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洪涛】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构建研究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流通业对外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商业又是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的领域,由于北京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开放性特点,北京成为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地区,本文研究了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问题,以期为北京流通业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和谐流通 流通业结构 有形结构 无形结构


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是指构成北京市商业活动诸要素之间的良好比例及其经济联系,它是北京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北京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体现北京和谐商业的基本要求。


  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研究的对象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业、住宿业、商业服务业等的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业态结构、商品交易市场结构、商业空间网络结构等。其中商业服务业包括租赁、典当、会展、物流业、美容美发、洗染业、废品回收、摄影、家政服务和修理业这10个行业结构。


  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内涵。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体现为北京商业商业活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良好的关系、不同商业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共存发展。它表现为北京内部流通业结构的和谐,北京在环渤海经济圈内的外部流通业结构的和谐。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表现为北京商业主体结构的和谐、客体(实物商品和服务商品)结构的和谐、运行结构的和谐。北京进一步完善流通业结构的目标是为了构建和谐、绿色、特色、生态的商业。


北京和谐流通业形成的要素


      
和谐流通业结构的理念——“开放、协同、共享、全球化的商业理念,这是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核心,也体现北京巨大的包容性,对内56个民族的商业文化的包容性,对外150多个国家的民族商业文化的包容性,形成北京特有的商业文化。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北京流通业结构的基础,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北京流通业结构的变化,北京流通业结构是其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北京流通业结构会促进北京良好经济结构的形成。


  人口及其流动人口结构——决定流通业结构的状况,北京商业服务对象——北京人口及其流动结构包括:北京本身的居民群体结构;全国各地来京旅游、商贸、消费的流动群体结构;国际性的消费者——国外来京旅游、商贸、消费流动群体结构。


  人口及其流动人口收入结构及其消费结构状况——影响流通业结构的状况,这是由其可支配收入状况决定的,如北京市人口及其外来流动人口可支配收入的不均衡、多层次决定了流通业结构的多结构和多层次,北京流通业结构必然会反映出这些实质性内容。


  有形店铺设施结构——影响流通业结构状况,有形店铺设施结构,如百货店、超市、综合超市、仓储商店、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家居建材商店、工厂直销中心、食杂店、折扣店、购物中心等多种业态构成有形店铺的结构,这些结构直接在空间状态上表现出来。


  无形店铺设施结构——影响未来流通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无店铺业态包括邮购、电视购物、电话购物、网上商店、自动售货机售货、目录商店、直销等,这些无店铺业态结构虽然在形空间上没直接表现出来,但是,对有形店铺结构有直接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


  交通及交通结构的变化——影响流通业结构,北京流通业结构离不开现有的交通状况,交通流带动消费流的变化,影响有形商圈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正在改变原有的流通业结构。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影响流通业结构,如扩张性的、紧缩性的、稳健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如城市规划、商业(含市场)规划、流通产业政策等,直接影响北京流通业结构变化。


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特点和确立原则


  (一)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北京流通业结构承接历史文化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北京特色的流通业结构,现正进入流通业结构的完善期。但是,从动态发展观点来看,按照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概念及其特点来分析,北京流通业结构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需要逐步完善和谐流通业结构,凸现北京流通业结构特有的文化内涵,避免流通业结构的混乱导致商业的同业损害的产生。


  (二)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确立原则


  确立北京和谐商业及和谐流通业结构的理念,探讨北京和谐商业、和谐流通业结构的新理念,应使北京和谐商业及其和谐流通业结构理念成为北京流通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机制使不同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商业服务等企业有机地融合,使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成份、不同规模的商业企业、不同空间的店铺有机地融合,形成生态发展的结构状态,并与生产、与消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应考虑环渤海经济区域市场结构,北京市流通业结构调整应与环渤海经济圈内流通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环渤海商圈的市场体系,形成与山东、河北等省份城市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错位的流通业结构生态体系。


  应满足北京商业服务对象和城区人口的变化趋势,应满足北京商业服务的对象:北京市本身的消费者;全国的消费者,北京商业要服务于全国的商业发展需要;国际性的消费者。根据北京市人口规划调整结构。预计2020年,北京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中心城区人口将由现状的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旧城区年均外迁4万人。这是调整商业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据之一。


