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农产品都有“身份证”

澄迈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
核心提示:“每一个卖出去的农产品,都有合格的标识,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立即查到源头,为消费者解决问题。”昨日,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澄迈县在做好今年冬交会的相关准备工作时显得信心十足。记者 苏钟 崔晓 文/图
供港澳蔬菜基地统一标准化栽培
12月8日上午,在澄迈县瑞溪罗浮洋供港澳蔬菜基地,农户们忙着收黄瓜,一些个头比较小、外观不太整齐的黄瓜被清理到一边,而大多数个头整齐、外观美观的黄瓜则被统一包装好,等待收购者来取货。
澄迈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澄迈县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气候、土地特点,按照“支柱产业特色化,规划布局区域化,投资主体企业化,经营机制产业化,生产基地标准化和优质产品品牌化”的建设需求,在澄迈县蔬菜基地中建设了一批“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购销有监管”,具有澄迈特色的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澄迈县罗浮洋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家。目前,该基地面积近万亩,涉及农户2130户,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的标准化栽培。规划建设了5个种植区:即黄瓜种植区1片、豆角种植区2片、苦瓜种植区1片、红茄种植区1片、辣椒种植区2片,区域间进行隔离种植。同时建设20亩种苗培育基地,以应对恶劣天气的影响。
每个农产品都有“身份证”可查询
“这样规范的基地最大的好处就是,生产出来的每一个农产品,都有着十分严格的程序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澄迈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统一安排各片区的播种时间,种植户接到播种通知后择机播种,并到“基地管理中心”登记,种植区的“田间管理”按标准化栽培技术要求进行科学管理。
“病虫害的防治结合预测、预报,标准化种植户要凭‘农药使用登记卡’到‘基地管理中心’汇报病虫疫情,由专职植保员、农艺师检查、会诊后制订防治方案,免费配制药剂防治。”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肥料的使用也要从“基地管理中心肥料推荐目录”中合理选用,少用氮肥,增施有机肥;田间灌溉用水全部取自地下水源,利用管道输送进行微喷节水灌溉,专员管理,“基地管理中心”确定灌溉时机,专员定时、定量灌溉;产品的采收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对处在安全间隔期内的农产品杜绝采收,采收前进行跟踪检测,合格后按供港澳农产品的要求采收;产品的包装统一在标签上登记基地代码、地址、姓名和电话确保该批(包)蔬菜的可追溯性,可通过电话、网络进行防伪查询。
“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每一个质量都有保证,即使发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十分方便地找到是谁种植的,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澄迈果菜追溯信息系统”是一个能够连接果菜种植、检验、标准化生产的全过程,了解果菜的生产过程,建立果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严格按照检验检疫局的生产管理要求,对供港澳果菜从源头抓质量,落实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建立溯及源头的质量安全,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
福橙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除了冬季瓜菜,多种特色水果也是澄迈农业的亮点!”澄迈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日前,澄迈福橙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国家农业部质量检测中心评为“中国十大名橙”。这是继“中国国宴特供水果”、“全国最具特色产品”后福橙获得的又一殊荣。作为全国少有的特色热带果品之一,多年来澄迈一直把发展福橙作为加快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澄迈县政府出台了福橙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从资金、种苗、技术、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充分调动了群众种植福橙的积极性。
“全县福橙种植达2万多亩,挂果1万多亩。到2010年全县福橙种植规模6.1万亩,挂果面积2万亩,总产量6万吨,预计2010产值将达到7.2亿元。”相关负责人说,福橙在每年的9——10月份进入成熟期,摘果时间跨至翌年的2、3月,最佳采摘时间正值春节前后,且挂果时间长,避开了橙类上市高峰期,恰逢橙类水果市场空档,因此既畅销又能够卖出好价钱,乃至供不应求。福橙已经成了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当地大部分农民纯收入的70%以上来自福橙。
责任编辑: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