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昆明市“十一五”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规划》编制依据

根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及《云南省农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昆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编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昆明农业发展现状编制《昆明市“十一五”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二)《规划》背景

1、昆明农业结构调整已进入战略性调整阶段。通过“九五”以来的农业结构调整,昆明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全市粮经比由“九五”末期2000年的69:31,调整为2005年的64:36,优势产业已基本形成,2005年全市粮、烟、畜、菜、花、果六大产业产值为100.9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6%。畜牧业、蔬菜、花卉产值已占六大产业产值的73.7%,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主动进行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2、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兴产业脱颖而出。“十五”以来,粮、烟、畜、菜、花、果六大支柱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基本形成了以宜良、石林、嵩明、禄劝、寻甸等坝区、半山区为主的粮食主产区;以石林、宜良、嵩明、禄劝、寻甸为主的烤烟优势生产区;以呈贡、官渡、嵩明、西山、安宁、晋宁为主的菜、花、果生产、加工区;以寻甸、禄劝、晋宁、宜良等为主的畜牧业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六大支柱产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同时,蔬菜、花卉、奶业、马铃薯、畜禽养殖及加工从“六大支柱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新兴优势产业。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全市龙头企业由2001年的50户发展到2005年的140户,企业固定资产由9.6亿元增加到18亿元,销售收入由5.75亿元增加到37.5亿元。先后有16户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市场带动功能增强,2006年以龙城、斗南为代表的7个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的农产品交易量达267万吨,交易额65.7亿元。蔬菜、畜产品、乳业、马铃薯、饲料等农产品加工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比例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初具规模,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53个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5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A级认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4、现代新昆明建设对昆明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现代新昆明”及主城区一分为四的行政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官渡、呈贡、西山、五华、盘龙等县区的农业生产功能将逐步转向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及农业生态观光,原城市近郊的农业区已融入城市经济圈,城郊农业的功能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观光、休闲农业及以优化美化环境为宗旨的绿色生态新兴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概念已容纳不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需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布局调整。

5、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农业生产力布局提出了新要求。滇池污染综合治理、湖滨生态湿地建设,重点水源区保护等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多年生作物面积,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昆明近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6、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昆明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昆明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和泛珠江经济合作区域(9+2)两个国际、国内经济圈的有利结合部,具备农业对外开放和相互合作的良好条件,拓宽了昆明农业发展的空间,缩短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距离,昆明农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档次,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昆明市“十一五”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现代新昆明、昆明主城区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形成生产发展新格局的前提;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存在问题

1、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转移任务艰巨。全市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288万亩减少至2005年的262.6万亩,减少25.4万亩;重点水源保护区及滇池保护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蔬菜、花卉将向控制区以外的山区、半山区和二、三板块地区转移,农业产业转移任务艰巨。

2、优势农产品产业层次低、规模小、布局分散。优势农产品产业层次低、生产基地规模小、布局分散、特色不够鲜明、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变为产业优势。

3、龙头企业融资能力弱,土地优惠政策落实困难。多数企业依靠传统的自我积累发展模式,难以开展大项目建设和实施产业化深度开发;土地优惠政策落实困难,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存在较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投资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4、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滞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从事农业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多,而产业基础好、带动辐射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总体水平还不高,农产品加工设备、工艺技术落后,大量农产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销售,交易成本高,市场风险大,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

5、自主创新及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知名品牌不多。高端农产品的种子、种苗大多依赖省外或国外,生产环节和进入国外市场的环节多受制于人,部分花卉、蔬菜生产出口企业不得不花外汇购买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品种;能叫响市场和规模化生产的知名品牌不多,市场开拓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6、发展不平衡,北部地区优势产业培植任务艰巨。受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区间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推进北部五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培植优势产业任务艰巨。

 

三、农业经济区域划分

(一)昆明农业的功能定位

根据昆明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昆明农业要向现代农业、外向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方向发展。其主要功能是:

一是农副产品生产功能: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确保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二是城市生态屏障功能:坚持建设绿色生态环境系统与发展绿色生态食品相结合,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为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功能:利用都市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现代农业生产设施,为社会大众提供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场所。

