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取消从中国进口部分鞋类产品的配额。这意味着中国鞋将在欧洲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专家分析,在市场手段无法抗衡的情形下,欧盟各国贸易措施必然登场。即使没有类似"西班牙烧鞋"的暴力事件,东道国也有可能运用政策手段来保护当地市场。
埃尔切事件“斗牛士”的野蛮行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新的国际贸易课题摆在了企业家的案头。在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制鞋企业不仅要提升品牌档次、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更要掌握务实操作能力、拥有国际化竞争的经营技巧。
价廉不是竞争优势“斗牛士”的野蛮行为并非偶然: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温州东艺鞋业等中国鞋商的产品在俄罗斯遭查扣,损失约3亿元;2003年冬,20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2004年2月,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被查抄,中国商人损失约3000万美元。其实,早在这些事件爆发之前已有媒体预言。同时,美国对进口鞋实行零关税、欧盟取消对中国鞋的配额,两大利好带给中国鞋业的看似机遇实则挑战。
“价廉物美”曾是中国商品的骄傲,但是,在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商品受歧视的根源。一位温州模式研究专家认为:“随着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我们的竞争优势将使一些国家的某些产业重新洗牌。但这优势并非出自技术革新。”
一些没有丝毫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发达国家早已停产,而我国一些地区却对该类产品乐此不疲。这其实是在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资源。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显示,如果中国的工厂都按国际标准实施环保措施,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据估计,目前中国每1万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40倍。“价廉物美”不再是中国商品的优势,而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温州市鞋革协会秘书长朱峰说:“我们有些企业为了挤入国际市场,总热衷于以低价策略为先导,不注重产品开发,使产品在国际上戴了一顶低价帽。”意大利fotoshoe集团总裁albertomolteni说,中国鞋企应该关注改变鞋子品质、提升附加值,探索走高端市场的道路,提高中国鞋在欧洲的社会认同度。
由此看来,提高社会认同度不仅仅是温州鞋的出路,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不二法门。
双赢才是必胜策略一个新的国际贸易课题摆在了中国企业家的面前。这就需要他们不仅要提升品牌档次,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更要掌握推动企业国际化的务实操作能力,拥有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经营技巧。
思索如何拓展环球业务不仅是经营者的职责,也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认为,在国外开餐馆也许可以让当地人享受不同国家的文化。但把低成本竞争模式移植到国外,影响到当地产业的发展,这种国际投资模式是有问题的。生产可替代性的产品就必须考虑和当地合资合作。
康奈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周津淼说:“我们已经参与了国际鞋业贸易的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订。这对冲破国际贸易壁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民间壁垒十分厉害。我们今后还需要研究海外市场包括风俗习惯在内的多项指标。”
追溯到半个世纪前,欧美跨国企业向海外扩张之初,就已经考虑和当地民情及文化相融合。不少企业还定期拨款,赞助当地公益和文化事业。这些事例提醒中国商人应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多行善事、造福一方,实现双赢。这样的主动回馈有助于缓和经济竞争导致的族群矛盾。
中国企业的经营思路与贸易方式正在与西方的竞争规则发生着碰撞。如何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如何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融入所在国的商业文化、如何与当地民众协调共处是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化道路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来源:携购网 20070924)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