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王胜利】建立高效公平的现代药品流通制度

    新医改与药品招标采购政策研讨会2010年4月2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处长王胜利做了《建立高效公平的现代药品流通制度》的主题演讲,以下是发言实录:


    王胜利:确实时间很紧迫,规定的时间快到了。再加上我们最后决定参加这个论坛,因为工作匆忙没有做PPT,今天就把我对这些问题的粗浅认识跟大家交流一下。


    非常有幸参加了这个会议,有几个因素,我们第一次跟这么多业界的专家和领导来交流,我们商务部流通部成立以后还没有做过这么大的交流。第二个是学院盛情的邀请,同时我也是15年前毕业于这个学校,感觉非常的亲切。今天我想先介绍一下商务部在药品流通行业管理中的问题,然后再围绕咱们主办方出的题目,建立高效公平的现代药品流通制度的主题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介绍一下我部在药品流通行业管理中的工作,这个事情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一谈到商务部管药品流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很多人确实是不太一样,好像有一些误区,认为商务部应该把这些事情全部包揽,包括市场的准入,包括职业行为的监管,包括行业的管理和政策,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我们是在2009年的8月底,实际上为了进一步的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是加强药品流通的行业管理,特别是规划管理和资源整合,国务院决定由商务部负责药品流通的管理工作。我们接手这个工作以后立刻做了一些研究,因为以前商务部没有做过这样的事。


    为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行业管理的真空,我们依照现行的药品管理,大家可能都是专家,很清楚,主要是第五条和第三条。我们和药监局引发了《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区分一下我们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药品管理中的工作,同时也明确了一下我们加强药品行业管理工作的任务。明确了我们什么职责呢,主要有这么几个,第一是研究制定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和标准,以及有关促进政策并组织实施。


    第二个就是要维护公平竞争,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第三个就是要知道和推动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和行业水平,开展国际和作交流。第四个要建立药品流通行业制度。第五是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开展行业培训,推动行业的信用建设。


    明确了这几项的职责,就把我们的职责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基本上区别开了,实际上也是对《药品管理法》第五条和第三条,应该履行的规范和行业政策应该说相对具体化了。


    为了履行好以上的职责,我们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通过认真的筹备,在今年一月召开了全国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对各项工作都作出了部署。为了开好这个会,在1月份之前召开了全国商务工作会,我们部长在全国的地方领导面前提出了要求,要求大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这个事。以上是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职责。


    第二个就是谈一谈主题,建立高效公平的现代药品流通制度这个重要性的认识。主办方提出这个题目非常的好,我谈一谈我的认识。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基本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领域,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供应药品的批发企业是1.3万多家,药品连锁零售企业1985家,零售企业的门店总数大概是36.5万,从业人员应该是370万人。


    2008年全国医药商业实现的销售是4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间,年均增长大概15%。药品流通行业我们认为已经成为了我们整个商贸流通领域的一个重要行业。总体上看,随着医改的推进,药品流通行业仍将会呈现一个稳步增长的态势。广大的药品流通企业我们觉得也应该面临着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构建高效的公平的现代药品流通制度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我们是这样理解的,药品流通一头连着医疗机构,保障人民群众购药方便和用药安全的重要的途径。那么这个行业持续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推动这次医改的进行,落实改善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消费和就业,维护社会稳定都有重大的意义。


    大家说怎么跟扩大消费也有关系?其实关系很密切。医改如果进行的比较彻底,那么老百姓对这方面的后顾之忧解除的比较好,消费更踊跃。如果整个医疗药品流通行业能够保持这样比较好的发展态势,那么他在吸纳就业,扩大内需上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建立这样的现代药品流通制度,对于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第三,我谈一下对于现代药品流通制度怎样的高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框架。我想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来分析一下,首先从内部看,加强了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提高整个行业现代化的设备,我觉得是适应当前我们医改的需要的,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


    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我们今后建设的几个主要任务。


    第一就是组织化程度比较高,又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药品流通的行业的集中率。这是我们构建高效公平的现代药品流通制度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大家知道由于历史、体制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国家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基础情况薄弱。大家也知道经常要用小、散、乱形容,有这几个数大家可以看一看。


    据医药学会统计,2008年我们国家销售额超过5千万元的企业只有491个,约占全国药品批发企业总数的3.7%,这个数量很少。最大的前三家的企业销售额只占同期医药商业市场总额的2.5%,我们这个行业集中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是非常低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美国的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销售大概是40%,前三家占了美国总数的90%多,德国前三家要占到60%。那么我们1.3万家确实是很少,一个一个小山头小山包,没有形成网络的优势,市场被割据了。


    我觉得无论从应对国际竞争,还是从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目标看,都迫切的需要我们通过加强行业管理,调整行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进行一些流通资源的大范围或者大规模的整合,来提高我们行业。


    第二个我觉得是比较高效的现代物流能力,我个人认为这个能力是有效保障流通效率和药品安全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大家知道中央文件提出要发展药品现代供应能力,实际上这是针对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物流水平整体不够高,拥有现代物流中心的企业数量不够多的情况,因此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是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当中非常紧迫的任务。


    第三个是连锁经营的药店覆盖面更广,据统计,2008年36.5万家的药店中,单体药店的数量很小。连锁经营较之单体药店经营有很多优势,比如说更有利与保障药品质量的安全,连锁和网络能够有力的控制。也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还有利于延伸药品流通网络扩展流通范围,保证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觉得也非常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刚才我谈到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和连锁药店的发展,实际上是非常有利于政府监督,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企业帮助政府来看管。这样的话我们觉得连锁经营的方式的发展应该是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2008年统计的数字来看是这样的。2009年我们百强的药品零售店企业销售额比2008年增加了60倍。2008年百强企业的门店总数比2007年也增加了很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第四个,我认为现代药品流通的标志或者组成部分是什么呢,就是比较发达的药品流通信息化体系。也就是说要建立一套能够有效针对药品流向的信息化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问题的药有追处,完善药品的统计,可以很好的分析或者有效的分析我们疾病变化的规律,也可以促进新药的研发。是不是有一些药物通过进口用,进口用的药用在哪了,治了什么病了,都可以分析。也可以积极的开展疾病的预防,有了这套体系,我觉得对于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作用。


    我认为现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特别是现在大家知道的物联网的技术,已经为构建这样的体系提出了条件。


    以上四方面是我对于我们药品流通行业内部建立高效公平的现代药品流通制度的一个分析。那么我想再谈一谈外部对于建立这样一个体系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是应该用什么样的外部机制能够促进内部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比较完善的药品流通的法律制度和监督体系。就是说应该有比较完备的药品流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对药品流通企业的要求应该有更高更严格的规定,要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制度,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我们有很多的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要严厉打击药品流通领域存在的商业的虚假广告、挂靠经营,还有一些洗钱整票违法违规的行为,净化市场。因为药品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我觉得在药品流通领域这些企业必须守法守规诚信运营。要是生产一支铅笔,今天写不出字了可以,但是药品的要求非常高。


    第二个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与用药有关的医疗卫生的制度,大家都知道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引领上下产业间的合理互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相反如果不好的话就会扭曲产业之间的关系,会变形。针对药品流通行业而言,中央提出安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指导思想,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时也明确提出要改革现行的以药养医的体制,我觉得这必将会从外部环境上对建立高效公平的现代药品流通制度的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建立公平的现代药品流通的一些看法,不是很成熟,也不是很正确,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