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局

关于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10年)的通知

 

发文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鄂政办发[2003]80

发布日期:2003-7-15

执行日期:2003-7-15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省计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编制的《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转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三年七月十五日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10年)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农业厅、省林业局20036月)

 

一、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有效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省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全面分析各种生产要素条件,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

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规模经济原则。将产品生产、加工及其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相对集中,便于形成产品市场,减少企业营运成本,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整体效益。

突出重点原则。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农业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

3、发展目标。

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产品基地,形成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基本条件。

1、列入国家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产品及区域。2、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具有生产传统、生产规模和技术条件的区域。3、以县市为单位,水稻、小麦、油菜、水产养殖面积在30万亩以上,蔬菜、棉花在10万亩以上,林果在5万亩以上,生猪出栏30万头以上。4、相对集中连片,能够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带产值50亿元以上,特色产品基地产值10亿元以上。5、特别适宜在我省种植或养殖,商品率高、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及市场需求量大、加工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出口潜力大的产品。产业带及产品基地的商品率在60%以上,商品量占全省的60%。

 

二、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一)优质水稻。

产业优势:全省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0%,总产量占70%,商品量占80%。我省稻谷总产量居全国第4位。近几年来,我省以中国香稻为主的优质稻米生产发展很快,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稻米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份额明显增大。

区域布局:1、鄂中丘陵优质稻区,包括安陆、当阳、京山、远安、沙洋、钟祥、应城等7个县市,面积20万公顷。2、江汉平原优质稻区,包括潜江、松滋、洪湖、江陵、枝江、监利、石首、公安、天门、荆州等10个县市区,面积50万公顷。3、鄂东南丘陵低山优质稻区,包括团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孝南、孝昌7个县市区,面积35万公顷。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鄂中丘陵优质稻区以京山轻机为龙头,建设京山、沙洋基地,树立“桥米”品牌。扩大精米生产线,开展稻壳综合利用。2、江汉平原优质稻区以湖北银欣、天荣为龙头,建设监利、公安基地,开展稻米深加工,树立“荆珍雪”、“天润”品牌。3、鄂东等地丘陵低山优质稻区以湖北中香米业为龙头,重点推广鄂香1号晚稻。在安陆、孝昌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树立“润珠”品牌。4、在蕲春、孝南建立优质稻种繁育基地,为三大优质稻区提供良种保证。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实行集中连片生产,发展种植大户,提高规模效益,生产收益率提高20%。2、提高加工档次,开发保健营养米及大米深加工。国标三级以上的稻米占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的占40%以上。3、开拓南亚、非洲、中东及港澳市场,到2007年,出口大米突破50万吨。4、到2010年,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稻商品基地,出口大米突破60万吨。

(二)"双低”油菜。

产业优势:1、我省油菜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国家农业部已将我省列入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2、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26万公顷,占全国油菜总播面的15%,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8-20%。种植面积、产量和“双低”化率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第1位。3、种植油菜比较效益高,一亩油菜的收益比小麦高40元左右。4、我省油菜研究和技术推广力量、加工能力居全国首位。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种植区,包括天门、监利、仙桃、公安、松滋、潜江、汉川、石首、荆州、洪湖、枝江、江陵等12个县市区。2、鄂东种植区,包括新洲、浠水、红安、黄梅、麻城、鄂州、武穴、阳新、大冶、赤壁、咸安等11个县市区。3、鄂中北种植区,包括沙洋、钟祥、京山、当阳、宜城等5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江汉平原种植区以天颐科技公司为龙头,建设松滋、潜江、天门、枝江油菜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加工设备,发挥正常的生产能力,树立“天颐”品牌。2、鄂东种植区依托湖北华益,建立麻城、红安、浠水、武穴油菜生产基地。利用“双低”油菜籽适温直接浸出技术,建设年产1万吨系列保健油及2万吨饼粕脱毒项目。3、鄂中北种植区以荆门玉树、沙洋洪森实业为龙头,建立沙洋、钟祥、京山、宜城油菜生产基地,树立“玉树”、“洪森”品牌。采用油菜籽脱皮膨化技术,形成年加工25万吨菜籽的能力。4、在荆州建立储存能力为20万吨、周转量100万吨、日烘干能力为2000吨的华中油菜籽交易中心。5、以圣光种业为龙头,在谷城、南漳建设2000公顷“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基地,保证油菜主产区的种子供应。6、由省农业厅油菜中心牵头,组织科研、推广单位和骨干企业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争取股票上市。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注重研究、推广双低油菜籽精深加工和饼粕的综合利用。2、到2007年,油菜基地种植面积达100万公顷,总产达200万吨。配套建设双低油菜杂交种子生产基地3500公顷,年生产优质杂交种400万公斤。双低油菜率达到98%以上,“双低”菜籽品质达到国家标准,油分含量提高2-3个百分点。3、到2010年,将我省长江、汉江流域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双低油菜产业带和双低杂交油菜种子供应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油菜籽综合加工与产品交易中心。