  应充分考虑北京市消费群体的多层次性,根据北京市消费群体、外来流动人群的消费的多层次性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多特色的商品交易市场、零售业态、餐饮住宿业态、商业街区(步行街区)等,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应考虑轨道交通的新变化,随着奥运会到来和北京市轨道交通的竣工,新的交通格局对传统流通业结构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新的干线上的商业设施迅速会增加,商圈结构会形成以新干线趋动的迹象。


  借鉴国际化大都市的经验,要借鉴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发展竞争优势的做法,伦敦的休闲经济、创意经济成为伦敦商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巴黎的奢侈产业成为巴黎商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北京可以深入挖掘、支持具有特色的、倍受国际关注的商业传统和商业文化,将古典与现代、新兴经济与老字号融入到休闲经济、旅游经济的优势,弥补相应产业细节中的不足,传递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北京流通业结构应发挥文化底蕴的优势。


现阶段北京流通业结构的总体评价


   
(一)北京流通业结构的经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高速增长,2007GDP达到90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连续9年超过两位数,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服务业产值和就业均再次超过70%(71%),这均标志着北京进入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水平。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6年的146.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8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若以1986年为基数,则20年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6.81%,2008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将达4300亿元,增长13%左右。2007年北京销售总额达到18805.5亿元,比20006780.2亿元增长177.36%。


  2007年北京商业产业产值1749.7亿元,占北京GDP19.4%,已超过发达国家12%的平均值,北京商业产业的产值和贡献在经济结构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时期。《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北京2007GDP9006.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GDP超过71%,欧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平均占比为67%,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已高出其平均值。在北京的第三产业产值中,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居民服务等流通行业产值合计1749.7亿元,占GDP19.4%,其产值占比仅次于工业,位居第二。


   
(二)多业态、多业种、多经营方式并存


  1.多种批发业态。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00多个,其中有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市场;有摊位型市场、街区型市场、交易所型市场(棉花、石油交易市场)、市场化经营商场化管理市场;有正货市场、尾货市场;有纯批发型市场、以批发为主的市场、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有社区菜市场;有众多各种类型的、各具特色的商品交易市场。


  2.多种零售业态。各种类型零售业态在北京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比如百货店、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食杂店,以及网上商店、邮购、电视购物、自动售货、电话购物、直销等。甚至还包括许多新型业态创新店。比如沃尔玛折扣店也于2007年底进入北京,此前其购物广场、社区店、山姆会员店早已相继进入北京。


  3.多种业种。餐馆、酒楼、快餐、正餐、美容美发、照相、洗染、洗浴、娱乐、休闲等不同的商品和服务的店铺,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三)多种所有制混合经济结构形成


  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年的发展,北京市商业的所有制结构已由1978年公有制流通企业占97.87%的一统天下格局,转变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2006年北京市商业中公有制经济的零售额376.4亿元,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11.6%,比2000年的31.1%下降了19.5个百分比点,其中,国有经济的比重为7.4%,集体经济的比重为4.2%;私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和个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实现零售额2895.1亿元,其中,个体经济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66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所占比重上升到20.2%;私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资由1978年的零起点上升到2006年的22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所占比重上升到68.2%。


  境外商业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如餐饮业有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百货零售业有燕莎、赛特、百盛、崇光、新世界、中友百货、新光三越;超市有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伊藤洋华堂、易初莲花、TESCO;批发有万客隆——乐天;建材家居有宜家、百安居、家得宝、乐华梅兰等;便利店有7——11;饭店有丽都假日饭店、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JW万豪品牌酒店、丽晶酒店、北京柏悦酒店等;物流与快递业有UPS(美国包裹快递)、FedEx(美国联邦快递)、DHL(德国敦豪)、TNT(荷兰天地快运)等直接或间接进入北京。外资商业企业已经成为北京商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北京商业空间结构已经趋于完善。随着众多商业商业设施的投入,北京多中心的商业格局逐渐形成,新型商圈不断完善,从整体空间布局来看,北京商业空间结构基本合理,商业整体布局正向东、向北位移。


