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外资零售业的功与过

    外资零售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常被媒体说成是“狼来了”;对于狼独霸市场的担忧一直是业界人士挥之不去的心患,质疑声从未停止过。那么,这些年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遍地开花”到底结了什么样的“果实”?


跨国零售业进入东道国的六大模式


  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零售业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投资的最初形式,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境内的零售企业提供按照跨国公司的名称和经营范围以及经营形式开设新店铺的特权,特许经营店实行当地管理、多种协议形式、利用当地有竞争力的营销措施,这种进入方式可以克服东道国的市场进入障碍,使得跨国公司以低成本迅速地进入东道国。


  案例:7——11便利店。作为一家母国位于美国的便利店,7——11将便利店的概念以特许经营的方式从美国传递到日本和其他国家,并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推广,日本的7——11便利店的数量由1980年的1015家上升到1993年的5401家,占世界7——11便利店总量的份额由1980年的12.11%上升为1993年的38.15%。


  批发。批发模式是指零售业跨国公司借助东道国的批发商完成专业商品在东道国的分销,这种经由东道国的批发商间接进入东道国的方式在零售业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过程中并不多见,多数学者在总结零售业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时不考虑这种模式。


  案例:法国的时装零售企业——Kookai和Morgan。这两家时装零售企业进入英国零售市场的第一个阶段是批发,Kookai和Morgan通过向英国当地的批发商提供Kookai和Morgan的商标、产品和广告促销特许经营权,经由当地批发商进入英国的零售市场。


  绿地投资。绿地投资方式是相对于并购投资而言的,是指在东道国投资新建零售企业,投资的方式既可以是独资,也可以是合资,合资方可以是东道国当地企业,也可以是其他跨国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投资方式多数属于绿地投资。其中,以股东身份进行的绿地投资可以保证股东的权力、合法性和进入东道国市场的迫切要求。当进入东道国的必备能力要求必须具备专业技能、专有知识以及通过与顾客建立紧密联系的方式建立时,建立独资子公司并外派公司员工是更合理的选择。


  并购。并购投资方式是指通过兼并或者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东道国投资建立零售企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并购投资的数量逐渐增多。这种方式使得零售业跨国公司迅速获得被并购企业已有的当地市场份额、管理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相对于绿地投资而言,可以使零售业跨国公司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进入东道国。


  案例:荷兰的Royal?Ahold公司在并购投资方面比较活跃,先后收购了美国的Stop?and?Shop、Bi——Lo、Giant、Tops、Finast和Edwards,以及巴西的一家拥有50个店铺的杂货连锁店Bom?Preco。


  逆向并购。与收购东道国当地优势企业不同,逆向并购方式是指以前作为跨国公司特许经营的被许可方收购或者兼并该跨国公司的母公司的行为。这一方式可以充实完善特许经营的内容,有利于被许可方迅速以低成本进入东道国市场。


  案例:日本的Ito——Yokado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以特许经营的形式将7——Eleven的概念引入日本,并以7——Eleven为名设立子公司,从事便利店业务,并成功地为7——Eleven赋予了许多日本特色,1991年,作为美国7——Eleven便利店的长期被许可方,日本的Ito——Yokado公司成功地收购了7——Eleven的母公司——美国Southland?Corporation公司,并将7——Eleven便利店再次引入美国,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


  旗舰战略。一些大型跨国零售公司采用旗舰战略进入东道国,所谓旗舰战略是指由包括跨国零售公司、主要供应商、主要合伙人、竞争者和非业务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组织在内的五个关系人组成的网络关系整体进入东道国。旗舰关系依赖于零售公司对公司特有优势和国家特有优势的战略性应用,旗舰战略可以成功地克服内外部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


  案例:英国的Tesco和TheBodyShop以及法国的Moe?t?Hennessy?Louis?Vuitton是旗舰战略的典范。它们利用旗舰战略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业务。


