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最大的食品市场在农村,食品安全最难监管的地方也在农村,农民最容易成为伪劣食品受害者
热线——
常德市张玉先生来电:2010年10月,他带着女儿到乡下为老岳父过生日。看到外孙女来了,姥爷高兴得没顾上多说,就匆忙上街买酒割肉拿饮料。家人团聚为老人庆贺生日,斟好酒,拌好熟肉,姥爷先给不爱吃肉的外孙女倒上饮料,谁料外孙女细心,发现果汁的颜色有点特别,没敢喝。张玉和岳父可不管那么多,爷俩边唠边吃。不承想,身体一直很好的岳父晚上就病倒了,请来医生经过一番诊治,医生说是吃了变质食品引起的。
热线——
吉首市杨明先生来电:他那儿有人在加工劣质豆腐丝。本报连线有关部门,吉首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在一偏僻院落发现院内挂满加工好的豆腐丝。该作坊没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具备生产食品的条件。现场发现有40多袋工业玉米淀粉、发霉的豆腐丝及私自印制的包装袋,产品主要销往农村。执法人员现场进行了查扣。他们表示,对此事要一查到底,决不让劣质食品流入市场。
热线——
吉首市王小强先生来电:2011年元旦期间,他从广东回到家乡,和几个多年不见的朋友相聚。当他拿着在本村小卖部买的酒和罐头及各种食品招待朋友时,才发现罐头有异味,酒瓶漏气,食品不新鲜。情急之下,这个在外地打工的小伙子向本报反映情况的同时,向工商局12315进行了举报。工商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农村食品安全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们将对此事进行调查,并追根溯源,给王先生一个满意答复。
农村食品安全需更多关注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吃什么更健康,如何吃更安全”的时候,作为最大的食品消费市场,农村食品卫生安全需引起更多的关注。
受经济条件有限和“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错误观念等影响,大量的“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加之地域广阔、点多线长,农村卫生食品安全监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也欣喜看到,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一些政府扶持下的“治本之策”正在引领和示范农村消费市场。2009年,作为省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连锁农家店和新农村便民店建设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目前,我省建成连锁农家店7000家,超计划5000家。连锁店模式把住了食品进货关,以规模和信誉保证农村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我们深切希望这样的惠民之举再多些,力度再大些。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作为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农村食品安全的坚强防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倾力构筑。
农家宴办成放心宴
近年来,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婚丧嫁娶红白家宴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农家宴的卫生状况却不容乐观。
吃席要吃第一拨儿
“赶紧走,赶紧走,第一拨儿就坐上吃,越到后面越不干净。”1月17日,湘西北某村去参加喜宴的张大妈使劲催促孙子。在农村,吃宴席通常要分好几拨儿,很多人抢着坐第一拨儿,只因为第一拨儿的碗筷相对“感觉”干净。但大家还少不了用并不一定干净的餐巾纸再擦擦碗碟,不喝酒的也喝上几口白酒,目的是“杀杀菌”。“没办法,”张大妈告诉记者,谁家办宴席都是紧着条件往好了办,但无论菜肴丰盛与否,总是让人吃着不放心。
在农村,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有所增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也不再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但对食品安全的理解许多人仅止于“干净”。
