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区经济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新起步的通化经济开发区(以下称“开发区”),科学制定并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抢抓国家政策与国内外市场机遇,推进通化市由“快走”变“快跑”,实现开发区争先进位、富民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
通化经济开发区是2002年7月18日,经市政府市政函[2002]36号文件批准成立的。经过三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开发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总量有所提高,有效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
三年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7300万元。先后完成了起步区内一座长308米、宽17.5米的跨江大桥工程,14750平方米的道路工程,1450延长米的排水工程,6000延长米的高压电路和一座变电所工程,完成了开发区起步区部分给水工程、铺设了通讯管网、平整了河滩地,开发区起步区初步实现“五通一平”。
2004年开发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6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收入2.7亿元,财政收入2.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6.5%、34.3%、12.3%和14.5%。2005年,预计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0亿元,销售收入33亿元,税收3.1亿元,财政收入3.3亿元。
冶金、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和建材等产业已显雏型。进区19户企业中,有进入中国中药工业企业100强的修正药业、万通药业等13户医药企业;有驰名中外的通化葡萄酒公司等3户食品生产企业;有清华大学与通钢合作建立生产“凝石”系列高科技环保产品的通化蓝资科技有限公司等3户冶金建材企业。
列入第一批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项目、总投资1.9亿元的国家一类新药氯氧喹和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新药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4亿元的楼莲胶囊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修正药业的国家一类新药加替沙星、万通药业的楼莲胶囊也已列入国家第二批国债项目。凝石项目在已投产50万吨基础上,将规划建设200万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利润(税前)8840万元。
(二)“十一五”发展条件与环境
发展优势:经过三年的努力,开发区部分区域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初见雏形的产业格局。在未来的五年中,通钢将建设1000万吨精品钢基地;随着通化医药城、葡萄酒城知名度逐步提高,将对开发区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长白山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会吸引更多战略合作伙伴;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极大地提高区位优势,降低物流成本,改善开放条件;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将使通化旅游业升温;国内外的技术创新,为长白山资源的持续开发带来新机遇。
发展劣势:开发区建设刚刚起步,对外知名度不高;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稀缺。
发展机遇: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政策;省政府在五大产业基础上提出新的五个产业,特别是支持通钢建设1000万吨精品钢基地的举措;省城市规划体系定位通化市为吉林省东南部中心城市;能源、矿产资源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中医药、绿色食品等健康、生态型产业市场空间日益增加的市场背景;通化到沈阳、丹东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将使通化市成为我省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我省扩权强县将使通化市本级的开发区地位进一步提升。
严峻挑战:吉林省扩权强县支持各县区建立省级开发区,形成众多竞争对手,分享国家及省优惠政策;国家支持中部崛起战略可能弱化对东北地区的支持;钢铁、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面临更多竞争对手;能源、矿产价格攀升,影响钢铁等产业竞争力。
综合评估:“十一五”期间,开发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具备大发展的条件。只要科学组织、抢抓机遇、奋力拚搏、勇于争先,就一定能够实现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
二、“十一五”规划设想
(一)发展思路和原则
发展思路:
开发区在“十一五”期间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中心、完成两个任务、实现三个目标”。即一个中心是坚持以投资拉动项目建设为中心,加快实施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两个任务是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三个目标是今年启动、三年成型、五年完善的建设目标,高水准开发、高效率办事、高质量服务、高素质队伍的环境目标,十年再造一个通化的发展目标。全力引导和推进我市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有机食品等产业集聚的快速形成,实现重大项目在全市范围内的合理布局,全面提高资源运作的层次和水平,使开发区真正成为通化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谐社会示范区。
发展原则: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为指导,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突出工业拉动,建立新型工业集中区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为主旨,城乡统筹发展,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开发区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三是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坚持高水准规划、高起点开发、高标准建设,合理布局新城区,珍惜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
四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小机构、大社会的目标,建立精干、高效、高素质的开发区管理服务队伍,为入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五是共建共享实现“多赢”。妥善处理开发区与“一县两区”的利益关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二)区域范围及功能定位
开发区规模:
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工业区规划面积17.7平方公里,新城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
10万人。
开发区定位:
促进创业的园林式工业区和适宜居住的现代化新城区。使开发区成为本级经济的重要载体,开放招商的重要窗口,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三)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0年,再造一个通化市本级,力争达到国家级开发区准入的各项经济指标。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GDP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50%;人均GDP达到9万元;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包括: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新城区建设投资5亿元,安置小区建设投资5亿元);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
——人民生活目标。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85%,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11%,建设农民安置小区,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社会秩序保持稳定,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目标。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8:10。到2010年,入区企业增加80家,其中超过亿元的大型项目20个,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30个(不含超亿元项目)。
——基础设施目标。投资15亿元,完成开发区的骨干道路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生态环境目标。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达95%。
远期目标:
到2015年,实现GDP超过200亿元,财政收入20亿元,再造一个通化市,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四)组团式布局
根据开发区定位及规模,综合分析开发区现实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需要,按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单位土地经济价值,提高发展质量的原则,将开发区布局结构优化为“1+4+X”格局:即“一个新城区,包括政治活动中心、商务区和居民区;四个产业园,即冶金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有机食品产业园;X功能区的意义在于,在确定的“1+4”功能区外,配套若干小的商务、物流、科研、生活等功能区,既可以满足各产业区的配套服务,又能适应不确定的市场变化。各产业园既相对独立,又通过城市主次干道连接成一个整体。具体布局是:
新城区:
新胜路、128大桥以东至通化葡萄酒公司,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在10万人左右。建设开发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居民安置小区及相关配套设施。
四个产业园:
冶金产业园:张家、长胜、桃园所辖工业用地,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钢铁热轧板、冷轧板及精品钢深加工。
机械制造产业园:自安所辖工业用地,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汽车零部件、新型环保材料、石油机械。
生物医药产业园:金厂河以南所辖工业用地,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以万通药业、修正药业为骨干的生物医药业。
有机食品产业园:湾湾川、河口、黎明所辖工业用地,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发展绿色食品和葡萄酒业,形成具有通化地方特色的有机食品产业群。
(五)开发方式及步骤:
开发方式:
组团式推进,滚动式开发。要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条件,优先开发冶金产业园,接续开发机械制造产业园,稳步开发医药、食品产业园,适时配套发展行政商务区、居民小区、物流园区、科技教育园区和旅游园区。每一园区内,不宜全面推进,应视需要及财力,适度超前,滚动式开发。
开发步骤:
今年起动,三年成型,五年完善。
三、“十一五”主要任务
(一)打造四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及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重要战略手段,也与开发区“一区多园”的客观布局相适应。要立足钢铁、医药、食品等产业基础,利用政策杠杆及工作措施,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产业,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联结企业群,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开发区的整体实力。
1.打造冶金产业集群。
主要建设内容:依托我省最大的钢铁企业通钢,加快发展关键钢材品种,提高精品钢材比例,通过调整改造和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通钢集团300万吨热轧、冷轧板材基础上,带动其上下游产品的发展,延伸由板材到型材,由型材到终级产品的产业链,规划若干个项目,用5年时间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产业群。同时,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循环经济园区。依托清华大学的蓝资凝石技术,以通钢的水渣、钢渣,二道江电厂的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性能优异的新型凝石系列建筑材料,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据测算,经济高速增长期与钢材消费的比例是:经济增长率GDP>7%,钢材消费增长超过10%。专家预测,我国对钢铁的巨大需求将持续15年左右的时间,其价格也会保持稳中略升态势。
经济效益分析:预计到2010年,入区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入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6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销售收入32亿元,实现利税7亿元,。
2.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主要建设内容:利用通钢板材和管材,瞄准汽车零配件等现代制造业,整合现有企业资源,加快技术改造和对外合资、合作步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零配件、石油机械设备、通用机械设备等钢材深加工产品,形成系列化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我省汽车产量到2010年将达到150万辆,石油化工产业也将得到更大发展,对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机械产品产生巨大需求。
经济效益分析:预计到2010年,入区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5个,入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3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主要建设内容:依托长白山中药资源和我市在现代中药、生物制药技术、人才及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通过对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一批骨干医药企业战略联盟,建立从中药种植、新药研发、临床实验、规模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和标准化产业体系,培育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城区经济发展。
市场需求预测分析:人类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随着人类对中草药医病、保健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长白山中医药产业将得到深度发展。
经济效益分析:预计到2010年,入区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2个,入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4.有机食品产业集群。
主要建设内容:依托丰富的特产资源、农产品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长白山生态食品和葡萄酒产业及水稻、大豆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把农产品加工业建成第三个支柱产业,形成具有通化地方特色的有机食品产业集群。
市场需求预测分析:进入小康社会,安全食品、健康食品的需求增长加快,长白山绿色、特色食品市场空间广阔。
经济效益分析:预计到2010年,入区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3个,入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1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开发区建设的首要任务,需要千方百计、广开门路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开发区力争投资15亿元,搞好道路、排水、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和土地平整的“七通一平”,为入区企业提供交通快速通畅、市政设施一流、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硬件支撑。
冶金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概算投入4.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变电所一座)、供气、供热、通讯和铁路专用线工程。
机械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概算投入5.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变电所一座)、供气、供热、通讯等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概算投入1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变电所一座)、供气、供热、通讯等工程。
有机食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概算投入3.7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桥梁、道路、给排水、供电(变电所二座)、供气、供热、通讯等工程。
建立以四浑公路为中心枢纽的合理快捷的交通网络。到2010年开发区达到快慢速道路完备,主次干道路形成网络。交通管理设施高速先进,人流、物流出入开发区快速、灵活、便捷。
(三)新城区建设
1.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新城区,努力提高新城区开发水平;按照小康示范村标准搞好开发区所辖村居民区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
2.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满足开发区生产、生活需要。积极引进丹东大东港等战略合作伙伴,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为冶金、机械、医药、食品等产业服务的物流功能区;建设现代化综合大型商场,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加快培育和完善3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即冶金建筑材料批发市场、汽车专卖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
