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关于印发《武汉农业“千百十”亿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武汉农业“千百十”亿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农文〔2008100

 

各区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武汉农业“千百十”亿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七月八日

 

武汉农业“千百十”亿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按照形成大产业、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品牌的基本思路,结合我市农业实际,现就推进农业“千百十”亿工程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目标,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强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产业整体开发,增强产业运营与市场运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链条的增强和延伸,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为全面推进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取向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产业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取向,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考虑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比较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在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有明显优势和突出特色的农业产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雷同。

3、科技支撑原则。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点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优良的设备和工艺加工优质的原料,生产优质的产品,营造加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促进“两型农业”建设。

5、区域协作原则。立足区域经济特点,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协作共建,大力强化城市圈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集成与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二、发展目标

依托武汉城市圈,围绕武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加工企业自建基地、领办合作社整合基地、签定订单带动基地,提升基地规模和现代设施装备水平,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步伐,增强主导优势产业的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农产品集散地。

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形成8个产值过100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培植10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出口创汇3亿美元,带动基地460万亩,带动就业10万人,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1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依托武汉特色农业资源,重点发展粮食及饲料加工、肉禽类产品加工、植物油加工、乳制品加工、蔬菜加工和水产加工等加工业,积极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制酒及饮料、中成药制造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力争到2011年,粮食及饲料加工业实现年加工粮食100万吨、饲料300万吨,产值200亿元;肉禽类产品加工业实现年加工生猪450万头,禽类1亿只,产值150亿元;植物油加工达到年加工植物油60万吨,产值80亿元;乳制品加工实现年加工50万吨,产值60亿元;蔬菜和水产加工实现年加工蔬菜120万吨,水产品12万吨,产值100亿元,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制酒及饮料、中成药制造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年产值410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园区布局

重点发展东西湖食品加工区和黄陂武湖、新洲双柳、蔡甸张湾、江夏大桥、汉南沙帽五个农产品加工园,力争到2011年,东西湖食品加工区产值达到300亿元,形成制烟,粮食及饲料加工,畜禽产品、乳制品和蔬菜加工,制酒、饮料及植物油加工五个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产业集群,武湖农产品加工园产值达到50亿元,新洲双柳、江夏大桥、汉南沙帽加工产值达5亿元,蔡甸张湾加工园完成调规和落实用地指标,产值达到一定规模。

(三)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

重点发展产值过50亿元的区,力争2011年,东西湖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过300亿元,汉阳、洪山(含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蔡甸(含沌口开发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过100亿元,新洲、黄陂、江夏农产品加工产值过50亿元,其它区农产品加工产值合计过250亿元。

 

四、产值过100亿元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今后四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将围绕“8+1”城市圈特色农业发展和板块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合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八大”农产品产业链。

(一)猪肉制品产业链

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饮食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生猪深加工,以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粮种猪及生猪养殖场、汉南坛山畜牧有限公司等企业及生猪养殖小区为依托,以武汉双汇、武汉中粮、武汉飘飘和昇阳食品(武汉)公司等生猪屠宰和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快昇阳食品(武汉)公司二期、武汉中粮生猪养殖和加工项目及湖北生猪期货交割中心等项目建设,达到年屠宰加工生猪450万头,年产值180亿,逐步形成小包装分割肉、不同风味的精包装熟食制品和西式火腿等深加工产品等多个产品系列,带动武汉发展生猪养殖300万头(其中农民消费150万头),武汉城市圈配套发展生猪养殖300万头,使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生态养殖、交易和猪肉制品加工中心。

(二)乳制品产业链

充分认识乳制品市场的广阔前景,经过4年努力,实现乳制品产业跨越式发展,到2011年,形成奶牛养殖、饲料、乳制品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达到年加工乳制品50万吨,年产值100亿元。

大力提高东西湖浩瀚奶牛养殖中心等奶牛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的生产水平,积极发展青饲料种植基地,依托奶业合作社和武汉光明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提高鲜奶生产水平和能力,加快惠尔康扬子江武湖扩建工作,积极引进日本九州乳业等乳制品加工企业,着力开发风味酸奶、高钙特浓奶、铁锌钙奶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液态奶产品和牛初乳口服免疫蛋白深加工产品,以蒙牛(武汉)友芝友、武汉光明、武汉维维香满楼、武汉惠尔康扬子江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武汉发展奶牛4万头,武汉城市圈配套发展奶牛4万头。

