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粮食特大销区,自产粮食少、商品率底,粮食市场依赖程度高。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多元主体参与经营、多渠道流通的格局已经形成。从现阶段北京的实际和未来几年发展趋势看,粮食市场主要包括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零售网点四种方式。一个完善的粮食市场在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实现交换、规范流通、形成价格指数、调节粮食供求平衡中应起主导作用,因此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培育粮食市场,加强粮食市场建设,对吸引京外粮源,保障市内粮食供应,实现北京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北京市粮食市场现状分析
北京粮食市场主要是以7家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600多家批零兼营粮油的集贸市场为基础,1500家零售网点为补充构成的。从统计数据上看,随着我市粮食批发量的增大,我市农村经济中粮食的经营成本呈下降趋势,如2000年我市粮食批发量为727万吨,同期粮食经营成本为139961.8万元,2003年粮食批发量增加到785万吨,粮食经营成本却下降将近一半,为70791.5万元,这说明粮食市场的发展能够加速粮食流通。
但如果从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角度来看(从2000年到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了1800元,还包括通货膨胀的因素),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粮食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弹性系数低,这说明北京的粮食市场还没有更好的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I市场在资源配置效率上还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现有市场在功能和布局上还应进一步挖潜、改造和升级。同时,我们通过回归分析粮食市场发展状况与居民消费粮食价格指数的变化中得出北京市的粮食市场是能够反映北京粮食价格的变动。
北京市是一个典型的销区市场这一前提决定了,其粮食市场所形成的价格是在产区价格基础上+运费+经营费用+利润后的价格。因此粮食市场对产区市场粮食供求的变化也有很大程度的发映,同时北京粮食市场区域特点决定了,主要粮食品种特别是通过大米的集散经营所形成的价格,对周边地区还是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综合分析表明,北京市粮食市场的建设对监控产区粮食供求变化,周边地区粮价变化,以及首都的粮价波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二、影响北京市粮食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粮食市场所包括的四种主要市场方式当中,哪种市场方式对我市的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消费有利,取决于粮食这种农产晶的自身属性和社会需求,取决于我市的生产特点、资源特点、社会情况,以及政策导向。
(一)北京市的资源特点和社会情况
北京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而导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如2000年粮食产量为144万吨,2003年下降到58万吨,下降了大约60%。随着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北京市食品消费结构也发上很大变化,口粮的消费量下降,鱼、肉、禽、蛋类消费量比重增加,从而导致间接粮食消费量,即饲料用粮数的增加,供求矛盾进一步凸现,2004年北京市粮食产需缺口达到600万吨。同时由于经济结构主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比重越来越少,导致外来人口数不断增加,到2003年底暂住人口达到332.6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加162万人左右。在这期间常住人口数也稳步增长,到2003年底的户籍常住人口达到1148.8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加41万人。随着外来人口和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北京市终端消费者数量和口粮消费总量也将不断扩大,而终端消费者又基本是从分布广泛,购物方便的连锁超市等商业零售网点购买日常用粮,因此,以连锁经营方式为主导的粮食零售网点在今后我市粮食零售领域中将占据重要位置。
(二)粮食市场发展的政策导向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2004年编写的《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报告》中指出:提高连锁超市、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力争使其销售份额占全部农产品零售额的三分之一。加大力度规范和整合城市农产晶集贸市场,在大中型城市基本消除露天摊挡式集贸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大中城市,有条件地进行”农改超”试点。2005年1月30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也进一步提出,在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改造现有农产晶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上述因素决定了我市粮食市场的发展方向,即在拆迁、改造升级现有的粮食批发市场的同时,不断完善和规范粮食批发市场的软硬件设施,扩大体现现代流通业态的粮食零售网点数量,同时在适当时间发展期货市场。
责任编辑: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