3.加快发展筹融资机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探索多种融资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促进开发区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4.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创造就业机会。重点发展与新城区相配套的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和文化娱乐服务网络,健全城市交通、信息产业、邮电、银行、中介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业,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5.城乡一体,以工哺农,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市民生活需要,集约利用土地,发展无公害农业产业基地。
(四)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遵循新的发展理念,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各产业园要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及循环利用模式,实现资源低消耗、“三废”低量化、综合产出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好的目标。
按照“三同时”要求,推进开发区高标准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无污染生产,严格控制有污染的项目入区。坚持和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确保开发区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广生产、生活用天然气,减少区内大气污染,建设高标准无烟区。要建立垃圾中转站和处理厂。到2010年,全区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0%以上,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95%。
切实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搞好退耕还林工作,提高林木覆盖率。积极完善绿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中心绿地、街道绿地、庭院绿地三位一体的大绿化格局。
四、实现“十一五”任务的保障措施
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十一五”主要任务,采取如下工作措施:
(一)强化工作措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1.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为人先。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需要勇担风险、奋力开拓,在开发区发展的黄金时期,采取超常规的开放政策,实施超常规的工作举措,实现跨越式发展。
2.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开发区规划。
积极同国内、省内外知名专家,有实力的设计单位协作,借鉴外地开发区规划经验,以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和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谋划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开发区规划。
3.突破资金瓶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开发资金匮乏,是开发区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一是以土地置换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政策,运用好开发建设资金;三是市场化运作现有资源,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招商、大发展。
项目建设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制定配套的招商政策,创造政策“洼地”效应。成立一个中心、四个办事处、五个招商部、八个项目组。
一个中心,即项目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四个办事处,即以医药、食品及港、澳、台项目为重点的上海办事处,以汽车零配件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待开发项目为重点的北京办事处,以吸引日本、韩国机械制造项目为重点的大连办事处和以吸引德国以及五百强企业项目为重点的青岛办事处。
五个招商部,即冶金、机械、医药、食品和商贸招商部。
八个项目组,即机械制造项目组、冶金项目组、冷轧项目组、型钢结构项目组、资金筹措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组、土地储备项目组和农民安置小区建设项目组。
5.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科学构建适应开发区建设需要的精干高效的特区式新型行政管理体制。突出服务理念,确立行政管理职能;以精简、优质、高效为目标,确立“小机构,大服务”的行政管理体系;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中心,合理配置内部机构;全员实行“聘任制”、“雇员制”,提高管理效能。
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管委会要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和企业投诉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窗口、一站式、一条龙全程服务,减少审批程序。除劳务性费用外,逐步实行低门槛、零收费。
6.重视开发区技术创新。
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研创新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改造传统产业,重点研究冶金、机械制造、医药和食品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加快建设支撑通化“钢铁城”、“医药城”、“葡萄酒城”的开发区技术创新体系。
7.搞好人才开发,引进各类人才。
通过引进和建立竞争机制,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氛围,促进人才脱颖而出。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形式和方法,吸引学有所长的高水平人才到开发区工作。
(二)理顺开发区体制,实行封闭管理
开发区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必须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独立行政经济区,要赋予开发区独立运行的职能,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开发区必须实行封闭管理,由管委会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形成开发区内的事情由管委会负责全程办理的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软环境,体现开发区坚守诚信,说了就算,定了就办,办就办好的开明政府和提速政府的管理特色,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投资者投资、创业、发展的信心。
(三)争取政策支持,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发展
1.积极争取省政府对开发区的扶持力度,争取继续享受省政府(2001)10号文件确定的税收和土地出让金等扶持政策,把省享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全部留给开发区;争取享受省政府“扩权强县财政管理体制”政策。
2.规范开发区的管理,促进开发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功能和作用,尽快出台《通化经济开发区管理条例》,对开发区的功能和应赋予的权力以及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驻区机构等重大事宜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以便开发区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3.落实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积极争取尽快列入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五、开发区2005年下半年工作要点
1.编制开发区“十一五”规划
2.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
3.编制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编制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
5.开工建设冶金、机械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
6.开工建设张家、自安、桃园安置小区
7.制定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8.制定开发区各项管理制度
9.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0.建立开发区信息网络平台
11.规划和建设标准化厂房
(来源:通化市人民政府 20100126)
责任编辑: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