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美贸易中存在着频繁的贸易摩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类,但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中美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在市场、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在传统的鞋类、服装、玩具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机械设备、电器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与此同时,美国的飞机、化肥、电站设备、电子、化工和机械设备等也大量出口到中国。从1979年中美贸易有统计数字以来,两国贸易额25年增长了40倍。按美联社统计,截至2002年10月,中美贸易总额达1188.3亿美元,按中方统计,同期中美贸易总额为784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的平均增速远远超过美日贸易。然而,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存在着频繁的贸易摩擦,也没有因为中国加入WTO而有所减少,相反更加激烈。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美国国内保护势力又重新抬头。仅2003年上半年美国对中国产品进行“特殊贸易保护措施”和“反倾销调查”的案例就有6起,从纺织品、彩电到家具,几乎涵盖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各大类别。
导致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就是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原因,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美国并不只和中国发生摩擦,与其政治制度一致、文化背景相近的欧洲国家也同样发生。美国十分清楚:只有保持经济上的强国、大国地位,才能保持政治强国和文化强国地位。假如没有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美国在经济上的霸主地位,没有经济上的霸权主义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霸权主义。
尽管比起美国10.4万亿美元、日本4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中国目前1.2万亿美元的经济水平并不算高,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会在二十年内赶超日本。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力量,包括对原油的大量需求,已经使北京在地缘政治中发挥相当大的影响力,成为美国需要面对的又一个权力中心”。这使美国觉得十分不安,正如美国家具制造公平交易委员会给政府的信中所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文化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均面临极大的威胁”。为了保护国内产业,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如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这使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中美贸易逆差的争端
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国,2002年中美贸易逆差达1020亿美元,2003年达到1300亿美元。这对于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美国人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对此,美方做出了强烈的反应:鼓吹中国“威胁论”,美国政府和国会一些人企图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来限制中国的出口。其实,造成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中存在贸易逆差并不表示中国的市场不开放,也不代表中国的贸易措施不公平。美国贸易代表署对国会提交的报告指出:2003年美国对其它市场的出口下降10%,唯独对中国的出口大幅增长了66%,美国的财经专家指出,这是中国持续对美开放市场的证明。所以,美方需要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贸易逆差问题。
第一,美国长期管制对华出口是造成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1980年5月,时任美国国防部战略贸管司司长的约翰•康法拉说,“美国要在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保持30年的领先地位,一般以此决定对华出口”。这说出了对华贸易的实质,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美国一方面企图从中国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又限制领先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许多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在对华贸易中实行了严格的管制。这在中美贸易逆差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国政府已敦促国会通过新的《出口管理法》,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实施更为有效的出口管制方式,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今后美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的力度,尤其是软件和高新技术设备,并重点加强对我国核心技术及导弹技术的监控等。
第二,对原产地规则的认识存在误区。当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商品席卷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时,中国“威胁论”也就从美国产生了。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那些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商品有多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中国企业从中又盈利多少。这里就涉及到原产地规则。当年,关贸总协定在制定原产地规则时,为保护原产地利益曾规定“缔约方必须相互合作,制止滥用商品名称假冒产品原产地的行为,不使具有特殊地域名称或地理名的产品受到损害”。由于生产的全球化,在国际贸易中常常发生矛盾,所以,在WTO有关文件中对原产地作了这样的定义:“应为完全获得该货物的国家;或如果该货物的生产涉及一个以上的国家,则为最后进行实质性改变的国家”。但是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从中美贸易的特点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中美贸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加工贸易占中美贸易的近70%,如美国3/4的玩具是从中国进口的,而美国是主要受益者。据美国《洛杉矶时报》1996年介绍,美国从中国进口一个芭比娃娃玩具是2美元,在美国市场售价为9.99美元,而中国所得加工费仅为0.35美元。美国摩根•斯坦利的经济学家昆兰指出,“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其销售利润的大部分属于在华外资企业的母公司”。他建议,不仅要通过贸易收入而且要通过投资来考察中美贸易关系。第二,“迁移效应”起很大作用。原来大量向美国出口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很多已转移到中国。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诺兰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97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75%是这种“迁移效应”产生的结果。第三,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大部分是外商企业生产的。2003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外商独资企业产品占55.4%,其中多数是美商独资企业,原因是美国大公司控制了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零部件。经济全球化的著名专家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瑟罗认为,“知识产权就是控制权的象征”。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十大出口商中包括两个美国公司:摩托罗拉和硬盘制造商希捷技术公司(Seagate Technology)。
2.来自农产品贸易的摩擦
在中美贸易中,农产品贸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一直处于劣势。1972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构成中农产品比例高达97%,此后虽有下降,但大部分年份都维持在10%以上。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农产品比例由1972年的38%下降到90年代的不足5%。这种状况增加了中国农业的压力,使中国农业面临的风险和成本进一步增大,也使中国农民的收入提高更加困难。农业是中国入世后的敏感行业,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摩擦也就难免。
第一,转基因农产品,中美贸易的一个摩擦点。据统计,中国加入WTO后,仅200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527万吨(大豆总进口量为1700万吨)。随着中国降低关税承诺的履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将进一步增加,为了保护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国巧妙利用了世贸易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自2002年3月20日起,中国开始实行新食品法,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以及农业部190号公告《转基因农产品安全管理临时措施公告》,对大豆和玉米等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进行了限制。而美国出口中国的大部分大豆和玉米都是转基因食品,所以中国的这一举措无疑将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美国增加农业补贴,使中美贸易又生事端。2002年5月13日,布什签署了新的农产品补贴法案,决定在此后的6年内将美国农产品补贴增加67%,每年向农作物和乳制品追加64亿美元的补贴,同时增加对谷物和棉花种植者的支付额。美国的这一做法违背了世贸组织规定的美国农业补贴的上限。这一法案其实也是针对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使中国大豆生产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中国理所当然反对这一做法。
3.来自贸易技术壁垒的摩擦
美国等发达国家常常利用科技上的优势,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贸易技术壁垒(包括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环境壁垒;信息技术壁垒),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我国产品的出口难度。
事件一:1998年9月中旬美国农业部提出,我国出口商品的包装使用了未经处理的木料,将亚洲地区的长刺蜂带进美国。该部向中国发出90天的最后通牒,要求我国商品在此期限内改换包装,否则12月17日以后将禁止使用上述包装材料的商品出口美国。这一事件产生了连锁反应,加拿大和欧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
事件二:1995年,美国FDA宣布对中国虾类制品实行“自动扣留”,使中国输往美国的虾类制品大大减少。原因是我国的渔船上没有装海龟逃生装置,危害某些海龟的生息,因此,用这种捕捞技术捕获的虾类,禁止输入到美国。另外,美国对进口农产品、机电产品、玩具及药品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一切都限制了对中国产品的进口。
美国最近开始强行推广SA8000标准认证(指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是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受SA8000标准约束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制鞋、化工原料、纺织等。今年SA8000标准如果实施,将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在华采购,相当多未经认证的中国企业将失去订单,预计2004年将有85%的中国生产制造企业会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
(来源:《浙江经济》 2004年17期)
责任编辑: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