(三)禽类制品产业链

充分发挥武汉“百湖之市”的资源优势和“汉口精武”的品牌优势,大力推进亿只鸭产业工程,加快汉口精武水禽种苗、养殖、屠宰和深加工项目建设,支持汉口精武和武汉千湖鸭等企业异地扩张,积极开展羽绒、鸭肠、鸭血等副产品的深度开发,支持武汉大地加工白条鸭、盐水鸭、板鸭等系列产品,加快武汉华发羽绒在武湖加工园新厂建设步伐,开发和生产各种不同类型的羽绒产品,逐步形成禽类产业的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现代化加工、一体化经营,达到年加工禽类1亿只,产值100亿元,带动武汉发展商品鸭4000万只,武汉城市圈配套发展商品鸭6000万只,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禽加工中心。

(四)水产品产业链

充分把握我市及武汉城市圈水产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水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产种苗繁育、养殖和市场流通,重点推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支持武汉德炎、武汉康祥等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加快黄陂海浩、新洲高龙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生产力,形成种苗、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达到年加工水产品12万吨,产值100亿元,带动名特优养殖面积110万亩。

(五)粮食产业链

充分认识粮食加工业对武汉的贡献和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粮食加工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支持佳宝糖业、武汉新华扬、湖北友之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果糖、生物酶、氨基酸等产品,加大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支持武汉远东绿世界、武汉华丽环保等企业利用水稻、小麦废弃物开发环保产品和包装材料,支持饲料企业提高对粮食的利用率,延长粮食产业链,加快国家稻米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种子、粮食作物生产、粮食粗加工(大米、面粉)、转化糖及淀粉、饲料、饮料、糖果、氨基酸等生产、精深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达到年加工粮食100万吨,产值100亿元,带动武汉发展种子基地10万亩,优质稻60万亩,无公害甜玉米基地10万亩,专用粮食制品原料基地20万亩,武汉城市圈配套发展水稻400万亩,小麦40万亩。

(六)油脂产业链

充分调动武汉地区油脂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扩大加工能力,把我市建成省内油脂加工主产区,重点培植新元粮油(武汉)有限公司、华泰植物油(武汉)有限公司、武汉中排粮油有限公司等油脂加工企业,在生产色拉油的基础上,发展专用油,逐步推广烹调油、煎炸油、起酥油等产品,开发油脂精炼副产品生产卵磷脂、甘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力争2011年达到年加工油脂60万吨,产值100亿,带动武汉发展油菜100万亩,花生和芝麻45万亩,武汉城市圈配套发展油菜600万亩,花生和芝麻100万亩。

(七)食用菌产业链

充分重视食用菌产业近年在武汉突飞猛进发展的新形势,围绕以新洲徐古为中心的百里食用菌生态长廊和黄陂祁家湾谦森岛白灵菇生产示范园、江夏纸坊街食用菌产业园、东西湖辛安渡食用菌产业园、洪山区青菱街杨林食用菌产业园等四大食用菌产业园,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培植武汉长华、武汉高源、武汉如意、武汉天添等企业,加快食用菌生产全程机械化、品种优良化、加工延伸化、园区智能化步伐,把新洲区打造成全省最大、华中一流的“食用菌之乡”,把纸坊街照耀村培育成“楚天蘑菇第一村”,到2011年,实现年产鲜菇19万吨,干菇2000吨,年加工食用菌30万吨,产值100亿,带动武汉发展食用菌1500万平方米,武汉城市圈配套发展食用菌1000万平方米,全市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单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居全省领先地位。

