当经济全球化已经变成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时,贸易摩擦自然无法避免。4月21日,中韩签署中韩大蒜贸易协议备忘录,中韩贸易战刚刚尘埃落定。然而,4月23日起,日本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香菇及灯心草三种农产品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在限制进口量以内的产品征收3%—6%的关税,超过部分则征收106%—266%的关税。似乎中日之间已经到了不可避免地发生贸易摩擦的时刻……
中国产品遭受单方面“发难”
“自由贸易”令人质疑
去年(2000年)12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大葱、蘑菇等从中国进口的蔬菜进行调查。今年3月30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谷津义男、财务大臣宫泽喜一和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在国会内举行了三方会谈,就对从中国进口的葱、香菇及榻榻米用灯心草三种农产品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问题基本达成一致。他们表示,3种农产品进口数量的激增已对日本农民造成冲击,现已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所规定的发动制裁条件。
2001年4月17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正式决定:从4月23日起至11月8日的200天里,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香菇及灯心草三种农产品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为了控制进口的迅速增加,在此期间,如果从中国进口的这三种产品的数量不超过平均进口量,即大葱5383吨、鲜香菇8003吨和蔺草席7949吨,则按现行的3%——6%征税,超过部分最高将课以266%的关税。
随着高额关税的实施,无疑将把中国对日出口的蔬菜加工企业推向破产的边缘,菜农也将损失严重。中国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指出,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对三种主要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采取临时保障措施,严重损害了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对这种遏制公平竞争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方表示坚决反对。中日农产品贸易是根据日本市场的实际需求,在两国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日方无视这一事实,在未经充分协商,未能得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调查结论的情况下,启动临时保障措施,对三种农产品提高进口关税,背离了日方一贯主张的贸易自由化原则。
事实上几个月前,警报就已拉响,今年1月份开始,日本对中国的大蒜、大葱、鲜香菇等产品自1996年以来是否低价倾销进行调查,神不知鬼不觉地限制了产品进口。以日本神户港为例,原来每天检疫200多集装箱产品,现在规定每天只能检疫48箱。以此推算,1至3月份全部日本港口共有3067箱无法通关,其中中国蔬菜约占50%。这就是日本所谓的“自由贸易”政策。
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呼吁启动“紧急限制措施”已经不是第一次。日本国内现在纺织品的64.3%都是从中国进口的。2月26日,日本毛巾工业联合会上书日本政府,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毛巾发动紧急进口限制措施,理由是:大量中国低价毛巾进入日本,对日本毛巾生产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日本企业的生存,为了取得企业重整旗鼓的时间,该联合会希望政府按有关规定启动“紧急进口限制措施”。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表示,将从4月16日起开始调查纺织业界受中国纺织品的冲击,6个月内将做出是否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决定。
中国货究竟惹谁了?
蹩脚“理由”如是说……
日本对中国农产品采取紧急限制措施,提出了它叫屈的“理由”:中国农产品的激增冲击了日本国内市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据称,去年1—10月份日本生鲜蔬菜的进口量达到74.6万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洋葱的进口达到20.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西红柿达到1.02万吨,翻了一番;大葱进口量增加到3.29万吨,增长了60%;青椒的进口也增长了43%,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由于进口量增加,使日本国内葱生产者的收入减少了60%,香菇生产者收入减少了40%,灯心草生产者的收入减少了50%。
但是一经分析就看出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中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数量,其实并没有多到令其启动紧急限制的地步。比如大葱,进口量只占其市场总量的8%左右,几乎影响不到生产者的利益。这件事与其说是为了保护日本农民的利益,不如说是另有所图。
那日本为何关起蔬菜进口“闸门”呢?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贾金思教授认为,日本是打着自我保护的幌子来掩盖其国内经济不景气的现状。表面上看是中国蔬菜的出口使日本农民受损,直接的导火索则是今年7月份众议院的选举,自民党要借此机会拉农民的选票。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从1960年的1200万人骤减到1998年的234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8%,而且农业人口老龄化相当严重,60岁以上的农民占到65%,60岁以上的男性占到75%以上,根本没法儿进行种植。而且日本农业经营状况也不佳,每人0.5公顷的种植面积,很难进行机械化种植,化肥、人力成本又高。山东农民出手1公斤大葱合14日元,运抵日本上市1公斤卖103日元,而同样的产品在日本生产,每公斤低于200日元就是赔本的生意。对农产品市场的保护就等于把农民送进温室。温室里的花草经不住风吹雨打,温室里保护的农民还能有多大的承受力?所以说,日本根本不应该单方面把农民的损失转嫁到中国企业和农民身上。
另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姜晓燕认为,一系列的事情与日本10年来经济不景气有密切关系。中日农产品贸易是根据日本市场的需求,在两国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农产品大部分是日本企业在华组织生产后返销日本的。我国出口蔬菜的价格基本上都是由日本进口商制定的,而且我们和进口商都有不错的利润啊,这怎么能叫倾销呢!中国销往日本的蔬菜价格远远高于国内价格,中国的蔬菜出口不构成倾销。去年日本批发市场的平均价格显示,日本农产品竞争力较弱,为此,一些农协组织呼吁日本政府限制进口中国农产品,以保护日本农民的利益。因为过去的10年日本经济和政治都不景气,日本人都把这10年称为“被失去的10年”,日本政府累计财政投入高达130万亿日元,累计财政赤字总额660万亿日元,这相当于大投入却没产出。日本实际上更该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贸易壁垒害了谁?