北京流通业结构改善应注意的问题


  (一)商品交易市场总量过剩且结构需调整


  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1986年才起步,至今仅有22年时间,各类市场1000多个,总体规模过剩。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006年达到112个,年交易额超过1200亿元,在北京市商品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商品交易市场门槛需要确定,随着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建材家居市场、家电市场、IT市场、文化用品市场、尾货市场发展迅猛,需要制订相应市场进入规则和规范,以避免商品交易市场的盲目发展。


  商品交易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商户重复登记,商品交易市场由许多商户构成,商户应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是,一个商户可能在几个市场设点,因此如果设一个点办一个执照,就可能有一户多照的事情出现,增加商户的成本;集贸市场管理,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向中外宾客、集团采购方开具集贸市场发票时,受到每张1万元的最高限额的限制,常常要为同一笔交易开具少则十几张、多则数十张的发票,影响市场及商户的发展或正常交易。


  目前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法律体系建设滞后,是4个直辖市中惟一没有颁布《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的城市,而商户重复登记、大额发票限制成为商品交易市场升级软肋是其中的一个表象。


  (二)零售业态亟需解决的问题


  社区商业发展滞后。随着北京城市结构向外、向东、向北移动的调整,社区商业相对滞后,南城商业相对滞后,需要完善。


  CBDShopping Mall盲目发展。北京CBD具有标杆意义,但是,由于其中商业区扎堆,形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商业过度投资;商业趋同建设;交通滞后。Shopping Mall数量相对较多。


  专卖店、便利店滞后。在众多零售业态中,专卖店、便利店相对不足,特别是便利店,2007年北京发展便民超市、便利店2250家,但仍然有10%覆盖不到。


  网上交易过早规范不利于其正常发育。《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明确规定了电子商务网站的网商应进行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应上交税收等规定。但是,作为电子商务在发育期需要培育,过早地规范不利于其正常发育,甚至会竭泽而渔。如许多在淘宝网上的网商是大学生、下岗工人,经营的是小本买卖。同时,此条例是地方性法规,电子商务却是跨区域性的运营,而外地网站,如淘宝网就不属于其管辖范围,这必然会引起较大不公平,有违税务中立和公平的原则。


  (三)餐饮住宿亟需解决的问题


  1.北京与发达国家国际化大都市差距较大。2007年北京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但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北京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2004年纽约住宿餐饮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比重接近6%,伦敦销售、住宿餐饮业就业人数占23%左右,东京住宿餐饮业就业人数约为7%。2006年北京常住人口就业构成中,住宿餐饮业占4.75%,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就业人数占11.8%,均低于国际大都市就业水平。纽约市各类企业餐饮住宿业销售额由1997年的216.81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278.36亿美元,餐饮零售额98.96亿美元,餐饮零售额与零售贸易零售额之比为15.6。北京2006年星级饭店和餐饮营业额为492.73亿元,餐饮营业额与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11.4,北京餐饮业规模和餐饮社零额比均低于纽约。


  2.与上海、广州比较,北京餐饮住宿市场相对落后。上海在第三产业中贡献较大的主要是房地产业、商业与餐饮服务业,北京在第三产业中贡献最大的是流通产业(包括社会服务业、商业与餐饮服务业)、金融业。而广州的第三产业是在较成熟的市场化条件下获得发展的,贡献最大的是商业、餐饮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广州的餐饮和生活服务业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城市。2007年(1——11月)北京餐饮营业额超过311.7亿元,同比上升19.1%,但餐饮市场规模在全国排在上海(506.3亿元)、广州(378.4亿元)之后,名列第三位。


  从三城市的旅游饭店来看,北京旅游饭店一多两低”——数量多、出租率低、平均房价低,反映北京饭店业竞争激烈。上海旅游饭店三高明显——出租率高、房价高、饭店平均收入高。2006年北京饭店业平均收入只有上海的79.2%;上海用北京53.1%的住宿资源接待了相当于北京169%的入境游客,饭店设施资源利用效益(平均每家饭店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上海是北京的3.18倍。


