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在回顾了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近年来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作了系统描述,认为三国间存在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对未来全球贸易开放背景下的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前景做了评估。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中日韩,现状,前景
一、引言
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根据世界银行(2006)的资料,在发展水平最高的日本,农业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5%,而这一比重在韩国为 9%,在中国为45%;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日本仅为1%,韩国为4%,中国则高达13%;用2000年不变价格表示的2002——2004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日本为26557美元,韩国为9996美元,中国仅为373美元。同时,中、口、韩三国均属于耕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人均可耕地中国为0.11公顷,日本和韩国均仅为0.03公顷。三国的农业生产均主要为高度集约的小农产经营模式,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农业模式虽然实现了高土地生产率,但生产成本也很高,并且常常造成环境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常较弱。因而,中、日、韩三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开放方面既存在各自独特的问题,也面临某些共同的挑战。
中国、日本和韩国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2006)发布的 2005年农产品贸易统计资料,中国是第五大出口国和第四大进口国,日本是第三大进口国,韩国是第七大进口国。若从净进口额看,日本以599亿美元高居世界首位,远超过其后的欧盟;三国合计的净进口额高达879亿美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市场。
同时,虽然目前中、日、韩三国均是农产品净进口国,但东亚地区市场呈现中国对日本和韩国净出口农产品的格局。中国的农业资源总量大,农业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化,农业生产能力远高于日本和韩国。这一条件与中、日、韩地理位置相邻、文化习俗相近、消费偏好相似等特点结合在一起,为区域内农产品贸易创造了条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一直保持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韩国在2003年曾超过香港跃居第二大出口市场,但在随后三年回落到第三或第四位 (商务部,2006)。中国从日本和韩国进口农产品的规模远小于对两国的出口,因而日本和韩国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盈余的主要来源。
尽管WTO多哈回合谈判目前处于停顿状态,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并未停滞。实际上,在全球范围都出现了积极扩大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势头,这些发展会显著改变未来的贸易格局,包括农产品贸易。由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优势存在显著差异,因而无论是在双边还是多边贸易谈判中,三方对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持有不同的立场,农产品贸易活动也经常出现纠纷。如何为本地区农业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是一个需要各方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加入WT0后中国的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
中国加入WTO时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做了广泛的承诺,包括大幅度削减关税、对部分大宗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理、立即停止使用出口补贴、限制国内支持支出、规范动植物检疫措施和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等。履行这些承诺使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远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成员,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主要发达国家成员。加入WTO前,国内外学者利用多种方法评估了中国农业部门预期受到的影响(例如:Wang,1997;Martin,1999;程国强,2000;黄季焜,2000;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2000)。这些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处于竞争劣势,但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而入世后会出现在增加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进口的同时扩大畜产品、园艺产品和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的局面。鉴于当时粮食、棉花等主要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因而很多人做出判断,加入WTO后这些农产品的进口量会大增,国内市场价格会下跌,农民收入势必受到不利影响。
中国加入WTO以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当初的预期有相当大的反差。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农业实现了持续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2002————2005年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比1991————2001年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0.04和0.08个百分点。随着全球范围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的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呈现同步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报告 (2007),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由2001年的159.8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10.3亿美元,年均增长 14.2%;同期农产品进口额由118.3亿美元增加到319.9亿美元,年均增长22.0%。从各方面情况看,入世后中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变化要比最初预估的情况好得多,基本上平稳地实现了向WTO贸易体制的过渡。
上述局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在2001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减轻了中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从内部环境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鼓励农产品出口的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对部分粮食品种实施保护价收购、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信号变化和激励政策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使农业生产结构、地区布局结构和产品质量得到优化,更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中国政府注意通过WTO多边贸易谈判和双边贸易谈判来改善外贸环境,包括争取更大的市场准入机会和利用贸易规则保护自身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首先,中国从2004年起已经由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虽然近两年的贸易赤字比2004年有所缩小,大豆、棉花、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进口规模急剧增长,使国内有关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次,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发布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由2001年的2,90上升到2005年的3.22,该年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75,全体人口的基尼系数更高达0.4以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均等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仍未能有效地得到解决,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而且也损害到国内消费者的利益。第四,针对农村地区的社会政策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期的效果,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可以说,中国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方面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通过最近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展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将通过进一步加强支农惠农政策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以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国务院,2006,2007)。