四是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凭借省会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科技及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好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农业经济区域划分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要求,根据地理区位相近,自然条件相似,区域功能互补的原则,将十四个县(市)区农业划分为四个农业经济区。

中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县。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业为特点的休闲、旅游、观光农业;

建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现代设施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外向型农业。

东部综合农业区:包括宜良县、石林县。发挥“滇中粮仓”、“云烟之乡”的优势,巩固提升优质粮、烟生产,重点发展畜牧业和以蔬菜、花卉生产为主的优势产业。

西南部生态农业区:包括安宁市、晋宁县。按照新昆明建设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布局,配合生态湿地建设,重点发展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在适宜乡镇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及特色农产品生产。

北部特色农业区:包括禄劝县、富民县、嵩明县、寻甸县、东川区。充分利用北部地区立体地型、立体气候及土地资源优势,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特点,大力发展具有独特资源条件、明显区域特征、特殊产品品质和特定消费市场的特色农产品,逐步把北部地区建成昆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四、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树立一个观念,明确两大目标,立足三项调整,强化四个结合,突出五大重点,实现六个提高,构建一区三带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围绕一个中心——建设现代农业

树立一个观念——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明确两大目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立足三项调整——生产力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

强化四个结合——优化生产力布局与现代新昆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

突出五大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实现六个提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提高科技贡献率

构建一区三带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环湖生态高效农业区、菜花果高效农业产业带、优质粮烟产业带、畜禽养殖加工及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

---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尽快形成规模生产优势。

---扶优扶强的原则。按照扶持大龙头,组建大集团,培植大产业,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产业基础好、竞争优势强、带动面广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集中。

---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积极探索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联结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形式,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确定优势产业的主要条件

一是市场需求量大,外销有保障;二是产业基础好,生产有优势;三是发展空间大,发展有潜力;四是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形成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从我市产业现状出发,将生猪、家禽、肉牛、肉羊、乳业、优质粮、蔬菜、花卉、马铃薯、温带水果、水产业、林产业、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作为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四)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产业基础、技术基础。

二是生产规模大。生产集中连片,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全市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目标市场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产业化基础强。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储存、营销配套,具备创建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基础。

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五)发展目标

——主导产业更加突出,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保持粮、烟、畜、菜、花、果支柱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生物药业、马铃薯、乳业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90%以上,构建一区(环湖生态高效农业区)三带(菜花果高效农业产业带、优质粮烟产业带、畜禽养殖加工及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优势特色产业培植取得成效。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综合产值超过62亿元;花卉园艺产值超过26亿元;蔬菜产值超过23亿元;奶业、马铃薯综合产值分别超过7亿元和10亿元;农产品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市场体系建设及外向型农业有新突破。

——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市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20亿元,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达到4360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突破100亿元。

 

五、发展重点及产业布局

(一)畜牧业

1、生猪

产业基础:昆明为云南省重要的良种猪及商品猪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养猪位居全省首位。生猪养殖不仅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城市菜篮子的重要产品。2005年全市生猪存栏211.2万头,能繁母猪19.2万头,出栏生猪296万头,肉类产量25.4万吨,产值近20亿元。昆明猪肉市场需求量大,种源生产、饲料生产、肉类加工业发展迅速,产业化发展潜力较大。

主攻方向:以优势产区规模饲养为基础,以种猪、肉猪规模生产、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强良种繁育、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加强良种猪生产体系建设,推广瘦肉型杂优良种猪,与种植业同步规划,建设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实施标准化生产,改善产品品质,着力提高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优势区域:以宜良、石林、嵩明、禄劝、安宁、富民、寻甸官渡(小哨)等生猪主产区为重点,建设150万头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以石林、安宁、嵩明为重点建设15万头种猪生产基地,对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设备更新、种源生产、新产品开发给予重点扶持。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生猪存栏300万头,出栏率150%,产值33.7亿元。

2、肉牛、肉羊

产业基础:昆明北部县区草山及饲草、饲料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每年仅农作物秸秆就达100余万吨,历史上肉牛肉羊放牧饲养较发达,是北部山区半山区的传统产业。2005年全市牛羊肉产量3.04万吨,产值4.5亿元。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的消费需求将逐年增长。