  可见,北京虽然具有较多的住宿、餐饮资源优势,但是,餐饮业在市场发达程度上不如上海,在消费水平上不如广州;住宿业在效益上和资源利用上与上海有着较大差距。


  3.与全国主要城市比较,北京餐饮业市场亟待开发。在全国餐饮业营业额排名前10位中,北京餐饮营业额增长率、占社零额比重和人均餐饮消费三项指标均处于低位。北京餐饮市场规模在全国城市中列第三位,仅次于广州和上海,但在十大城市中是餐饮营业额增长率唯一低于两位数的城市;2006年北京餐饮收入占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8.7%,也是10大城市中唯一没有超过10%。2006年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4%,10城市平均增长17.3%,而北京餐饮业增长率7.2%,只有全国平均增长的43.9%、10城市平均增长的41.6%。从人均餐饮消费来看,餐饮市场发达的广州市2006年人均餐饮消费支出3581元,成为全国之最,是全国人均餐饮消费787元的4.5倍。2006年广州、上海、深圳、济南、武汉人均餐饮消费均超过2000元,北京1816元,在10城市中排在第八位,只有广州人均餐饮消费的52%、上海的72.9%。


  2006年北京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集团)72家,占全国349家的20.6%,在全国拥有餐饮业企业集团数量最多,是上海、广东、重庆限额餐饮集团数量的总和,并拥有全国近1/3的老字号。北京限额连锁餐饮企业(集团)门店数1295家,是上海757家的171%,是广东1159家的111.7%;单店营业收入北京576.67万元,高于上海、广东的540.2万元和551.5万元。


  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大都市,应是餐饮消费的高产出市场。然而现有的餐饮业发展状况显然名不符实,北京餐饮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率低,北京餐饮市场低位运行与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不相适应,餐饮市场亟待开发。


  近两年,一批国际知名酒店纷纷在京筹建、开业,全球排名前10的饭店集团北京已经拥有了9家。2007年,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JW万豪品牌酒店、丽晶酒店、北京柏悦酒店等知名品牌纷纷进入京城。同时,还有一批酒店正在筹建期间。


 
  (四)商业企业规模相关问题


  人们对商业规模大小的选择上存在误区:企业越大越好,片面追求企业规模,如连锁企业追求门店数量,数量越多越好;企业越小越好,船小好调头,如许多小企业灵活效益好,但并非所有的企业越小越好;先大后强,先把企业做大,然后企业自然就强大了;先强后大,只有把企业做强,才能赢得企业的强盛;企业规模是否具有边界性,特别是当沃尔玛成为跨国公司,一跨成为世界500强之首后,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北京商业企业不可以一概而论,而且大与强在时间上是很难把握的。


  而实证研究表明:北京市批发零售企业,中型企业在数量、销售额、财务指标、布局变动、市场集中度变动等方面均表现为U型结构的底部,即中型企业发展规模小且收益不理想。餐饮业限额以上大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绝对指标、主营业务利润指标、总资产周转指标、资本资产率指标、利润/主营业务成本指标相对变动指标变动、市场集中度变动状况较为一致地表现为由上至下的一条曲线规律,即小型企业最差。住宿业表现为营业收入、利润、员工所创造的价值等方面,低档星级饭店相对差一些。商业服务业大多数为微型企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粗放经营。


  从总体而言,北京商业企业单体规模偏小,大多数企业竞争力偏弱。2006年度百货(单体店)销售额前100家名单北京商家无一进10强。以百货店为例,本土百货赢利能力低于外资商业企业。据北京商报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百盛集团前三季度实现经营利润7.04亿元,净利润实现4.96亿元,而国内三大上市商业企业王府井集团、大商集团、百联股份,前三季度净利润总额为8.76亿元,本土百货与外资百货相比,在赢利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前三季度,王府井集团实现利润1.66亿元,净利润率2.65%;大商集团净利润率2.49%;百联集团净利润率为3.82%,中国本土百货类上市公司净利润率大部分在2——3%之间。而百盛集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42.14亿元,净利润3.34亿元,净利润率达7.74%,是本土百货净利润率的两到三倍。


  (五)商业空间结构和商业所有制应解决的问题


  当前,北京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南城大型商业设施滞后;按行政区划来规划商业区和商圈,甚至一条商业街区分几个行政区来规划和设计,这必然会造成不完整、不协调的商圈结构出现。


  最近15年是北京商业对外开放最集中的时段,外资大量涌入北京,2007年大量外资百货跨国零售商进入北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外资零售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这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六)商业服务业应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北京市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北京市的商业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北京的商业服务业,既包括与经济和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的行业(租赁、典当、会展、物流业),也包括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容美发、洗染业、废品回收、摄影、家政服务和修理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有:


  北京市有租赁企业1500多家,但是北京租赁协会会员仅有40多家;典当业有87家,其中有经营业务的只有51家;在展览业中,现有大型单体展览场所13个,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北京空港、通州、良乡等物流园区建设等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但是,北京市的商业服务业并没得到到高度重视,自1996年以来,北京经纪机构连续10年上升,但2007年却首次下降,减少130余家。但分支机构总数却由2006年的1600余家迅速攀升,增幅达80%。2007年经纪机构与分支机构数一降
一升20081月,北京中介接连倒闭,不少较大的中介也开始缩小规模,仅中大恒基关闭的门店就已达40家。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现代服务业,轻视传统服务业,北京公路物流业相对滞后,流通成本较高,随着人们消费升级所需要的休闲服务业也相对滞后。


  (七)空间网络结构应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北京现有批发交易市场经营面积981.3万平方米,零售企业经营面积1811.57万平方米,2007年新增商业面积430平方米,合计商业面积3222.87万平方米,按2007年常住人口1633万人计算,人均商业面积1.97平方米。与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均1.2平方米的水平相比,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仅次于上海人均商业面积2.3平方米水平,据统计2008——2009年还将增加商业面积500——600万平方米。因此控制商业规模,提高商业效益是北京商业空间网络结构应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应关注以下4个问题:


  1.CBD问题。2007年,CBD区内商业体量规模突破50万平方米,首次超过西单商圈成为北京第一大商圈。而年内,包括华贸新光天地、双子座购物中心、世贸天阶、SOHO尚都等近10家大型商业地产陆续开业,形成了激烈竞争之势。扎堆开业的局面在2007年也仅仅是一个开头而已,2008年,区域内银泰中心、国贸3期等商业地产项目仍将继续为区域商业地产竞争加重筹码。


  作为北京第一商务圈,在CBD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绝大多数都打出了高端牌,甚至奢侈牌。如双子座购物中心以时尚女性百货为经营定位,新光天地则61%的经营品牌为国际品牌,其中不乏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而银泰中心的招商定位也是面向国外的高端奢侈品。


  2.中关村问题。中半村在北京乃至全国有很大影响,北京70%的电子产品是由此进入市场的,被人们认为名气大、产品多、型号全、新品上市快的市场。近几年来,中关村的海龙、科贸、太平洋、鼎好电子市场,以及国美、宏图三胞等家电连锁企业,以及网上电子交易的大量出现,这在一方面缓解了中关村购物拥堵的程度,另一方面带来中关村电子市场新的结构性调整。


  但是,中关村同质化投资也十分严重。200712月,中关村鼎好电子商城二期盛大开业,其二期与一期(2002年开业)对接后,鼎好电子商城总经营面积达到10万多平方米,一举成为中关村乃至全国最大的单体电子卖场,同时国美科贸店也于2008年初开业。目前,中关村IT卖场的面积已经达到32万平方米,大于44个足球场,新的IT卖场不断涌入,无疑给已经竞争激烈的中关村电子市场带来冲击。随着中关村交通难题的解决,在众多商业模式的共同塑造下,如今的中关村已经逐步摆脱电子卖场的单一形象,构建出一个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体系。


  3.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问题。随着北京结构调整,城区人口减少,城市郊区化成为发展趋势,全市人均商业面积2平方米,但郊区商业设施不足,使之表现为流通业结构在空间结构的不平衡。据统计,2007年首都核心功能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01.22亿元,占3800.2亿元的81.6%,而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所占的比例仅18.4%(详见图1所示)。本文认为,郊区商业设施的不足,城市商业设施过度,这种不平衡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消除。


  4.北京与环渤海大商圈协同问题。北京特色流通业结构将体现为在环渤海商圈中的京津唐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形成环渤海大商圈的统一性,目前表现为批发及批发市场差异、零售差异、餐饮差异、住宿差异、物流与配送差异等方面,形成北京与环渤海商圈的协同发展。


  (八)北京商业五大死结问题探讨


  北京流通业结构中有五大死结:隆福寺:14年未治愈的烧伤;巨库:开业9个月即告夭折;世都百货:陷入贷款抵押纠纷;西单国际大厦:产权分散成阻力;南城商业滞后:无大型商业设施。这些死结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且这些死结又严重影响着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此外还有许多流通业结构过程中的死结,应采取政府引导、深化改革、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解决。


