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总体开局良好,特别是在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发挥G20的协调作用,在全球重大问题的沟通协商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但自2009年底以来双方矛盾交织上升日趋激烈。有人把中美关系中的矛盾点归结为“3T”问题:即台湾、西藏和贸易问题。今年1月6日美政府决定对台军售,这不仅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损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台海和平稳定,而且在两岸呈现出多年未见的和平发展局面之际,美国对台军售没有任何口实;2月18日奥巴马不顾中方反对会见达赖,而众所周知达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人士,中方在达赖问题上的主张是明确的。在贸易领域,2009年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调查23起,337调查6起,涉及中国76亿美元产品的出口,案件数量比2008年增长53%,金额增长了8倍。美国的近期做法都涉及到了中方的核心利益,并严重影响了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
奥巴马总统在最近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希望以此来扭转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美方要想扩大出口,就应清楚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至关重要。如果既想扩大自身出口,又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实行贸易壁垒,只会使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很难达到预定目标。
除了贸易争端之外,人民币汇率问题也是近期影响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议题。奥巴马在近期的讲话中强硬表示,美国政府需要做出决定,是否在4 月发布的财政部汇率报告中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这种为了满足个人政治目的、纯粹利己主义的言论,显然同一个大国首脑的素质是不相称的,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事实上,中美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共同利益,而非价值观的一致。中国改革开放基本与中美关系正常化重合,也体现了中美相互适应与调整、摩擦与合作并存的过程。随着双边贸易量的增长、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贸易问题越来越成为双方关注的热点,贸易问题也日益与政治上一些敏感问题交织在一起。而在美国,贸易问题又极易成为其国内利益集团挑起争端的由头,尤其是美国制造业利益集团,往往会对中国与其之间的贸易关系做出很直接的反应,认为包括汇率、劳工标准、人权、环保等方面存在着不公平因素,主张应将上述问题也纳入到贸易体系中予以考虑,并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产生影响力。今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而此次中期选举又与美国不景气的经济和高失业率相重合,必然导致贸易保护势力的上升,所以美国需要有一个外部目标,能把所有过错都归咎于对方,从而求得选民对其自身政策失误的理解与容忍。在2008年美总统大选中没有被利用的“敲打中国”策略再次成为这样一个标靶。
此外,金融危机的一个副作用是对美国的自信心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危机虽未使美国地位出现明显的衰落迹象,但中国在全球经济衰退中率先复苏的出色表现却对美国形成了心理压力。美国与中国此消彼涨的态势,让他们感觉到美国地位似乎受到了挑战,所以也更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打压中国的把柄。
中美经贸关系“全球化”的态势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越来越深地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中美经贸关系的相互依赖性也逐步加深。中美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在金融危机中,中美两国的出口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但两国之间的贸易表现却远远好于其他贸易伙伴:相比于美国总体18.7%的出口降幅,美国对华出口仅下降2.6%,而中国对美出口降幅12.5%,也远远小于中国对欧盟和对日本的降幅。
中美经贸关系“全球化”的意义还体现在,中美合计占世界1/4的人口、超过全球1/3的GDP,且在过去10年里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2/5,由于现实中对人们经济生活影响更大的是经济增长而非存量规模,所以中国的快速增长更容易引起全球的关注,中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双引擎的作用已日益凸显。应该说中美关系所具备的“全球化”意义应为两国带来进一步构筑互信、互利关系的新机遇,中美双方都应充分意识到抓住这一机遇的重要性。2009年11月中美联合声明也谈到,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
应该注意到一些全球性议题已成为两国关系的核心问题,决定着两国关系的走向,具有多边推动双边的性质。美国政府的主流意见认为,对目前几乎所有的国际问题而言,良好的中美关系即使起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作用,但也至少对推动解决问题有积极的作用。虽然引起热议的所谓G2一说,在国际舆论界和中美两国国内,所受到的批评和否定大大多于肯定,但是,全球所有经济问题都离不开中国与美国的合作,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如果说中美关系30年来总体上可用“起起伏伏”来形容,那么,认识到中美关系全球化意义的现状,则有助于减少“起伏”的程度,使之更为平稳。
中美经贸关系的出路何在
中美关系之所以引人注目、之所以有人说“中美之间无小事”,在于它汇集了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学中的几乎所有传统议题和最新议题,如大国竞争、发展理念、地缘政治、非传统安全、东西方关系、南北关系、国际道义、价值体系、金融汇率、贸易规则、能源环保等,而其他任何双边关系都不具有这种广泛的含义和全局影响。说中美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际格局的重塑和利益调整,不是夸大其词。
没有哪对双边关系像中美经贸关系这么重要,也没有哪对经贸伙伴的竞争与合作像中美之间表现的这么突出。中美经贸关系涉及两个方面的经济因素变化制约:一方面是两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贸易中所得的绝对收益;二是损害双边关系各自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因此,在推进中美经贸合作中,我们必须要看到长期利益,不要过多纠缠于短期利益的争执。
目前双方的贸易不平衡,除了众所周知的双方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原因之外,也有许多被人们忽略而没有注意到的因素。如美国对华实行的出口管制政策,实际上是影响了自己对华扩大出口的机会。2001年到2008年,中国进口美国高技术产品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8.3%降至6.9%。如果按照2001年的进口份额不变计算,仅2008年,美国就可以增加对华出口600亿美元。此外,在评论中美贸易利益得失的过程中,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投资的因素,即美国在华投资额累计达622亿美元,投资项目累计近6万个,2008年在中国国内销售额约1500亿美元,是美国统计的2008年对华出口额715亿美元的两倍多。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从2008年起,人民币汇率采取了事实上盯住美元的策略,但这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举措,应该注意到这一措施对中国经济复苏继而对世界经济复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的方向是肯定的,但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多位高层官员都表示,人民币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所以如何判断中美经贸合作的利弊与得失似乎应从更广泛的双边经贸合作的角度来分析。客观地看,过去的合作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应该说目前两国对于彼此都有依赖和牵制,所以双方经贸关系还是应排除制约两国经贸发展的一些政治因素,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来缓解矛盾。
当然,在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双赢的格局下,也确实面临着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是由于中美经贸关系本身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来自经济格局内部,而是来自于政治活动和政治目的的干扰。应该看到,中美矛盾的出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清楚的。首先,美方各界人士,包括政界、商界和学术界都应客观地评价中美关系的利弊,本着合作的长远利益及对全球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回归理性的思维,切不可用冷战的思维来评判目前的中美关系。其次,双方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继续发挥两国间已有的各种对话机制的作用,如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等机制,加强政界、商界及学术界的沟通与理解,尊重彼此关注,积极进行平等对话,避免将经济议题政治化。第三,采取实际措施继续加强中美双方的经贸合作,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如美方可适当考虑放开部分限制出口产品,此举既可以实现美扩大出口的目的,又可对平衡贸易发挥积极的作用。中方应鼓励有条件投资的企业积极在美投资合作,参与美国的重大工程项目,如高铁的建设等。此外,中美两国曾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出很强的政策协调性,这也为两国继续协调合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双方应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在全球经济事务上的合作,共同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努力。结论是:中美合作则互利共赢,中美对抗则两败俱伤。
(来源:商业周刊 20100514)
责任编辑: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