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回顾(下)

    2.3 “正生态”城市的实验场——“第三代城市”的引出


    第一届世博会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当时伦敦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在工业化鼎盛时期,展示的是工业化发展的成果,石油和煤等能源被极度强调,当时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可以算是依赖石油能源的“第二代城市”。而本届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时期是工业生产全球化的时代,工业生产也不局限于依赖消耗石油能源来进行,而是推行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型工业。因此,这个时期的城市也正在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而进行转型:城市使用清洁能源;强调的是生态和顺应自然的理念;考虑城市发展对地球的影响。可以称之为“第三代城市”,也可以称为“生态城”。本届世博会之前这些先进的理念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因此2010上海世博会恰恰成为了先进理念的实验区,为第三代城市的出现起到了引导作用。


    总体上看,上海世博会将创造一个范本,一个比今天的城市好得多的21世纪城市的范本。这次世博会将带来一个新的学科发展理念:一个支撑城市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城市新概念。这里的“和谐城市”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字叫做“正生态”城市。与工业城市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污染不同,“正生态”城市自身能采能,利用地热、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等。这些在世博园区规划中都有体现,例如利用风廊设计,充分借助自然风流通降温。


    与此同时,“正生态”城市还能够“消化”污染物。世博园中净化黄浦江水的设计方案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以前理解的城市是,清亮的江水流进来,黑色的污水流出去。而现在就是要让所有概念反过来,把已经被污染的江水引进园中,经过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在干净的江水中戏水、玩耍,还可以浇灌园区里的花草,最后,让干干净净的江水流回黄浦江。


    2007年以后,世界人口的50%以上都将居住在城市,所以上海世博会将是人类进入城市时代的第一次世博会,要解决“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问题,这次世博会交给世界的答案就是“正生态”城市的概念。


    本次世博园将传统城市的毁绿变为增绿,利用吃剩下的垃圾发电生成能源,采用各种降温措施变“热岛效应”为“凉岛效应”。另外,本次世博也是历史上真正的“公交世博”,本届世博会上第一次采取世博会公交系统,不仅让上海市民提前享受到未来的上海地铁,体会到了世博带来的现代化便捷的生活,同时由于减少了停车场的建设而少拆迁8000户。因此可以说,这次世博会将是一次非常集中的、正生态城市形式的演示。


    世博会中生态技术的运用是比较理想化的,很多实际的因素并未考虑,所以说是处在生态城市的实验阶段,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在本届世博会上生态城市技术只是单项技术。比如,第一项技术是黄浦江两岸的地源热泵技术;第二项技术是太阳能单晶硅技术;第三项技术是真空管道的垃圾收集等,这在历史街区和历史城镇保护中特别有实用性,实现狭小街道收集垃圾的需要。本届世博园区全盘展示这些单项技术,但没有整合。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各个企业馆都在展示最新的单项技术。然而在实际运用到城市的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城市的规划整合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求技术完整。这次的技术实验是全覆盖的,但却是单项的,缺少必要的整合。


    第二,可持续技术的代价是作为展品出现的,不考虑运行成本,不是为本地设计的,是为了展示参展国研发的技术。例如芬兰馆展示的是芬兰浴,也就是桑拿浴,这是针对芬兰长期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发明的。对于上海来说,整个炎热潮湿的夏季都在洗桑拿浴,这项技术对于上海本地则没有推广的意义。


    第三,各项技术均不考虑成本。本届世博会的各项技术在实施时基本不考虑成本,是理想化实施。因此,对于技术的可推广性还无法确定。


    2.4 探索城市的发展模式的新方向——城市群


    在考虑中国馆展示什么的时候,当时征询了很多国外专业人士的意见,毕竟世博会是给全世界看的。没想到的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辽中城市群——沈抚一体化”。因为单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运作成本很高,而且远离自然,并不宜居。而城市群既有高端的人群,又有偏低端的劳动力;既有都市文化演出,又有自然的风光;既有本土的遗产,又有国际化的风格。总之,人们需要的整个城市群里都有。所以说城市集群是很强大的,其他的城市模式是无法与它竞争的,有本土文化、国际文化、金融文化、休闲文化,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可以预测,今后的城市发展模式将是一群一群的城市,这将影响到人类的未来,最后决定了整个城市人类的生存方式——城市群、城市带、一体化。


