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后,受到短期刺激经济的需求和经济利益的趋势,国际贸易主义在很多国家不断蔓延。一堵“史上最强”的国际贸易壁垒围墙,给“东莞制造”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日前在广州召开的“广东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研讨会”上,商务部透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已经有15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发起了60起贸易救济调查(主要为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定产品保障等“两反两保”措施),涉案金额高达82.76亿美元,同比增加近30%。其中包括东莞在内的广东地区发案数占全国总数的1/3。与之相伴随的现象还有国际市场信用下降,合同风险、支付风险加剧等。
近日(2009年7月31日),记者就东莞企业如何防范国际贸易摩擦,减少国际贸易风险等问题,分别采访了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仲裁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两位人士——叶乃锋博士、杨洪全律师。
杨洪全:广东众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顾问部主管。精通英语,深谙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从事外资企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法律顾问与涉及该类企业的诉讼及仲裁工作。
国际贸易摩擦形势日益严峻
记:当前国际贸易摩擦有哪些特点?
杨洪全:贸易摩擦呈现的特点主要如下:
一是国际贸易摩擦具有更强烈的指向性和传染性。如中国同一个出口产品在这个国家遭受贸易救济调查,则出口在另一个国家也会发起立案调查,并且遭遇采取的贸易救济调查形式也有相似性。
二是摩擦案件逐年递增。
三是反补贴调查和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急剧增加。
四是传统大宗出口商品仍屡遭限制。以鞋类为例,欧盟对我国皮鞋发起反倾销调查日落复审,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对我国皮鞋发起反倾销,俄罗斯、阿根廷、印尼、厄瓜多尔等国对我国皮鞋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
记:最近关于国际贸易摩擦,有哪些新的趋势?
杨洪全:一是对我国采取贸易摩擦的国家范围越来越广,从传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向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南非、土耳其等)发展,均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对东莞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也会带来障碍。二是涉及的产品类型越来越广泛。由传统的纺织、鞋类、玩具、钢铁、家具等产品向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等新兴产品发展。三是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从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手段向隐性的出台扶持本国企业的政策、货币贬值等手段发展。
东莞支柱及新兴产业易遭遇贸易摩擦
记:我国近年来遭受贸易摩擦的情形如何?
杨洪全:中国已经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各国反补贴和美国进行337调查的主战场。2008年以来中国遭遇反补贴调查高峰,现已累计遭遇30起反补贴案,全部伴随着反倾销调查,不仅数量多,涉案金额之大也属空前。我国今年遭遇贸易摩擦涉及的金额仅上半年已比去年全年高出30%,这说明我国现正处于贸易摩擦的高峰期,国外贸易保护势力进一步抬头,愈演愈烈。而广东作为外经贸大省,是全国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发生案件总数的1/3。
记:东莞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形势是怎样的?
杨洪全:东莞作为国际知名的加工制造业中心,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对国际经济波动极为敏感。近年来,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大宗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等因素影响,东莞企业负重前行。2008年10月,美国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东莞加工制造企业也感到“寒冬”袭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出口企业将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也更加严峻,遭受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337调查等贸易摩擦会进一步加剧。
记:哪些类型企业更容易遭遇贸易摩擦?
杨洪全:国外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涉及很多类别,比如传统的纺织、鞋类、玩具、钢铁、家具、轮胎、铝制品等,还有新兴的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产品等,涉及产品类别越来越广。这其中很多是东莞的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
防范措施:多元化市场策略
记:针对大量的贸易救济调查措施,我市企业如何防范?