外资零售业对中国经济的四大贡献


  到2004年年底,我国商务部累计批准外资商业企业304家,共开设分店3915个,营业面积约828.6万平方米,合同利用外资51.3亿美元。对于中国流通业而言,外资企业的进入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正视外资企业进入对国内流通业的影响。


  对流通业增长的贡献。在外资零售企业的规模、经验、技术和经营业绩都处于优势的竞争环境中,国内零售业增加了新型零售业态的部署和先进经营管理体制,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运用,从而提高了开拓市场的能力。以2002年为例,国内零售企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5.1%,这个速度只比同年外资企业28.45的增长速度慢3.3个百分点。


  对就业的贡献。各国的经验表明,外资的进入会导致东道国店铺数量的减少,但并不意味着就业的减少。以高效率的大型业态为主的外资零售业的进入将加速淘汰中国低效率的零售业,但不会对就业产生收缩式的影响。目前在中国的外资零售店90%——95%的员工是来自本土,即便是外资零售企业替代了中国本土的零售企业,但所用员工主体还是本地人。外资零售业所使用的本地人力资源不仅是一般的营业员,而且还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无疑增加了当地高级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


  对流通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超级市场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方式是20世纪90年代才在我国出现的,这是中国零售业引进外资的直接结果。在外资零售企业中被广泛应用的条形码扫描技术、电脑实时采集系统(POS)、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逐渐被国内流通企业所吸收和采纳,国内高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新型店铺逐渐替代传统店铺。


  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外资零售企业所销售的商品中,90%——95%来自中国大陆。开放零售业导致跨国零售企业增加在中国的采购,一些跨国零售企业还把采购中心转移到中国,增强了中国在其全球化经营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家乐福将其全球采购基地设在中国的宁波、武汉,沃尔玛的深圳全球采购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沃尔玛全球1900亿美元采购网络的管理中心。此外,通过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将中国商品输入其全球经营体系范围内的其他国家,也可以增加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随着外资零售企业的扩张,“中国制造”将加速进入跨国零售企业的全球供应链。


质疑国内关于外资零售业的反对观点


  外资零售企业是否处于垄断地位。构成对一个行业垄断的依据是某个企业或者某个集团在该行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足以控制该行业的水平。如前所述,目前外资流通企业在全国市场中的整体份额并不高,只有4.5%。外资在个别业态(大型综合超市)中的份额略高,但这种高端市场的销售额本身占国内零售市场的份额并不高。内、外资零售企业在不同业态方面的竞争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以超市为例,外资零售企业在大型、超大型综合超市的市场份额较高,但在传统超市场面,国内超市仍然占据优势。总体而言,外资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还不足以控制国内零售业。


  外资零售企业是否对内资零售企业存在“挤出效应”。国内存在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导致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下降的观点。有报道称,家乐福在上海开设第二分店时,其周围5公里内32家中小超市、百货商店的营业额一个月内下降50%之多。麦德龙和家乐福在南京开业以后,当地最大的百货公司“新百”月销售额下降了6000多万元。事实上,外资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从无到有,必然会导致国内零售企业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但是,外资零售企业由于在采购配送、人员素质、管理技术、营销技术、服务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它的进入使得国内零售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在模仿和竞争的过程中得以迅速提升。


  此外,“挤出效应”的发生存在较高的难度。零售业是植根于本土人文环境中的一种产业,当地企业在消费者偏好、消费水平方面占据较强的优势,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3年,以各种形式进入日本零售业的外资企业共有97家,其中,45家都以撤离日本市场而告终;此外,外国公司在进入日本市场后被迫对其战略做出重大修改的情况也不少见。这表明,外资挤出内资零售企业的难度会很大。我国国内的潜在市场较大,目前外资零售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的大中城市,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有效市场还没有开发,而国内零售企业在这些地区还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发生“挤出效应”的难度会更大。


(来源:郴州市商务局  20060608)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