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档次的要求,建设完善肉牛、肉羊良种供应体系,加大肉牛、肉羊品种改良及高效饲养技术推广,转变传统放牧饲养方式,推广种草养畜,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打造品牌,形成规模生产优势。

优势区域: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禄劝、寻甸、嵩明、东川、安宁等县区为重点,建立肉牛生产区;以寻甸、东川、石林等县区为重点建立肉羊生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肉牛、肉羊出栏率分别达50%60%以上,出栏肉牛25万头,肉羊70万只,产肉6万吨,实现产值10.3亿元。

3、奶产业

产业基础:我市乳品加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6户,全市奶牛饲养量达到3.4万头,年产牛奶8.8万吨,产值近1.5亿元,加工产值近3亿元。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消费量需求呈上升趋势,市场潜力较大。

主攻方向:依托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以奶牛规模化养殖为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提高标准化饲养水平;以提高奶牛平均单产和原料奶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建设完善机械挤奶、冷藏设施及疫病防控体系,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水牛奶和山羊奶,提高奶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优势区域:以晋宁、宜良、嵩明、寻甸等优势产区为重点建设完善优质奶源基地,以寻甸、石林为重点建设奶水牛、奶山羊养殖加工基地。

发展目标:争取到2010年全市奶牛存栏达4万头,产奶13万吨,实现综合产值7亿元。

4、家禽

产业基础:昆明市家禽养殖及加工业发达,饲养量、产肉量、产蛋量位居全省前列;家禽养殖品种有蛋鸡、肉鸡、鸭、鹅等;加工产品逐年增多,如:宜良的烤鸭、烧鸭,板鸭、白条鸭;晋宁盐水鸭、卤鸭;安宁的鹅肥肝等。2005年全市禽蛋产量5.76万吨、禽肉产量4.69万吨,产值近7亿元。

主攻方向:围绕提高家禽良种供应能力和养禽业良种化目标,加快家禽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步伐,转变养禽业生产方式,建设种禽、蛋鸡、肉鸡、肉鸭、肉鹅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屠宰、加工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禽类生产。

优势区域:以富民、官渡、安宁、嵩明、晋宁、呈贡、禄劝、寻甸为重点建设肉鸡、蛋鸡生产基地;以安宁、东川为重点建设肉鹅生产基地;以宜良、晋宁重点建设肉鸭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宜良种鸭、安宁、嵩明、东川种鸡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0年,出栏优质家禽3000万羽,禽肉产量达到6万吨,禽蛋产量达到7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1.3亿元。

(二)种植业

1、粮食

产业基础:粮食作为基础产业,在昆明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2005年全市粮播面积370万亩,总产113.36万吨,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二、三板块”地区调整结构的前提。

主攻方向: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重点改善粮食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优质稻、优质专用玉米、特色杂粮等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集中;加大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及配套措施示范推广力度,主要粮食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为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优势区域:以宜良、石林、嵩明、寻甸为重点建设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以宜良、石林、嵩明、寻甸、禄劝、东川为重点建设优质专用玉米及特色杂粮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左右。

2、蔬菜

产业基础: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蔬菜可四季种植、周年上市,品种多,质量好,常年种植品种9大类100余个品种,是云南省最大的商品蔬菜生产区,产品畅销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国家。200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85.3万亩,产量169.1万吨,产值18.3亿元,外销率64%。近年来,保鲜、加工、运销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保鲜菜、脱水菜、速冻菜、反季菜四大系列。蔬菜种植、加工、保鲜及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为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主攻方向: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前提,高起点地建设一批设施配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备案基地,建设一批加工、保鲜、储藏专用设施,扩大生产加工能力,开发新产品,打造品牌,提高效益。

优势区域: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及区划调整的实施,传统蔬菜产区将由第一板块向第二、三板块转移。呈贡、官渡、西山、盘龙、五华重点发展蔬菜专业交易市场及蔬菜精深加工;以晋宁、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安宁为主建设30万亩无公害菜生产基地,承接第一板块蔬菜产业的转移。

发展目标:“十一五”末,全市经产地环境质量认定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面积达到60万亩,周年生产面积达130万亩,产量260万吨、认证产品及外销率分别达70%以上,蔬菜产值超过23亿元。