杨洪全:针对大量的贸易救济调查措施,我市企业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以防范:
1.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反倾销为例,世贸组织规定倾销幅度不超过进口价格2%,倾销产品进口量占同类产品进口比例不超过3%,如果我国多家厂商对同一国家出口同样的产品,很容易因超过其进口这种产品总量的3%而受到反倾销贸易救济调查。我们这样的大国更需注意采取多元化的市场战略,防止多家厂商的同类产品大量进入同一个国家,以减少和避免引发贸易摩擦。
2.采取产品差别化战略。按照WTO规则启动保障措施,一般针对的是同类产品。采取产品多样化、差别化战略,是减少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好办法。例如,在日本对进口中国青椒的保障措施调查中,由于进口自韩国的青椒有一部分是彩色大椒,在技术上难以证明彩椒与青椒是否“同类”,因而未敢贸然对中国青椒启动限制进口措施。因此,我们在发展出口贸易上,应尽可能注意采取产品多样化战略,这样即使发生贸易争端,回旋余地也比较大,交涉起来有较大的主动权。
3.切忌压价搞外销。竞相压价搞外销是我国外贸出口中的一个老问题。这是一个损人不利己、里外不讨好的做法。压价的结果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白白送给了外国商人,外国的生产者还要指控我们搞倾销,惹来外国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和惩罚性措施。如低开发票、低价出口问题等,极易引发贸易摩擦。
4.及时关注预警信息。及时对中国政府、行业协会发布的国外贸易救济调查预警信息给予关注,并高度重视,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或减少遭受贸易救济调查等等。
应对措施:发挥行业协会力量 及时与政府沟通
记:若企业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如何应对?
杨洪全:若企业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可考虑以下方式应对:
1.及时与行业协会联络,取得行业协会的帮助,凝聚行业的力量。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是为广大企业提供信息、业务指导、解决困难的,在应对国际贸易风险方面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挥协会的作用,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在国外,那些针对中国的贸易调查案件,几乎都是由国外的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发起的。特别在美国,不论你是开工厂、办公司,还是养牛、种地,也不论你属于高科技,还是服务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遍布全国每个角落,甚至协会人员在世界各国搜集信息,掌握情报,为企业打国际贸易官司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
2.及时与政府沟通,争取得到支持。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信息、规则培训、法律支持和政府交流交涉。地方政府应企业的要求,及时向调查当局表达关注,表明立场,支持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政府应做好对出口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工作,促进出口企业的转型以及转向其他地区对外贸易,出口商品。对于针对“中国制造”贸易壁垒造成我国企业成本提高、产品滞销等,我们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财税政策,比如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强对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
3.企业必须树立维权意识,积极应对。近年对欧、美、加的贸易救济调查,应诉率达到100%。企业应增强维权意识,学习了解贸易救济调查的内容及程序,参加有关贸易救济调查专业知识培训。
4.向资深律师咨询。因贸易救济调查涉及法律法规庞杂,调查程序复杂,调查期限较长,当企业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时,往往感觉头绪繁杂,不知所措。此时,企业可以向有经验的资深律师咨询。律师解释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每一步程序,分析利弊。并且律师可以指导诉讼策略,比如说在反倾销调查中,是打无损害还是打无倾销,或者无损害和无倾销同时打,需要认真考虑才能作出正确选择;再比如说在337知识产权调查中,是选择打无侵权,还是打专利无效,也须慎重考虑。
5.寻找新的市场或转内销。出口企业应寻找新的市场和贸易伙伴。因为根据市场经济原则,这一地区受限,企业会转到其他需要该产品的地区,或者转内销。
1、反倾销:反倾销是针对倾销而言的。进口产品以倾销方式进入另一国(地区)市场,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经过调查程序后,采取反倾销措施。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另一国(地区)市场。
2.反补贴:反补贴是针对补贴而言的。进口产品存在补贴,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经过调查程序后,采取反补贴措施。
补贴是指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
3.保障措施。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者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的,经过调查程序后,采取保障措施。
4.337调查。美国337调查是由美国“337条款”而得名,美国“337条款”是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的简称,主要内容是如果任何进口行为存在不公平竞争方法或者不公平做法(主要指侵犯美国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实用新型设计方案等知识产权)。
(来源:站西鞋城 20090731)
责任来源: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