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多层次消费者满足是和谐流通业结构的基础。北京2007年有1633万常住人口及其2008年境外游客500万和国内游客14000万人口构成北京市的消费流,这种多流合一的消费流表现为多层次的消费层次,目前这种多层次消费流是我国收入差别的表现,也表现为不同国家的消费层次在北京的表现。北京流通业结构应尊重这种消费流的特点,以多层次消费者群体需求为基础,按和谐流通业结构理念、原则来调整流通业结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北京城市流通业结构。


  多种业态业种结构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多种有店铺业态和无店铺业态来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不同业态之间形成差异,并形成具有北京特点的业态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应发展专卖店、便利店等业态,促进业态嫁接与创新,满足多种消费者的需要。


  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共生发展。北京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商业企业的共同发展是一个发展趋势,需要认真解决外资商业企业国民待遇问题,超国民待遇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并严重影响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适度规模与无边际规模发展。北京商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也存在过度追求规模的问题。有人认为,便利店500——2000家能够达到盈利效果,实际上这种思维模式是一个陷阱。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商业企业的无边际规模发展,实现商业航母目标。


  空间结构的多中心与网络边界外移。北京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是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发展的结果,有利于北京流通业结构的完善,同时商业网络边界的外移是一种发展趋势,如五环、六环的发展,但是在整体向东、向北位移的同时应考虑南城商业区滞后的问题。适度开放南二环区的大型商业设施,允许和鼓励大型商业设施进入南城,尽快促进三点四线规划的实现。


  注重有形结构调整与无形结构的变化。在北京空间结构调整的时候,应注意有形流通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应注意无形流通业结构的调整,形成有形流通业结构调整与无形流通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避免后奥运流通业结构的失衡问题出现,应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


构建北京和谐流通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北京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北京已颁布了商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但是,随着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需要对现有商业布局及其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北京商业的十一五规划,避免商业设施的盲目投资和趋同竞争。将北京商品交易市场业态、零售业态、餐饮住宿业态、其他商业服务业态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加强北京南城建设,迅速改变南城商业滞后现象,北京南城及西南部的三点四线规划可以作为新亮点。


  (二)形成以生活性服务为核心的商品交易市场结构


  十一五规划期内实现市场总量进一步调整,市场进一步向集约型方向发展,亿元市场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个数保持在800个左右,市场成交总额力争达到1500亿元左右。亿元市场个数达到100个,摊位个数达到7万个,摊位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成交额比重达到90%。


  十一五规划期内限制小商品市场数量,完善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在具备条件的区县发展产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城市外围适当地区重点培育发展1——2个大型一级粮油批发市场。小商品交易市场按照控制数量、促进合作、发展专业、转型创新、服务生活、完善布局、形成枢纽、扩大辐射的原则,优化布局,提升水平。限制二环路以内的小商品市场的发展,鼓励现有的小商品市场改造、转型或迁出;东西北四环路以内,南三环路以内严禁新增小商品批发市场;东西北四环路和五环路之间限制新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同时,加速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向社区菜市场转型;郊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要以满足新城发展和居民生活为目标进行升级改造。


  (三)进行零售业态结构创新


  1.注重现有业态的完善与创新。北京的业态结构应以大型百货店为主导、各种超市为主体、专门店和专业店为特色,完善CBD的功能和市中心区的建设。要控制总量、规划增量、调整存量、优化质量,对现有业态要明确市场定位,要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避免重复和盲目发展带来的同业态恶性竞争,又要用业态的多样化满足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和差异化。


  2.对不同业态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对大型购物中心应严格总量控制,大型购物中心虽是一种独立的业态,但其经营内容与已经发展得相当充分的百货、专卖店等有全覆盖的重复、交叉。应鼓励专业店和便利店的发展,并应注重特色。便利店这种业态本身不具有规模优势、价格优势。超市等与便利店交叉的店型多、量大、经营品种全,加之北京季节与气候的原因,人们消费时间相对集中,其他业态的时空覆盖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个别超时需求不足以支撑便利店的经营。因此,北京便利店发展应注重特色经营,不应追求数量和业态的完整。