3、花卉

产业基础:花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培育起来的新兴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花卉产业已成为种植业中效益较高的产业。昆明具有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的立体气候环境,是花卉生产的最适宜区;昆明花卉品种多,色泽艳丽,周年上市,价格适中,80%以上的鲜切花畅销省外、国外,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已建成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是亚洲最大的花卉拍市,四季如春的气候及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打造亚洲花都创造了条件;近年来,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种苗、种球及盆花、盆景、园林园艺多元化生产的格局。2005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8.83万亩,年产鲜切花31.6亿枝,花卉园艺产值13.4亿元。

主攻方向:树立现代花卉产业发展观念,以打造“云花”品牌,建设亚洲花都为目标,以鲜切花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盆景盆花及园林园艺;以标准化生产为前提,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花卉种植营销企业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应用现代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全面提升花卉园艺生产水平。

优势区域:呈贡、晋宁、嵩明、富民、宜良以鲜切花发展为重点,建设完善10万亩鲜切花生产基地;官渡、西山、宜良以园林园艺为重点,建设4万亩园林园艺生产基地;建设以花卉生产相适应的种苗、种球生产基地,加强花卉生产基地及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采后处理保鲜、冷链运输、新产品研发等。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花卉(园艺)生产面积达14万亩,年产鲜切花50亿枝,90%以上的产品外销,花卉及园艺产值达26亿元,把昆明建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鲜切花生产和出口基地。

4、马铃薯

产业基础:昆明是云南省三大马铃薯优势产区之一,马铃薯是北部山区主要种植作物,2005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7.6万亩,鲜薯总产50万吨左右,产值近3亿元。目前全市有4户马铃薯薯片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线11条,有3户马铃薯淀粉、全粉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近3亿元,马铃薯已基本形成了种薯生产、薯片、淀粉、全粉加工、鲜薯外销的产业发展格局。

主攻方向:以优势产区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布局,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从种薯生产、基地建设、加工产业整合入手,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建立完善马铃薯加工及市场营销体系。利用良好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型马铃薯和冬春季马铃薯,实现周年生产,形成种薯、菜用薯、加工薯三位一体的马铃薯生产格局。

优势区域:以寻甸、禄劝、东川、嵩明等优势产区为重点建设4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在寻甸、禄劝、东川建设5万亩种薯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种薯5万吨,配套建设寻甸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达到50万亩,总产100万吨,实现马铃薯综合产值10亿元(农业产值6亿元,加工外销产值4亿元)。

5、温带水果

产业基础:昆明是云南省温带水果的主产区,种植品种多,2005年全市水果面积31.8万亩,产量9.63万吨,产值近2亿元。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对低产果园改造,淘汰市场滞销果种,发展特色水果,红梨、大树杨梅、甜柿、鲜食葡萄、宝珠梨、东川小江西瓜、甜瓜等已有一定生产规模。

主攻方向:严格控制盲目发展果园面积,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选择最适宜区,突出区域特色,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改造低产果园,淘汰不适品种,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明显区域特色的水果品种。

优势区域:以安宁、呈贡、石林、富民等优势产区为主,因地制宜建设红梨、宝珠梨、甜柿、优质鲜食葡萄、大树杨梅等特色水果基地,发展生态观光果园;建设东川热区西瓜、甜瓜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特色水果产量占到总产的40%,产值占到60%以上。

(三)水产业

产业基础:昆明已建立了以宜良、嵩明、晋宁、寻甸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县,“2814”及“两高一优”水产养殖项目的实施,为昆明市水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全市渔业养殖面积12.8万亩,产量3.87万吨,产值3.15亿元。

主攻方向:科学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及水生生物资源,建设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强化生产源头质量管理,巩固传统养殖品种,开发特种水产养殖,建设完善现代水产品交易市场及加工基础设施,提高水产业综合效益。

优势区域:五华、盘龙、官渡、西山结合农家乐以都市渔业、休闲渔业、观赏渔业为重点;嵩明、宜良、寻甸以常规高产精养渔业为重点;富民、禄劝、安宁以稻田、荷塘养鱼为重点。利用低产、冷浸、易涝田建设2万亩水产养殖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池坝塘养殖面积达6.7万亩,认证率达50%。全市水产品产量达5万吨,产值达5亿元,全市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8.8千克/年。