事实上,近年来,由农村家宴引发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吕梁市某村参加家宴的几百人中有几十人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后调查,有蔬菜农药超标,而缺乏彻底清洗也成为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2009年夏,晋中市某村参加家宴的200余人中有几十人出现群体性腹泻症状。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参加宴席后症状不明显的群众不以为然,更多的人则无可奈何。
卫生隐患在哪儿
质监部门一相关工作人员分析,农村家宴卫生安全隐患在于:
加工场所条件简陋。自办宴席场所多选择在家,就餐和加工场所露天或搭油布帐篷居多,无防尘、防蝇设施,无冷藏设施,加工后待用的食材多在自然条件下存放,餐具每次使用后,仅用水冲洗,不消毒反复使用。
厨师、帮工加工不规范。农村家宴请厨师多靠口口相传,厨师、帮工多未经体检和食品安全培训,而由于条件所限或其他原因产生的食品加工过程和方式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
原料采购把关不严。农村家宴有的包工不包料,有的包工包料,由于利益驱动,一些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或者来历不明的畜禽产品借机上了餐桌。
政策如何易操作
针对农村家宴存在的安全卫生隐患,一些地方政府做出了有益尝试。2008年11月,永州市政府出台《农村宴席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农村的婚丧嫁娶、乔迁、做寿等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进行严格规范。
《办法》规定:村民自办宴席10桌以上要提前5日向村委会申报,村委会提前3日上报乡政府食品安全领导组备案。农村流动厨师需取得健康证和食品安全培训合格证。加工用具必须清洁消毒,加工场所要具备必要的设施。
《办法》的出台为家宴食品安全纳入规范化管理开了一个好头,但许多群众反映操作性不够强,执行有难度,监督处罚难度更大。如何让农村喜宴吃得更放心,许多读者出谋划策。
郴州市李先生建议,家宴卫生安全靠监督更要靠引导,要变口口相传的方式为政府表彰示范,免费挂放心牌,让规范经营的民间厨师团队火起来,牛起来,用市场规范市场。
吉首市张先生建议,现在一些富裕村都有专门的红白理事会,要通过红白理事会集中完善村里的家宴设施,特别是冷藏、消毒等配套设施,集中花钱办好事。
怀化市王女士建议,要加强操办家宴自我安全防范措施,引导农民办卫生喜宴,吃安全喜宴。
过期食品进集市
春节来临,农村集贸市场异常火爆。在许多商家抓住赶会赶集农村商机的同时,一些农村集市也成为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的集散地。
娄底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食品安全检查的重点放在农村、乡镇。结合当地群众消费特点,节日期间,他们着重突出检查酒、糖果、水果、饮料、糕点、蔬菜、肉制品及儿童食品等。日前,在10多个乡镇集市和集贸市场查处食品安全案件2起,查扣不合格罐头、饮料10余件。
据了解,目前农村集市食品问题主要表现为:
散装和自制食品数量多。在农村集市经销的食品中,很多是自产自销。其中散装糕点、散装熟食、散装干果、散装酒比例很高,很多商品没有标注保质期,没有保鲜措施。
销售假冒食品、过期食品现象严重。很多在城市被查出的假冒伪劣商品“上山下乡”,一些不合格食品、过期食品改头换面流入农村集市。
经营场所、经营方式不卫生。集市销售食品的商贩卫生安全意识差,很多商品都是露天随意摆放,生熟食品、食品与非食品混在一起销售,销售者直接用手抓取称量,食品任由消费者触摸。
小卖部配货没准
邵阳市某村农家店有好几个,走进去看看,不乏名牌食品,但仔细瞧,不少“热卖”的饼干、小食品的外包装上既无出厂日期,也没有商标等。
在一家靠近马路边的小食品店,老板娘说这里目前还没有货品统一配送。由于店就在路边,时常要经受“诱惑”,每隔几天就有卡车、面包车停在路边,向她推销商品,如电池、饼干、饮料、火腿肠等。她说,这些上门推销的价格确实比自己去进货要便宜不少,还省事,但质量确实很难说。
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消费市场还是薄弱环节。有关人士介绍,由于农村市场监管薄弱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在城市不能生根的时候,就“上山下乡”,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农村市场。
主要表现为:有些个体商店业主,为贪图方便和节省开支,一次性购进很多的副食品,导致一部分贮存期短的食品变质。
一些不法商贩就是利用农民识假能力差,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向农村小商店上门推销假冒伪劣产品。