(八)蔬菜产业链

充分挖掘武汉蔬菜生产、加工、流通潜力,加快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推广武汉坤润、武汉超大、武汉广地等蔬菜生产企业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无害化生产模式,提高蔬菜生产档次和效益。主攻净菜保鲜加工,加快淹制菜提档升级步伐,引进开发水生菜深加工,促进生鲜蔬菜加工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上品牌。运用现代工艺,改造传统淹制菜生产流程,做强做大汉味鲜等淹制菜加工企业,依托武汉如意、武汉新辰等企业,充分运用生物保鲜、真空气调保鲜等技术开发蔬菜保鲜产品,依托武汉富泰天乐、武汉香满园等企业发展藕汤罐头、藕粉和藕面条,提高莲藕等水生蔬菜的加工水平,大力扶植武汉小蜜蜂公司发展壮大,开发甜酸藠头和蜂产品,到2011年,达到年加工蔬菜120万吨,产值100亿,带动武汉发展蔬菜正规化基地40万亩,其它蔬菜基地200万亩。

 

五、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围绕八条年产值过百亿元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培育武汉统一、新元粮油(武汉)、蒙牛(武汉)友之友、武汉双汇、武汉飘飘、汉口精武、武汉高龙、武汉中粮、武汉新华扬、武汉远东绿世界10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20个省级以上名牌,3家以上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到2011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发展到6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亿元企业发展到20家,过10亿元企业发展到10家,过50亿元企业发展到1-2家,全市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60%

 

六、分年度实施规划

力争200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85亿元,猪肉制品和粮食两条产业链产值过100亿元,武汉统一、新元粮油(武汉)、武汉双汇、武汉远东绿世界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90亿元,油脂、家禽产业链产值过100亿元,蒙牛(武汉)友芝友、武汉中粮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00亿元,蔬菜、水产产业链产值过100亿元,武汉高龙、汉口精武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乳制品、食用菌产业链产值过100亿元,武汉新华扬、武汉飘飘销售收入过10亿元。

 

七、保障措施

(一)抓板块建设,培育加工业原料基地。切实抓住我市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机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积极支持以蔡甸的西甜瓜、莲藕,江夏的名特水产、生猪、蔬菜,新洲的蔬菜、禽蛋、食用菌,黄陂的生猪、芦笋、优质稻,东西湖的蔬菜、奶牛,汉南的水产为主的区域板块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二)抓园区建设,培育加工企业载体。加快东西湖食品加工区和武湖、双柳等“一区五园”的建设,科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切实实行园区建设市场化,园区经营实体化,切实引导各加工园区根据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确定发展方向,形成特色,错位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加工企业到园区落户,鼓励分散在武汉市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园区转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进一步改善加工园区的服务软环境,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为加工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抓集群建设,培育特色产业链条。围绕全市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着力发展以生猪、水禽、蔬菜、粮油等为主的“八大”加工产业集群,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同类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实行上下游企业联动,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坚持实行大、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在培植一批各行业加工大龙头,形成产业支撑的同时,在农产品初加工领域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的加工群体,逐步形成大小龙头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鼓励重点加工型龙头企业与国外大财团合资合作,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外向农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四)抓科技开发,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围绕农产品加工中带普遍性、关键性、突出性的技术难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积极推进科研单位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姻”,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合作、合股;对重大农产品加工科技攻关项目继续采取政府出资、对外招标攻关等办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适合加工农产品的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保证加工原料专用品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对落后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配套完善和先进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引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推广运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市场、星火培训、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传播技术,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培植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五)抓品牌建设,培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认识品牌在农产品加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商标注册和品牌管理,支持企业申报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和武汉名牌,提升品牌形象,打造精品名牌;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展示活动,推介产品,扩大影响,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外地市场,扩大销售,做响品牌,提高效益;继续在武汉农业信息网和新闻媒体大力推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知名度。

(六)抓开放引进,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开放引进,抓住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有利条件,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针对目前我市具有较强资源优势,但尚无加工龙头企业的领域,实行项目招标,引进企业开发,对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立资料库,实行上网推介,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结合农博会、展销会,组织加工企业集中展位开展招商,力争每年有一批大型加工型项目落户我市。

(七)抓政策扶持,培育加工业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技改、贴息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全市工业发展规划和项目重点;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贴息、参股经营等方面的政策;大力开展银企对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信贷规模;鼓励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企业上市,全方位做大做强。

(八)抓交流合作,推动武汉城市圈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省内各市州的原材料资源,按照区域优势,推进武汉农产品加工业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和产业融合,鼓励武汉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周边地区建立原材料基地,推动武汉优势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配套半径,通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产品加工和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

 

 

责任编辑:邓如柯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