(四)林产业

产业基础:全市已发展特色经济林70余万亩,其中:核桃7.8万亩,板栗51.4万亩,花椒3.8万亩,竹子3.8万亩,膏桐2万亩,其它6.5万亩。

主攻方向:重点培植以核桃、板栗、膏桐、竹子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积极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优势区域:以禄劝县、寻甸县为重点发展核桃产业,以宜良县、富民县、寻甸县、禄劝县为重点发展板栗产业,以东川区、禄劝县为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林膏桐,以嵩明县为重点发展竹子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新发展三个特色经济林产业和一个林业生态产业示范建设,规模128.9万亩,其中:核桃50万亩,膏桐28.3万亩(东川18.2万亩,禄劝10.1万亩),竹子50万亩,林业生态产业示范建设0.6万亩。林业生态效益及综合产值明显提高。

(五)后备产业培植

1、洋蓟

产业基础:洋蓟又名朝鲜蓟、法国百合、菊蓟、荷花百合,原产地中海沿岸。洋蓟富含菜蓟素,天山冬酰胺及黄酮类化合物,营养丰富,是欧美喜爱的高档花卉蔬菜。2000年引入试种,2001年引进香港客商在安宁市建立洋蓟罐头产品加工厂,在嵩明建立盐渍洋蓟加工厂,具备日处理180吨原料花苞,年产盐渍产品9000吨、洋蓟罐头1000吨的生产能力。2005年全市洋蓟种植面积达1.4万亩,年产洋蓟花苞7000吨。到2005年已出口加工产品3000多吨,创汇300多万美元。昆明是洋蓟最适宜生产区之一,已初步具备产业化开发基础。

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提高种植水平,深度开发新产品及新品种,增加综合经济效益。

优势区域:石林县、安宁市、嵩明县。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洋蓟花苞4万吨,加工出口洋蓟产品2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

2、生物质能原料

产业基础:生物质能源开发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生物质能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林膏桐在禄劝、东川低热河谷区面积达2万多亩,新型杂交脱毒红薯试验示范已取得一定进展。

主攻方向:以发展乙醇加工产业为重点,在禄劝、东川低热河谷区发展林膏桐,在北部五县(区)试验示范新型杂交脱毒红薯,开发加工主导产品及附属产品,提高加工产品综合产值。

优势区域:禄劝、东川、嵩明、寻甸、石林等县区。

发展目标:到2010年,以禄劝、东川低热河谷区为重点发展28万亩林膏桐,以乙醇加工产业为重点辐射周边地州发展脱毒杂交红薯40万亩,年产加工原料薯180万吨,形成年产乙醇5万吨,有机复合肥3万吨,液态二氧化碳3万吨的生产能力。

3、生物药业

产业基础:昆明市野生药材资源丰富,生物制药企业集中,具备良好的产业开发基础。2005年全市药材种植面积5376亩,板兰根、丹参、灯盏花、鱼腥草、雪上一枝蒿、法洛海、雪胆等中药材已有一定种植面积,省内外制药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生物药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主攻方向:依托生物制药加工企业,选择优势生产区域,以寻甸、东川、禄劝等北部地区为重点,建设以板兰根、丹参、灯盏花、重楼、鱼腥草、雪上一枝蒿、法洛海、雪胆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引导北部地区野生药材种植产业优化升级。

优势区域:寻甸、东川、禄劝、嵩明等。

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

 

六、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1、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强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以沃土工程、良种工程及农业科技集成为重点,建设优质稻、高产玉米、优质杂粮等生产基地,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左右。

2、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结合现代新昆明建设及市“十一五”规划中三大板块产业布局的要求,科学审视优势产业和优势生产区域,依据市场条件、资源状况、产业基础,突出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在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的同时,先期启动蔬菜、花卉东移(宜良、石林)、北扩(北部五县)战略。第一板块(主城四区、安宁和呈贡)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重点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及旅游观光等现代农业产业带,发挥“领跑”作用,在加快发展中增优势。第二板块(石林、宜良和晋宁)依托资源优势,承接第一板块蔬菜、花卉产业的转移,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推进粮、烟、蔬菜、花卉及畜禽养殖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集中,在加快发展中“增实力”。第三板块(北部五县区),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利用北部山区、半山区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建立蔬菜、花卉、马铃薯、药用植物、瓜果及林下资源等原料种植及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生猪生产及围栏种草养畜,开发冷凉山区及东川热区资源,在提速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后劲”。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独特资源条件、明显区域特征、特殊产品品质和特定消费市场的农产品;整合资源,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构建现代农业梯次发展格局。