一些偏远地区的村子,诚信经营和售后服务跟不上。商店内商品标价混乱,哪种商品紧俏,价格就会上去。有些商品卖出去,根本谈不上什么售后服务。民以食为天。最大的食品市场在农村,食品安全最难监管的地方也在农村,农民最容易成为伪劣食品受害者
热线——
常德市张玉先生来电:2010年10月,他带着女儿到乡下为老岳父过生日。看到外孙女来了,姥爷高兴得没顾上多说,就匆忙上街买酒割肉拿饮料。家人团聚为老人庆贺生日,斟好酒,拌好熟肉,姥爷先给不爱吃肉的外孙女倒上饮料,谁料外孙女细心,发现果汁的颜色有点特别,没敢喝。张玉和岳父可不管那么多,爷俩边唠边吃。不承想,身体一直很好的岳父晚上就病倒了,请来医生经过一番诊治,医生说是吃了变质食品引起的。
热线——
吉首市杨明先生来电:他那儿有人在加工劣质豆腐丝。本报连线有关部门,吉首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在一偏僻院落发现院内挂满加工好的豆腐丝。该作坊没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具备生产食品的条件。现场发现有40多袋工业玉米淀粉、发霉的豆腐丝及私自印制的包装袋,产品主要销往农村。执法人员现场进行了查扣。他们表示,对此事要一查到底,决不让劣质食品流入市场。
热线——
吉首市王小强先生来电:2011年元旦期间,他从广东回到家乡,和几个多年不见的朋友相聚。当他拿着在本村小卖部买的酒和罐头及各种食品招待朋友时,才发现罐头有异味,酒瓶漏气,食品不新鲜。情急之下,这个在外地打工的小伙子向本报反映情况的同时,向工商局12315进行了举报。工商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农村食品安全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们将对此事进行调查,并追根溯源,给王先生一个满意答复。
农村食品安全需更多关注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吃什么更健康,如何吃更安全”的时候,作为最大的食品消费市场,农村食品卫生安全需引起更多的关注。
受经济条件有限和“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错误观念等影响,大量的“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加之地域广阔、点多线长,农村卫生食品安全监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一些政府扶持下的“治本之策”正在引领和示范农村消费市场。2009年,作为省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连锁农家店和新农村便民店建设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目前,我省建成连锁农家店7000家,超计划5000家。连锁店模式把住了食品进货关,以规模和信誉保证农村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我们深切希望这样的惠民之举再多些,力度再大些。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作为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农村食品安全的坚强防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倾力构筑。
农家宴办成放心宴
近年来,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婚丧嫁娶红白家宴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农家宴的卫生状况却不容乐观。
吃席要吃第一拨儿
“赶紧走,赶紧走,第一拨儿就坐上吃,越到后面越不干净。”1月17日,湘西北某村去参加喜宴的张大妈使劲催促孙子。在农村,吃宴席通常要分好几拨儿,很多人抢着坐第一拨儿,只因为第一拨儿的碗筷相对“感觉”干净。但大家还少不了用并不一定干净的餐巾纸再擦擦碗碟,不喝酒的也喝上几口白酒,目的是“杀杀菌”。“没办法,”张大妈告诉记者,谁家办宴席都是紧着条件往好了办,但无论菜肴丰盛与否,总是让人吃着不放心。
在农村,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有所增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也不再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但对食品安全的理解许多人仅止于“干净”。
事实上,近年来,由农村家宴引发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吕梁市某村参加家宴的几百人中有几十人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后调查,有蔬菜农药超标,而缺乏彻底清洗也成为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2009年夏,晋中市某村参加家宴的200余人中有几十人出现群体性腹泻症状。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参加宴席后症状不明显的群众不以为然,更多的人则无可奈何。
