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十六届农高会2009杨凌国际合作周暨现代农业高端论坛上指出:本届论坛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约束增大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举办的。论坛围绕“科技引领•创业推动•现代农业”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和模式,对于推动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增进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刘延东指出,现代农业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先进设施装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大农业。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一部农业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每一次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农业发展的新飞跃。
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风险,再加上人口增长、工业用粮增加,使世界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不少人群处于饥饿状态。破解这些难题是传统农业无法实现的,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稳定供给能力,为世界粮食安全进供有力保障。因此,农业科技发展正在而且必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与意义。
刘延东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充分证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是一条正确而卓有成效的道路。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公顷。解决吃饭问题一直是中国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离开科学技术不行。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学技术来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一项关键措施来落实。60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取得了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成就,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项献率稳步提升。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的生动体现,这是中国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贡献。
刘延东指出,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农业的发展必须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相适应,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支撑。特别是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人增、地减、水缺的趋势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特别是中国水资源总体较为短缺,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国土面积的56%、耕地面积的52%属于旱地农业区);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发展承载着建设现代化国家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双重期望,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双重约束。解决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重要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现在全球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重大科技创新将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进程。农业是未来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科技领域之一。我们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把握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科技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转向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轨道,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为国家的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第一,大力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攻关,力争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特别要加快运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研发节水技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疫病防治,保障食品安全;开展食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着力改善民生;突破防灾减灾难题,确保农业稳定增长。要优化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的科技资源配置,整合力量开展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支撑。
第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将选择当前农民急需、技术发展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完善以国家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以村级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机构、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集聚创新、产业示范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农业信息化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重视农村一线科技力量建设,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业。
第三,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农业科技发展的活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实现技术、资本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提高技术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鼓励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推广,通过更紧密的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第四,培养大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第一要素。我们将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和基地,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科技人才扎根基层,形成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大量的农民技术员和专业技术能手。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培育,建立网络化、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又是比较薄弱的产业。中国政府将按照国际惯例支持农业发展,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
刘延东指出,科学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造福人民。我们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跨国界转移的必然趋势,我们将重视并一如既往地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吸收借鉴世界先进农业技术,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是中国农业政策的重要取向,也是我们同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需要,将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带来重要影响。我们将加大对海外农业创新资源“请进来”的力度,鼓励农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欢迎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吸引外国专家学者来华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继续选派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先进技术。我们还将推动农业科技“走出去”,推广先进技术,传授农业发展经验,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农业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为促进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责任编辑: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