限制进口中国农产品,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国的农民。山东省出口日本的蔬菜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去年出口总额达4.43亿美元,且山东的香葱、菠菜等出口市场仅限于日本。由于近几年蔬菜出口效益一直不错,今年山东一些地方还扩大了许多品种的种植面积,蔬菜出口企业也发展到了500多家。山东安丘蔬菜公司的副经理张爱芝忧心忡忡地说,以前我们每周都要向日本出口10集装箱的蔬菜,现在的出口量连一集装笀±都不到。由于出口日本的大葱口味特殊,出口受阻后也很难在国内销售,公司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跟菜农签的1000多亩日本大葱的合同也面临着巨大损失。按一亩地2000公斤,每公斤1.2元计算,公司的损失少说也有上百万元。仅在安丘地区,像蔬菜公司这样的企业至少有上千家,损失将达几千万元。日本实施限制进口措施,将使县里大批加工厂倒闭。山东寿光市菜果进出口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说,日本限制三种中国农产品,对寿光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有关部门不尽快采取措施的话,说不定很快就会殃及到寿光。
限制进口中国农产品,受害的是日本消费者。去年冬天以来,寒流多次袭击日本,日本蔬菜价格一涨再涨,市民们也是靠进口蔬菜水果保障餐桌菜肴的。在日本一根黄瓜都要卖100多日元(约合7元人民币)。好在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一方面丰富了种类,也促使了价格的下降。中国进口品不仅质量不差,价格也更便宜。去年批发市场平均价格,日本产香菇1公斤为930日元,中国产香菇1公斤为331日元,便宜近1/3;大葱价格更只有日本产的一半。从中国进口为满足日本市场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没有它们,日本百姓怎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每年出口到日本的生鲜蔬菜高达100万吨,日本实施“进口限制”,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进入日本市场的进口蔬菜数量将大为减少,相关商品价格必然高涨,贸易壁垒中吃亏的将是广大消费者。那么政府是去保护几家企业,还是更应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道理应是不言自明的。
有一个事实必须看到,作为后工业化的日本,合理的战略性的经济政策只可能是把附加值低的产品转移到亚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生产,自己专心生产高精尖、附加值高的产品。因此日本的综合商社争相到中国办农场、养殖场、纺织工厂,利用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在中国生产,然后再出口到日本。福建专门做中日蔬菜进出口贸易的日本KIFA公司在中国福建和山东有1.5万亩的生产基地,年贸易额600万美元,其中90%对日出口,公司高层人员表示,一旦限制进口,对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去年10月以714家在华日资企业为对象实施的一次调查也显示,55%的企业赢利,23%的企业出现赤字,其余的收支平衡。据统计,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型商社都卷入了开发和进口中国蔬菜的活动中,尤其是日本各大超级市场集团,为保证有价廉物美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进入日本市场,纷纷在中国建立合作农场,并派遣日本农业专家到中国指导生产,限制进口,对公司的打击是避免不了的。
贸易摩擦带来的警示
中国出口蔬菜比日本自产的蔬菜便宜很多,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资源比较廉价。质高价低的蔬菜受到日本消费者的欢迎,出口量不断飙升,说明中国蔬菜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更没有什么可挑剔的。这次日本政府第一步实施的检疫管理期限横跨春、夏、秋三季,这也是我国山东、福建、广东等省蔬菜生产的旺季。如果事态得不到控制,我国蔬菜出口企业以及菜农的损失将是巨大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商讨对策。毕竟,贸易战一旦展开,双方都不会是赢家。然而,当经济全球化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变成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时,对经济问题的考虑就应该有全新的目光了,建立有效的风险回避机制,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去年,韩国的大蒜事件对山东农产品的出口影响也不小,当时曾引起政府、出口企业及菜农的重视,时隔不到一年的此次日本蔬菜事件再次使山东面临几乎同样的问题。不久前,当有关部门向山东发出日本将可能启动反倾销的预警消息时,当地还在大干快上,不断增加大葱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而丝毫没有考虑市场风险。于是,当农民们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一场灾难也在悄悄袭来。由于日本的检疫“撒手锏”和“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的启动,农民的生产果实不是堆在家中,就是卡在日本港口没法通关,就算中日谈判达成和解,由于蔬菜的保鲜期短,巨额经济损失也难以避免。这个局面的造成,一方面是日本方面错误挑起贸易争端,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出口型农业的市场构成还比较单一,一旦出口不成,就没有其它的“泄洪”渠道,分散可能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经济贸易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与国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依赖性增大。两国在分工问题、发展机会问题上出现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中国的企业、农民也该从中有所启迪,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国外市场,使我们的农产品不仅在价格上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要加大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行深加工的开发,提高包装技术。国家应建立蔬菜贸易中心或协会之类的机构,增加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市场指导和规划,避免贸易战的出现。除在具体操作上不授人以柄外,政府应该在提供信息和调控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产品,因为其生产周期长、保质期短,市场的一时受阻就很容易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受损的面积要比出口工业产品的企业大得多。同时,也提出了农产品深加工、市场多元化等近在眼前的课题。此外,还应尽快树立蔬菜品牌形象,用优良的品牌形象去占领市场。最后,国家要对外商在农业方面的投资给予必要的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张汉林更是对中国企业、农民有话要说:“我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总额已达4000多亿美元,与200多个国家有经贸往来。联系多了,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现在急需大家观念上的变化。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仅仅是自身的提高,还要关注全球相关行业的发展,寻求多元化出口渠道,产品注重深加工,注入高科技含量,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出牌’。在贸易摩擦、贸易壁垒来临之际,才可能尽量减少损失。同时,如果遇到反倾销事件,当我们的正当利益受到侵犯时,企业也要拿起世贸规则的武器来应诉,捍卫自己的权利。”
(来源:《市场报》 20010424)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