卫生隐患在哪儿
质监部门一相关工作人员分析,农村家宴卫生安全隐患在于:
加工场所条件简陋。自办宴席场所多选择在家,就餐和加工场所露天或搭油布帐篷居多,无防尘、防蝇设施,无冷藏设施,加工后待用的食材多在自然条件下存放,餐具每次使用后,仅用水冲洗,不消毒反复使用。
厨师、帮工加工不规范。农村家宴请厨师多靠口口相传,厨师、帮工多未经体检和食品安全培训,而由于条件所限或其他原因产生的食品加工过程和方式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
原料采购把关不严。农村家宴有的包工不包料,有的包工包料,由于利益驱动,一些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或者来历不明的畜禽产品借机上了餐桌。
政策如何易操作
针对农村家宴存在的安全卫生隐患,一些地方政府做出了有益尝试。2008年11月,永州市政府出台《农村宴席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农村的婚丧嫁娶、乔迁、做寿等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进行严格规范。
《办法》规定:村民自办宴席10桌以上要提前5日向村委会申报,村委会提前3日上报乡政府食品安全领导组备案。农村流动厨师需取得健康证和食品安全培训合格证。加工用具必须清洁消毒,加工场所要具备必要的设施。
《办法》的出台为家宴食品安全纳入规范化管理开了一个好头,但许多群众反映操作性不够强,执行有难度,监督处罚难度更大。如何让农村喜宴吃得更放心,许多读者出谋划策。
郴州市李先生建议,家宴卫生安全靠监督更要靠引导,要变口口相传的方式为政府表彰示范,免费挂放心牌,让规范经营的民间厨师团队火起来,牛起来,用市场规范市场。
吉首市张先生建议,现在一些富裕村都有专门的红白理事会,要通过红白理事会集中完善村里的家宴设施,特别是冷藏、消毒等配套设施,集中花钱办好事。
怀化市王女士建议,要加强操办家宴自我安全防范措施,引导农民办卫生喜宴,吃安全喜宴。
过期食品进集市
春节来临,农村集贸市场异常火爆。在许多商家抓住赶会赶集农村商机的同时,一些农村集市也成为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的集散地。
娄底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食品安全检查的重点放在农村、乡镇。结合当地群众消费特点,节日期间,他们着重突出检查酒、糖果、水果、饮料、糕点、蔬菜、肉制品及儿童食品等。日前,在10多个乡镇集市和集贸市场查处食品安全案件2起,查扣不合格罐头、饮料10余件。
据了解,目前农村集市食品问题主要表现为:
散装和自制食品数量多。在农村集市经销的食品中,很多是自产自销。其中散装糕点、散装熟食、散装干果、散装酒比例很高,很多商品没有标注保质期,没有保鲜措施。
销售假冒食品、过期食品现象严重。很多在城市被查出的假冒伪劣商品“上山下乡”,一些不合格食品、过期食品改头换面流入农村集市。
经营场所、经营方式不卫生。集市销售食品的商贩卫生安全意识差,很多商品都是露天随意摆放,生熟食品、食品与非食品混在一起销售,销售者直接用手抓取称量,食品任由消费者触摸。
小卖部配货没准
邵阳市某村农家店有好几个,走进去看看,不乏名牌食品,但仔细瞧,不少“热卖”的饼干、小食品的外包装上既无出厂日期,也没有商标等。
在一家靠近马路边的小食品店,老板娘说这里目前还没有货品统一配送。由于店就在路边,时常要经受“诱惑”,每隔几天就有卡车、面包车停在路边,向她推销商品,如电池、饼干、饮料、火腿肠等。她说,这些上门推销的价格确实比自己去进货要便宜不少,还省事,但质量确实很难说。
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消费市场还是薄弱环节。有关人士介绍,由于农村市场监管薄弱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在城市不能生根的时候,就“上山下乡”,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农村市场。
主要表现为:有些个体商店业主,为贪图方便和节省开支,一次性购进很多的副食品,导致一部分贮存期短的食品变质。
一些不法商贩就是利用农民识假能力差,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向农村小商店上门推销假冒伪劣产品。
一些偏远地区的村子,诚信经营和售后服务跟不上。商店内商品标价混乱,哪种商品紧俏,价格就会上去。有些商品卖出去,根本谈不上什么售后服务。
(来源:红网 20110119)
责任编辑: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