   3.推动零售业态结构合理化。实现零售业态结构合理化有两种基本方法: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业态结构局面;靠国家的宏观政策调节,即设立门槛,促进资本集中,遏止过度分散竞争。目前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推进竞争的形成是缓慢和低效率的,应该两种方法并用,由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加以引导和推进。


  4.强化特色经营以协调各种业态发展。应引导、提倡企业改变当前业态运作雷同的局面,从企业操作层面避免千店一面的状况。根据业态特征进行顾客定位、经营品种定位、价格定位、运作方式定位及服务定位。同业态内各企业间也应提倡突出特色,以特色经营赢得市场,丰富业态内容。此外,对业态结构、比例、地区分布也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以确保多种业态协调发展,增强首都零售业整体竞争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对北京来说,为了提高现有零售业态的成长性,仅选择和集中高收益型的目标市场是不充分的,必须有所兼顾和平衡。

  5.强化资本运营且追求适度规模。当前零售业态追求适度规模可考虑业态扩展与空间扩展、时间扩展、组织方式扩展相结合,如百货可以进入超市等其他领域,超市集团也可以进入其他业态领域;在本地、外地、外国设立各种子公司、分公司;根据市场与自身实际确定空间、业态扩展计划。


  6.经营管理应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随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经济信息网、企业产品信息网、行业信息网及国际互联网等一大批经济数据网的开通使用,北京零售业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掌握宏观经济信息,为消费者建立完备的信息资料库,同时加大技术投资力度,建立完备的网络智能系统,实现内部管理自动化及采购、销售、仓储自动化。


  7.联合发展互补共赢。提倡业态之间的联合发展互补共赢,这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本身的多元化、层次性所决定的,消费者有选择地进入能满足其特定需要的业态场所。消费者既需要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也需要满足家庭装修这样复杂的需求。鼓励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联合与合作,对共同的市场目标,联合促销;对共同的营销时机,联合策划;对共同的商圈,联合选址;对共同的供应链,联合购销。


  8.零售业态结构在竞争中优化、重组和创新。从零售业态发展角度看,外国资本投资零售业为我国零售业态经营技术提供了现场示范,有利于北京零售业态的完善和创新。但是,国内零售企业发展水平低,承受能力差,因此,零售业对外开放既要与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相适应,又要减少开放零售业对国内商业的冲击。尤其是零售企业自身要利用开放的机遇,不断学习、消化、吸收外国零售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带动零售业态的优化、重组、创新。


  总之,北京市零售业态的组合应以大型百货为主导,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专业店、专卖店为特色,有重点地发展现代购物中心,充分发挥各种业态自身的优势和在市场上的特殊作用,共同形成北京零售商业的供应力量。零售业态结构调整要坚持控制总量,规划增量,调整存量,优化质量,使各种业态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赢。


  (四)进一步完善住宿餐饮业结构


  1.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和服务职能,建设三大政府服务平台。住宿餐饮业市场化程度高,虽然其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对北京的贡献并不很大,但是其消费拉动作用、可持续消费作用和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当前,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快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和服务职能。具体来说,引导职能和服务职能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建设三大服务平台来体现,即数据信息平台、国际交往平台和企业交流平台(见表1)。


  2.利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推进住宿餐饮业升级。就目前北京市的住宿餐饮业现状来看,结构性矛盾还较突出,就具有广泛产业基础的中小型住宿餐饮企业而言,远远落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含量低、经营方式落后和组织化程度低。北京具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势,现代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资本优势明显。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加快传统服务业的产业提升,促进企业间的收购兼并,鼓励合作联盟与特许经营,还可以通过企业交流平台推动中小型住宿餐饮业的自由连锁发展,从而推进住宿餐饮业变革。应通过技能培训、设施改造,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让处于行业较低层的企业通过经营质量提升纳入良性循环轨道,逐步缓解行业长尾的结构性矛盾,实现首都整体住宿餐饮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提高。


  3.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打造中国美食之都,世界美食之窗城市品牌。北京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在餐饮上也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和吸纳性。目前北京市场有中外饮食风味近百种,拥有全国近1/3的老字号,有一批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餐饮老字号,餐饮业态丰富多彩。北京的特色餐饮街,如三里屯酒吧街等已享有声誉。北京应发挥首都文化优势,整合中国饮食文化资源,以食文化为媒,向世界展示中国美食之都,世界美食之窗的良好形象。