3、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精神,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结合现代新昆明建设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要求,突出绿色与科技、生态与环保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扶持大龙头、组建大集团、发展大产业的目标,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基础好、带动力强、产品有市场、竞争有优势、生产(经营)管理有标准、研发创新有基础、产业发展有前景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着力培植一批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并认定10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0,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户,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促进产业升级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专业交易市场。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以呈贡七甸片区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产品加工区,建立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适应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引导蔬菜、畜禽、乳业、马铃薯、优质粮油、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加工区集聚,着力培植一批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左右,蔬菜、花卉外销量分别达70%90%以上,力争出口创汇达2亿美元。

以斗南花卉交易市场、龙城蔬菜交易市场等农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为基础,建设完善10大农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实现市场交易额95亿元。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和省级批发(交易)市场,扶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区域性市场、专业市场、产地特色市场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实现交易、价格形成、标准制定、信息发布、引导生产和带动加工、保鲜、包装、运输、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促进农产品流通。

5、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接轨国际”的思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生产营销组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全市80%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65万户。

6、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打造优质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与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结合国际通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体系,探索建立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适应中国国情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管理体系,积极开展GAPHACCP生产基地(企业)认定工作,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建设,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定及产品认证有较大发展。在优势农产品主要生产区域,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从源头入手,推行农产品生产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狠抓生产、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国内驰名商标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7、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施“昆明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工程”,建设完善县(市)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及乡镇信息服务(站)点,形成以昆明农业信息网为中心、县区农业网络为平台、农业综合应用系统为支撑、两头对接(农民与企业、产品与市场)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逐步建立起覆盖市、县、乡(镇)和重点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为企业、农户提供政策、法律、法规、科技咨询,及时反馈市场供求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农业增收中的作用。

建设完善昆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配套完善县(市)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站,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区、批发市场、各大超市、重点龙头企业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形成以市级为中心,各县(市)区检测站为基础,批发市场、主产区、超市、重点龙头企业为前沿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大监管检测力度,稳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

8、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昆明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和泛珠江经济合作区域(9+2)两个国际、国内经济圈的有利结合部,具备农业对外开放和相互合作的良好条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先开展蔬菜、花卉、温带水果、马铃薯、乳制品等互补性强的农产品生产及贸易,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及农业产业开发项目合作与交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对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给予进出口经营权,使它们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农产品边境贸易与农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9、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各地要围绕规划,调整科研推广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加大优势产业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发推广,使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展示、技术培训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大宗作物良种覆盖率及优质专用品种的生产应用;以优势产区和重点龙头企业为基础,建设蔬菜、花卉科技研发示范园区,推进蔬菜、花卉品种由引进利用向引进、研发和开发应用发展;采取工程措施和集约化生产组织模式,在高效农业中推进喷灌、滴灌、工厂化育苗等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强畜禽良种引进改良及繁育,建设完善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现代农产品加工区,对农产品加工、保鲜及蔬菜、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10、发挥龙头企业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准结合点和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七、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政策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及优势产业化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政府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支持优势生产区域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收购、营销、加工及流通环节的贷款,支持优势产区种植、养殖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农业部门的各项农业投资,应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倾斜。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高稳产农田及设施农业的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水、电、路、沟、渠及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区,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向现代效益农业迈进。

2、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切实落实好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资金到优势产区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在优势产区实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及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将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统一纳入当地基本建设用地规划,优先考虑和安排;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有效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健康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调整农业科研主攻方向,在不放松大宗农产品科研攻关的同时,加强经济作物、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的科研力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支持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攻关和技术服务,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相适应的科研推广技术支撑体系。

4、切实加强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有关地区要按照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抓好项目落实。计划、财政、金融、外贸等部门应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需要说明的是,本《规划》是一个指导到县(市)区级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没有纳入本规划范围的地区,要本着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思路、原则,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措施,推动本地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责任编辑:邓如柯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