总结中国入世后的农业发展实践有以下几点认识:(1)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2)中国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变化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和灵敏的反应,但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治理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农户和企业也会理性地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其行为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例如,很多食品公害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而是在缺乏社会诚信保障和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条件下各方出于追求自身利益导致了“市场失灵”;而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和不当作为常常不仅未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且造成“政府失灵”。(3)国内政策要比口岸干预政策更有助于实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入世后,中国政府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鼓励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中国得以避免入世前预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4)在加入WTO后的贸易环境下,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更多地由国际市场供求所决定,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方式受到 WTO有关规则的限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一方面要靠农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农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另一方面要靠扩大农民在非农业的就业机会来实现国民经济范围的资源配置优化。
三、中国与日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大约 15%下降到2006年的3.2%,因而农产品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创汇商品。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6)和商务部(2006)的资料,在过去的10年中,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大体维持在10%左右,近年这一比例还有所提高。这反映出,出口对于扩大农产品销路和提高农民收入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近年的情况,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水海产品(HS03)、蔬菜(H507)、肉类和水产制品(HSl6)和蔬菜水果制品(HS20),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水海产品、植物油籽(HS12)、植物油(HSl5)和包括在“其他”类别中的棉花。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府允许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农业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逐步按比较优势调整,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的水海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迅速增加,这些产品及其加工品占出口的比例也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显著增加,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油料、植物油、棉花等。
日本和韩国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合计占到出口额的40%以上。中国从日本和韩国进口农产品规模很小,合计仅及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左右。因此下面主要就中国对日本和韩国出口农产品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额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 1993年的30亿美元上升到 2006年的83亿美元。同期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增长更快,1993年的出口额为7.5亿美元,2006年预期可达到28亿美元。1993——2006年期间,中国出口日本的农产品金额年均增长8.2%,出口韩国的农产品金额年均增长10.6%,均快于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来的2001——2006年期间,虽然对日本和韩国的农产品出口继续以7.7%和11.1%的年均速度增长,但增长率显著低于总体14.1%的增长率,这导致日、韩两国的贸易地位出现下降。在这一期间,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占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份额由2001年的7.6%上升到2006年的12.2%,这反映出美国的贸易政策与日、韩两国存在较显著的差别。
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日本和韩国的农产品需求已经达到相对饱和阶段,总量趋于稳定,但消费结构在继续优化。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在1999——2005年期间,日本的农产品进口年均增长仅2%,韩国年均增长8%;同期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以6.4%的年均速度增长,韩国从中国的进口以 16.1%的年均速度增长,这使得中国在日本和韩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占的比例得到较大提高。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日本和韩国进口规模较大的商品类中,中国在水海产品、蔬菜、肉和水产制品、蔬菜水果制品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在肉和杂碎、油籽饲料上的竞争力欠佳。由于存在动物疫病问题,中国的鲜、冷肉类产品受到日本和韩国的限制,这促使中国企业将重点放在深加工肉类产品出口上。在1999——2005年期间,肉和杂碎出口额趋于下降,而肉制品和水产制品出口额快速上升,占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例由1999年的10.2%上升到2005年的16.1%。
中国近年对韩国有较大规模的谷物出口,主要品种为玉米和小麦。1999年以来,韩国持续是中国玉米的最大出口市场。除2000年和2005年外,韩国也是中国最大的小麦出口市场,出口量最高时达到87.4万吨。近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玉米的数量也有所增加,2004年曾跃居第二大市场,2005年回落到第三位。日本和韩国是大米的重要消费市场,但本国产业受到政策保护,消费者对本国产品也有很强的偏好,这使进口受到了限制。日、韩从中国进口大米的数量大体在10万吨左右波动,但其单位价值远高于其他市场。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日本和韩国均有一些农产品类别进口主要来自中国。中国占到日本进口来源30%以上的商品类有其他动物产品(HS05)、蔬菜(HS07)、编织用植物材料(HSl4)、肉和水产制品 (HS16)和蔬菜水果制品(HS20),日本进口的丝和动物毛基本上全部来自中国。中国占到韩国进口来源 30%以上的农产品类有水海产品(HS03)、蔬菜(HS07)、谷物(HSl0)、肉和水产制品(HSl6)、谷物制品 (HSl9)、蔬菜水果制品(HS20)、丝和动物毛等。
从中国角度看,对日本和韩国扩大农产品出口机会关系到自身的重大利益,因而受到高度关注。对于日本和韩国来说,虽然中国是重要的食品供给者,但进口存在替代来源,不存在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性。实际上,中国产品常常被日本和韩国的消费者看作是低价、低质商品,限制进口不仅得到生产者的拥护,还容易为公众所认同。正是由于双方的这种利益差异,中国与日本和韩国频频在农产品贸易上出现摩擦,进而影响到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5期 20071008)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