  4.利用资本市场和品牌培育市场优势主体,提高社会住宿餐饮业的产业聚集度。2006年北京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集团)72家,占全国349家的20.6%,是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餐饮业企业集团,单店营业收入在各大城市中位列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餐饮市场为餐饮企业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融资并购成为餐饮业发展的新亮点。因此,在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住宿餐饮业变革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和重点,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品牌的力量,利用市场优势主体加快社会住宿餐饮业的产业聚集度,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住宿餐饮业从数量型行业结构向质量型、效益型、资源优化型结构转变。


  5.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创造健康安全的住宿、餐饮环境。要跟随城市经济发展和需求变化,修订和提升住宿餐饮业的服务标准,加快推进住宿餐饮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北京餐饮市场庞大,2008年要借奥运会之机,推行国家服务标准体系,对整个住宿餐饮市场进行治理,256圈层以内(即东、南、西四环以内、北五环以内)住宿餐饮业应推行法人经营单位制,以便于市场监管。通过奥运会产生挤出效应,净化市场,创造健康、安全、绿色的住宿餐饮环境。


  6.加强对郊区住宿餐饮市场的辅导和指导,促进郊区服务业的规范化发展。随着郊区经济发展和人们休闲消费的增加,郊区住宿餐饮市场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北京市民利用黄金周和周末到郊区休闲度假和民俗旅游极大地催生了郊区住宿餐饮市场。据统计,2006年北京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全年乡村民俗旅游共接待游客1300万人,旅游收入近10亿元。周末和节假日到京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已成为市民的一种休闲方式。随着北京市民俗旅游持续发展和市民对生态的向往、对自然的回归,郊区旅游人数将不断增加。因此,快速发展的郊区住宿餐饮服务市场要尽早规范管理的轨道,发挥北京现代服务业的资源优势,尽早对郊区住宿餐饮市场进行辅导和指导,统筹规划,走规范、发展、提升之路,以使城乡住宿餐饮结构和谐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商业规模结构


  北京餐饮业市场变动、限额以上大、中、小型餐饮企业财务状况绝对指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指标、资本资产率指标和利润/主营业务成本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市场集中度变动状况较为一致地反映出餐饮业大型企业经营状况最好、中型企业经营状况次之,小型企业最差。依据北京餐饮业型理论,应大力发展大、中型餐饮企业,走规模发展道路。


  从星级饭店总量状况、财务指标等状况来看,星级饭店中高档星级饭店需求大幅度提升,无论营业收入、利润、员工所创造价值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而低档星级饭店相对差些;从所接待数量来看,三星和四星接待客流量最大。对于住宿业来说,降低低档饭店规模、提高高档饭店的经营规模,对于整个住宿业发展有利;但是如何对待中档大众型饭店,究竟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尚需要认真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商务服务业和其它行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较高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较低的资产周转率、较高的利润/主营业务成本北京商务服务业刚刚起步,企业规模参差不齐,某些行业虽有大型企业存在,但大多数是微型企业,粗放经营、激烈竞争、投诉较多是这些行业的特点。因此,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营质量、规范行业标准,对于完善这些行业的服务水平、树立品牌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大对租赁市场的培育;加大对典当行业的管理与扶持;加强对租赁、典当、美容美发、沐浴业职业入门资格监管和职业培训;对会展业统筹规划与管理,引进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与配送业的发展。


  (六)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


  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商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扩大开放,给予国内外多种经济成份商业企业以国民待遇,政府应坚持对外资商业开放的放而有度,管而不死的政策,促进中外商业企业和谐共存。发挥全聚德上市的灯塔效应,鼓励老字号企业上市融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七)进一步完善商业街区与商业空间结构


  商业街区以及商业活动的发展,大致存在三种基本的情形:商业需求与商业设施完全同步型的发展模式;商业设施超前于商业需求的模式;商业设施滞后于商业需求的模式。如果从一个隔断历史、静态的、高度理想化的视角看,或许只有完全同步型这种理想状态才是合理的。但如果历史地、动态地、演化地看,这三种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