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与供给

    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据国务院研究室于2006年4月发布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党的十六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民培训的最新目标。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因此2009年的两会上,农民培训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作者2006——2008连续三年深入农村进行调查,根据调研情况,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民培训的最新目标,提出解决新型农民培训的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当前我国农民培训供给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制度供给方面


    1、现有的各级政府的文件和指令,不乏关于农民培训的单项规制和号召,但大多没有准确的需求依据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没有站在农民角度分析和研究。许多政策、文件、指令的内容显得脱离实际,不少激励措施在土地所有制和市场的作用下难以兑现和继续,逐渐失去了感召力和可操作性。


    2、缺乏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的农民培训体系。从培训的种类来看,教育部门主要利用乡镇成教中心、各类职教学校搞农民扫盲教育和特种技能培训;农业部门主要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教、农技等开展村组工程、绿证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及结合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培训;有关行政部门和城镇各用人单位进行行业、岗位培训。这些培训机构相对分散,规模小,受部门利益驱动,培训内容一般不是按农民需求设置而是按是否赚钱设置,因此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就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培训积极性。


    3、缺乏宣传、引导机制,造成农民对培训缺乏热情。受分税制后基层政府运作困难影响,许多地方的基层领导,不仅忽视对农民培训的宣传和引导,而且不承认农民培训的重大社会效益,否认农民培训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


    4、检查评估机制不健全。检查评估手段不力,常常是注意培训的量,忽视培训的质。


    (二)经费供给方面


    我国城乡两大板块对农民培训经费投入均严重不足。乡镇方面,2006年以前,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一直偏小,“九五”期间只占领8.2%,而用于农民教育的资金更是寥寥无几。尽管政府早就提出普及九年制初等义务教育,可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由于许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乡镇财力几近枯竭,在这种局面下,要靠地方财政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投资更无从谈起,因此,许多县区和大部分乡镇,并没有安排专项培训经费,从而根本无法安排培训的计划或根据农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城市方面,受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影响,多数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工就业培训方面也不愿意投入,而农民培训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又很薄弱,致使农民培训的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极大增加了农民接受培训的难度。


    另外,部分领导认识不到位,政府的投入少,引进外援资金和民间资本十分有限。国家对农民培训的政策不配套,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阻碍了各种外资、民资有效投入农民培训。


    (三)师资供给方面


    我国农民培训缺少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情况的教师,特别是双师型的教师,也缺少适合农村特点的教学手段。由于从事农民培训的教师既缺乏实践经验,又不了解农村实际,因而在培训中灌输文化知识较多,讲授实用技术较少;培训的理论性太强,实用性偏差,语言太书面化,农民无法理解并接受;培训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把握农村和农民脉搏,不能紧密联系农村基层的实际,不适应农民发展需要,与农民的现实需要不合拍,因此对农民的吸引力较弱。


二、当前我国农民培训需求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民培训潜在需求强烈,但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


    在调查发现,农民都深感自己掌握的生产实用技术相对简单、传统,对于很多的新技术、新品种也缺乏了解,非常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对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技能学习需求也非常迫切,培训的潜在需求很大。但实际中表现出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并不强。究其原因,一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在小规模经营的条件下,采用科技新的成本往往很高,超出了农民家庭的承受力;二是农户的急功近利和风险回避意识阻碍着对成果的采用。几千年来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农民养成了注重现实的意识和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宁愿沿用效率低但比较保险的传统技术,追求低风险下的稳定收入;三是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多数农民对一些新技术也很难完成;四是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来自“9938部队”(即老人和妇女),因为老人和妇女的思想相对保守,精力有限,缺乏创新和敢试的信心,所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五是农民受农村经济发展中畸形相生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的影响严重,在许多地方,特别是次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农家子弟都大量辍学的背景下,农民主动参与培训困难很大。


    (二)进城务工农民相对分散,集中培训难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由于这类人员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工作技能不强,加之盲目流动,而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量小于农村劳务输出量,许多务工人员只好闲散于城镇的各个角落,这为大规模开展农民培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待续)

 

三、解决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的对策


    新型农民培训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利在当前、功垂后世的富民工程、强国工程,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应以对农民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农民培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改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村示范户太少的现状,各县、乡、村及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与农民培训相关的方针和政策;二是学习和探讨各地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三是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四是鼓励先富的农民积极介绍其提高职业技能和掌握致富本领的经历,对其他农民形成带动作用。


    (二)多方参与,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经费筹集模式


    新型农民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使农民培训经费得到有效保证,应逐步建立起由政府牵头,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民培训经费投入机制。首先,启动“农民培训工程”,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农民培训经费要在公共财政中按规定刚性列支,并且,要将农民培训与工业反哺每年都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政府将减少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我国农民多为单干户,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绿箱)专项基金,把直接补贴变为对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使他们尽早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结合起来。为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思想。应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民培训的投入,要像支持“希望工程”一样支持农民培训,直接依靠农民并服务农民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也应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担负起提高农民素质的重任。第三,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先培训后交费的新型农民培训交费模式;第四、实施必要的信贷支持,针对当前新型农民培训资金有限,培训机构普遍实力较弱,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等现实问题,应调动银行给予信贷支持;第五,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从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要保证农民培训资金的稳定性,就需要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中明确规定,使培训经费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


    (三)科学统筹,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体系


    我国参与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培训体系,甚至连低水平的合作都很少,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将目前分散的、闲置的、低效益运转的教育培训资源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整合,优化配置,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首先,应设立由国务院牵头的协调机构,构建举国支持农民培训的工作体制,把农民培训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民教育总体框架。这一框架应与参与农民培训的各部门规划中应有的支持农民培训计划相衔接、配套,特别是把农民素质的提高作为基层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尽快明确各部门职责和职能,保证从上到下各级党委抓农民培训机制的畅通,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着力营造全社会真正抓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


    具体而言,当前要着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整合和优化各级各类培训资源,给农民一个课堂,让他们有一个终身受教育的机会,政府要特别优先发展乡镇成教中心和完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网络,加大对两大体系的扶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民技术培训班办到村组,让农民就近就地培训学习;大力扶持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让农民坐在家中看电视、听广播就能学到现代实用技术。有关职能部门的技能培训都要以它们为依托和载体,形成部分配合和参与,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


    (四)强化实用,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授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使命。农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支专业纯熟、水平高、业务精良、创新能力强、乐于奉献、能够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力度,选送一批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对农业产业熟悉和热爱的骨干教师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去深造,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让他们既懂技术理论,更能实践操作。积极探索、学习和引进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并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同时,选聘那些农业科技企业家、种养加专业大户承担教学工作,支持和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担任专兼职教师或技术顾问,开展有偿服务。农业技术部门可结合技物配套搞培训,把技术培训同销售、农资结合起来,树立推广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的意识。


    (五)分类培训,让农民真正学有所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内容较为庞杂、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培训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在培训组织设计上,要紧紧围绕农民和农时的需求,因人、因地、因时地进行组织,将身份各式各样的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因情施教。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培训方式与融入现代科技特点的先进培训方式可以交互应用,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远程辅导与田头把脉等方式均要灵活适时地采纳和应用。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都能接受有针对性的专业科目培训(如科技知识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


    (六)规范考核,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以能否达到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标准。加强检查评估和考核,建立各级农民培训计划进展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把培训工作绩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针对培训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一整套标准化的农村科技培训监测和评估指标,把监测和评估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反馈信息来调整以后的培训计划,要加强日常工作督查确保任务落实、责任落实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定期表彰奖励,促进农民培训工作保证质量,提高水平。

 

 

责任编辑:蓝飞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