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发展这条长路上,不能没有伙伴,也不能没有朋友。循此梳理过去一周的新闻事件,便觉饶有兴味:
要想成为长久合作伙伴,首先要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加强政治互信和战略互信。以中美两国为例,美国总统奥巴马20日在参加CNBC电视台节目时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美国有利,对华贸易能让美国的企业和工人都受益,“中国经济表现良好对美国是有益的。”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温家宝总理22日在纽约同美企业、金融和学术界人士座谈时说,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中国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稳定的美国,这有利于中国以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同样,美国也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稳定的中国,这同样有利于美国和世界的稳定和发展。
积极而善意的互信,不是合作的全部。更重要的,是要对彼此有一个客观而准确的认知。比如,近来国际上出现了对中国发展阶段的不同意见。对此,温家宝总理22日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晚宴上的演讲,就很值得包括美国朋友在内的国际社会留心一品——“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事实没有改变”,“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743美元,大约是美国的1/13,日本的1/11,排在世界100位之后”,“我们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解决难度,在当今世界都是罕见的。
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如,在广受关注的中美经贸关系上,温家宝总理强调,中美之间存在着贸易不平衡,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不追求顺差,而且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顺差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下降。美国逆差的存在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的汇率,而在中美投资和贸易的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日前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大家若有兴趣,不妨找来一读。文章的标题——《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路途上的伙伴和朋友,有时是人,有时则是物,比如自然环境。
尊重自然规律,则发展与环境两利;反之,则会两伤。22日在成都举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暨巨灾应对国际研讨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灾区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在抗击特大灾难和灾后重建中,相关部门和单位丰富了应急管理经验和危机处置模式,提高了巨灾应对能力,也加深了对科学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规律的认识。
“统筹谋划、科学规划是应对巨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敬畏自然、尊重规律是应对巨灾和灾后重建的必然要求”……我们希望这些从抗灾中来,到重建中去的鲜活经验,今后能够得到更多重视。
过去的一周,“中部高铁网”雏形初显引来多方侧目。中部地区第一条城际高铁——昌九城际铁路20日正式开通运营。首次开行的南昌至九江、南昌至武汉间250公里动车组,实现了江西南昌与湖北武汉2个中部省份省会城市的高速通达,也再次接近了这2对区域合作伙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对这条城际高铁的开通运营,相关分析人士重点谈及了2个方面:同城效应和“屏蔽效应”。同城效应不难理解,南昌与九江形成“1小时城际圈”,南昌至武汉时空距离大大缩短,赣鄂两省加速互动,等等。不过,专家学者们更多提醒后一点——如果沿线城镇缺乏相应发展规划和制度设计来引导和对接,有可能造成区域经济与过境运输分离,进而产生“屏蔽效应”,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影响。
有时,伙伴和朋友如镜子。找朋友的经历,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谁的朋友越多,就说明谁对自己的认识越透。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100927)
责任编辑: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