3.2010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的贡献


    3.1 城市规划技术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届世博会在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今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一,世博会为未来城市建设控制体系的发育奠定了基础。整个世博园区的底板就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设实施的整个过程。无论从功能构成、过程体系直到建筑的控制、园区运行的控制,都为未来城市建设发育出非常重要的一套发展与控制体系。如,在世博会实施过程中间,利用水、能、雾、气、地的室外五大要素进行的生态模拟体系,为今后生态城市的建设和控制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二,世博园区规划建设实施三维仿真可视化的控制管理系统——上海世博会园区虚拟现实系统。该系统真实地模拟整个城市的互动数据,提出城市虚拟现实系统的建议,大大提高未来城市的建设效率。上海世博会园区虚拟现实系统作为上海世博会可持续规划引导控制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紧扣世博会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利用现有成熟技术,高效整合现有可视化技术平台,建立结构简明清晰的世博园区可视化管理平台,并建立了真实互动的规划设计方案虚拟仿真环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高效、便捷、直观的可视化依据。目前,该系统已经安装到位并进行了大量实际应用,为规划管理、工程管理提供了高效的公共平台。


    第三,把大量的生态技术运用在建造之前。在城市规划阶段主动地进行风能、太阳能、地能的模拟,让未来的城市设计中每一个地方的资源、气候、文化、生活习惯结合得更美好。把大量的生态技术,包括美国LEED系统、零碳等运作、运行上的技术运用在建造之前,通过风模拟、太阳能模拟等技术使建筑更好地回归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用更好的技术让人脱离自然。


    第四,城市旧城转型,旧房的利用。本届世博会第一次大规模地保留和利用老建筑作为展示场馆,世博园内超过30万平方米的老建筑得以保留,1/4的场馆利用原来的老工业厂房改建,少拆迁近1万户。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技术也在本次世博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实验,也是未来规划和建筑学科的研究重点。


    生态的修复、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未来各项新技术的导人,这些城市规划技术在本届世博园区得以发育和实验,将来都是可以推广的,只是在推广时按照各地的不同的条件来完成。对整个城市规划学科来说,对这些新的规划技术的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3.2 城市规划当前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城市与地球之间的问题


    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战之前,城市规划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里的人能否生存的问题,包括高密度的问题、流行病的控制、污水的处理等问题。到今天为止,通过现代的城市规划技术,如管线、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二战以后,以上的城市规划技术已经非常在行,城市规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变成为人在城市里生存的利益分配问题。比如城市社区理论、公众参与、社区参与理论等,都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二个阶段,就是现阶段,人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对城市所在的地球形成了威胁,这是当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城市将成为地球的“皮肤癌”?抑或为地球锦上添花?城市规划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对“第三代城市”的研究,使其为地球增加光彩,成为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重大命题。


    3.3 一个好的城市学者(urbanist)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规划师(planner)


    回顾2010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和实施经验,其中的关键点是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需求的深入理解,对城市运行机制的全面了解,对城市科学有非常在行的研究,这是做好能够切实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的前提。正如研究好人体本身科学的人才可以作为医生,研究好城市科学的人才可以成为规划师。


    在本届世博规划中,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作为城市规划学科学者,与总规划师的工作存在重大的思想方法上的差别。总规划师必须面对很多实际情况的限制:首先是时间有限,这是一个世博会,是一个很短的时期内要完成的城市的重大事件;其次,资金有限,要用有限的资金做出最多的成果;第三,技术有限,所有的技术运用必须是2010年的技术,展示2005年的技术就过时,运用2012年的技术则会有风险。比如,这次世博会将2010年的LED技术、太阳能地热发电系统等技术发挥到极致,而做不到的就只好放弃。比如,原南市发电厂的高大烟囱,原本准备做一个太阳能发光体,后来因为不成熟就放弃了,现在被设计成了一个温度计。因此,总规划师需要较强的平衡协调能力,在时间、资金、技术的有限条件下取得一个综合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吴志强.论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主题[J].现代城市研究,2003(1):7——10.


    [2]吴志强.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0——15.


    [3]胡晓华.作为大型城市事件的世博会对城市的影响研究及其对策[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3.


    [4]吴志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及其哲学思考[J].建筑学报,2007(10).


    [5]吴志强,冯凡.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同济国际联合体方案构思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4(5)。


    [6]吴志强,车乐,邓小兵.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绿色思考[C]//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2004——12:180——191.


    [7]吴志强,车乐.上海世博会生态评价标准体系研究[C]//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第二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8]车乐.2010上海“生态世博”规划导引指标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3.


    [9]吴志强,干靓.上海世博会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M]//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01.


    [10]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到达交通组织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6(4):61——67.


    [11]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园内交通组织的发展演进及特点分析[D].城市规划学刊,2006(5):46——52.


    [12]干靓.作为大型城市设计实践的世博会规划设计过程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3.


    [13]薄力之.世博会重要场馆设计可持续导则研究[D].同济大学硕大学位论文,2008——06.


    [14]邓小兵.2010上海世博会开发运行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3.


    [15]李昕.以战略性项目建构和谐城市的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02.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