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鞋类等企业转型 不如先挤掉“泡沫”

    现今市场环境变化日趋频繁,很少有企业能够凭借一个固定不变的战略定位和保守的组织形式在长时间内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成功的转型已成为基业常青的重要前提。


  2009年,中小型企业仍将继续面对动荡不定、态势不明的市场环境。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企业需要进行思维的突破与经营创新,大胆进行转型。早报精英会就泉州企业如何进行转型和升级,邀请了泉州市职业经理人协会副会长、金柏福建轻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东明,招商银行泉州鲤城支行副行长吴国华,中骏置业控股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兼泉州公司总经理朱伍松,福建足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得峰,福建事业部总经理林谭标,泉州市镇星特殊钢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育星,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分行公司业务四部总经理张志平,金威假日酒店营销总监何辉,世嘉美影动漫有限公司策略总监庄汉强等业界精英人士参与讨论。


  与会人士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泉州民营企业转型的突破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企业的战略调整,关键是要解放思想,需要大胆进行经营思维的转变与调整。


  与会人士指出,转型是痛苦的,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企业主动实行战略转型,的确是明智之举,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是无奈之策。金融危机或为泉州经济转型创造了良机,正如“转型”大师拉里•博西迪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


借“危”经济转型


  林谭标认为,目前经济还未见底,全球经济全面回暖还有待时日,企业不能老在一个产品或一种经营上考虑,有必要进行转型。


  他说,企业当下应该做好转型工作,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


  林谭标的一席话可以说代表了与会精英对未来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反思。他说:“问题在于企业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企业应该关注上下游产业,跟相关的资源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虽然到目前为止,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如西方发达经济体那么严重,但是,发达经济体发展过程中不均衡造成的严重后果确实在警示中国企业:尽快推动经济转型,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非常紧迫。


  经济转型的含义十分广泛,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量变到质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要实现这样的一个转变面临着不少挑战。


  叶育星认为,企业转型,首先要从研发、新产品的创新这一块做起,在原来老产品的基础上,去开拓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工业品或专业品。原来的产品是一些比较单一,通用的,现在就要形成一种比较系统集成的多元化产品路线。


  何辉认为,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企业的优胜劣汰,泉州大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属于家族式的,大多小作坊生产能力低下,真正完全执行ISO900认证的比较少,目前竞争更加激烈,许多外销企业转向国内市场,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更激烈。


  他说:“那些生产能力低下或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经过一系列的洗牌后,由于在产品品质、资源利用率、渠道、研发方面低于那些有规模、高科技企业,可能面临发展瓶颈。”


困难是“慢性病”使然


  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许多企业出现了危机,甚至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在庄汉强看来,这些企业出现的困难并非急症的发作,而是慢性病使然。


  他分析,正常的转型有几种:一是危机转型,就是当企业出现危机时,不得不面对转型,这种转型也是难度最大的;其次是优势转型,这在泉州鞋服行业中比较典型;再次是资源型转型,这种转型需要充分利用自身庞大的资源以及庞大的资金链;最后一种就是整合转型,比如说整合融资上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资源成本是无法跨出去的。他们通过整合外来的投资,让本来的市场做得更大,鸿星尔克就是一个案例。


  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去转型,如果没有某方面的优势根本就无法转型,基础产品和经营管理如果没有成熟也没办法转型。


  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转型初期还要做好规划。没有积极、健康的规划方案来运作是没办法作出一个好的转型的。政府的牵头效应对企业的转型也相当重要。


粗放型管理走到尽头


  未来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必须要静下心来苦练内功,真正向管理要效益,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企业持续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


  张志平介绍,平安集团从1988年开始做保险业务,到目前为止,其客户资源是相当庞大的,员工及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对平安来说,其基础是非常好的。平安正是以保险的方式去做银行,才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他认为,企业的转型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人才已成为决定企业转型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吸引、培养与容留优秀人才,将是21世纪企业实现产品与业务空前增长的关键之一。企业要在人才储备上下功夫,要定期对人才进行培训,以备转型时用。


