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正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可供2000万人口消费4年,相当于开发数百万公顷的“无形粮田”。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以此比例计算,我国每年约有1亿多吨果蔬腐烂掉,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专家认为,效率低下的农产品物流,正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涌现出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进,交易方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多重循环格局也初步形成。多重循环的构成首先是自循环或微循环,也就是农民的自留消费和使用及周边城镇居民的消费,是农产品消费的主体。第二是县域、传统区域范围的小循环和省域范围的中循环。这是由流通成本、边际效益和信息局限所决定的优先级循环,它保证了区域内城镇非农居民和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给,是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循环的主体部分。第三是省际间的大循环(含国家订购),也是域外循环和全局性的循环,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要求和信息驱动性,是保证大中城市和非农产区的供应和农产品战略性调配的循环。第四是国际市场大循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品种和数量均较以往大幅度增加,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
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如何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如何使广大农民从农产品流通中获得更多收益,如何通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
摘自:《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总论部分
责任编辑: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