  他说:“企业的转型就是多元化,寻找新的增长点,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尽早创新。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单纯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或者在中国发展所谓智力密集型的产业也难以维系,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给大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又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智慧密集型产业,才能渡过寒冬。”


  持续创新,将市场压力化为创新力,再将创新力转变为竞争力,从而站在市场的潮头上。朱伍松指出,房地产一直受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房地产的产业链很长,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明显。目前,房地产要深度调整长远的发展战略,努力改变营销渠道、调整营销思路,从而进一步强化营销。


  朱伍松说,优质的产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应努力做到让产品自己会“说话”,卓越的质量不仅可获得客户的青睐,也可以无形打造自己的品牌。他说:“营销是企业的造血功能,要把强化企业营销放在一线。在激烈的竞争下,降低产品各种成本的同时一定要保证产品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产品的服务要有保障,要改进服务水平,售后服务不容忽视。


产品升级比产业转型好


  周东明把企业的转型比做爬山。他说:“当我们正稳健地向上爬到山腰时,遇到了一只猛兽,这时的我们不可能下山再去重新爬另一座吧,你能保证另一座山没有障碍吗?”


  他认为,转型就如重新爬另一座山。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产品转型比产业转型好。因为转型务必需要人才、设备等,这就意味着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持,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经验模式比较滞后和抽象化,没有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更加全面地为消费者服务,企业产品的质量最终还要让消费者去评价。


  周东明认为,企业要改变以往“重生产,轻科研、轻服务”的销售模式,创造和营销是企业的两大主要功能。他说:“目前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同质化竞争比较普遍。企业要创新,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他认为,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品牌才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才是品牌,品牌无疑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指出,多元化经营的宽度太宽,风险太大。只有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本职工作做好了,企业才会更好、更稳定地发展下去。


  吴国华介绍道,就招商银行来说,股市好的时候,交易大厅满足不了蜂拥而至的客户,银行于2007年提出了网点创意,这样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客户提供了方便。他指出,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金融危机是企业整合的一个良机,客观上推动了企业的升级。


  他认为,多元化投资风险很大,要慎重,要充分考虑各个要素。现在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跨行业转型需差异化优势


  在当前的经济逆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求生和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转型,成了理论界和商界最推崇的可选途径。但是,逆境中转型的成功率并不高,必须更加谨慎。


  周东明说,要清楚自己的企业是否适合转型。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期对待转型的态度应该有所不同,处于成熟期和后熟期的企业比较适合转型,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本身根基还不稳定,业务、组织和赢利能力建设还没有到位,在这个阶段盲目转型是很危险的。


  他认为,从一个行业跨入另外一个行业的转型,是需要伤筋动骨的。目前由于各个行业竞争都很激烈,企业转入任何一个行业几乎都是一片红海,真正处于蓝海的行业是很少的。如果自己没有差异化优势就转型进入新的行业,风险很大,而且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转型的风险又高出了很多。因此跨行业转型需要极其谨慎,如果没有经过事先风险控制的评估最好不要进入。


  马得峰说,业务模式转型是比较现实的,在当前的情势下,企业与其琢磨着进入新的行业或者抄底别的企业,不如将精力放在内部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上。他说:“对于闽南金三角的大多中小企业来说,与其说转型不如说研究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转型不是为了强大,至少在今年不是。”


  他认为,目前许多企业进行产品深度扩展,如从三线品牌上升到二线品牌。“研发、生产、市场运作、品牌宣传、零售、售后服务这六大模块必须互相配合,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会满盘皆输,就像下棋一样每步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下最后的决定。金融危机暴露了企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只有把泡沫型的东西挤掉企业才能安全健康地发展”。


  他认为,转型不是不可行,也不是漫长的,但一定是个艰难的过程。各个方面要做到位,企业才能更安全更好地发展。

 

(来源:站西鞋城  20090423)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