(三)蔬菜。

产业优势:我省蔬菜、食用瓜面积已发展到124万公顷,总产量为3450万吨,在全国居第4位。我省是莲藕等水生蔬菜最适宜地区,育种、栽培技术全国领先,莲藕面积、产量全国第1位。冬季露天叶菜、苔菜、根菜类在长江以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高山野生菜和越夏延秋菜在南方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全年外销瓜菜450万吨。

区域布局:1、武汉市周边及鄂东蔬菜种植区,包括东西湖、蔡甸、汉南、新洲、团风、黄州、麻城、孝南、汉川、云梦、嘉鱼、浠水、黄石江北农场等县市区场。种植面积26万公顷,主要以精细菜、加工菜及反季节菜为主。2、鄂北特色菜种植区,包括襄阳、广水、谷城、老河口等4个县市区,面积4万公顷。其中,襄阳发展大头菜,广水发展大蒜,谷城发展花椒,老河口发展蔬菜种子。3、高山菜及山野菜种植区,包括长阳、五峰、远安、崇阳、来风、鹤峰等6个县,面积6万公顷。其中,长阳、五峰发展高山反季节菜,远安发展冲菜,崇阳发展雷竹笋,来凤发展凤头姜,鹤峰发展薇菜。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4万公顷蔬菜产业带。包括新洲、黄州、团风、东西湖、汉川、孝南、云梦;蔡甸、嘉鱼等县市区。2、以黄石为中心,在黄石江北农场建设2000公顷标准化有机蔬菜园及年保鲜加工5万吨蔬菜的生产线,产品主销广州、深圳市场,树立“大自然”品牌;3、在长阳建设7000公顷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农田水利、道路建设为重点,提高菜地标准。4、以湖北长友为龙头,建设鹤峰山野菜加工出口基地,重点树立“长友”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无公害化。2、大力发展蔬菜加工和净菜包装上市。3、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反季节蔬菜,扩大外销和出口。4、完善蔬菜批发市场体系,开辟蔬菜绿色通道。5、到2007年,蔬菜商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10%提高到40%,产值增加50%以上。6、到2010年,蔬菜商品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40%提高到60%,产值再增加50%以上。整合武汉市的舵落口、皇经堂、武泰闸等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

(四)优质三元猪。

产业优势:我省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全国前6位。养猪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增长点。我省良种猪的数量和品质居全国前列,市场覆盖25个省、市,信誉较好,供港活猪优质率在95%以上。科技力量雄厚,育种基地和种源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肉类加工企业发展迅速。

区域布局:建立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优质三元猪产业带,包括年出栏30万头以上的黄陂、天门、仙桃、潜江、京山、钟祥、夷陵、枝江、当阳、松滋、公安、监利、鄂州、新洲、江夏、浠水、通城、阳新、蕲春、武穴、黄梅等21个县市区。产业带出栏生猪占全省的13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湖北省原种猪场建立种猪测定中心及种公猪站,进行种猪的引进、选育。2、以健康集团为龙头,在天门建设年出栏80万头、出口5万头的养猪基地。3、以宜昌双汇、武汉飘飘、湖北天发等3家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分别在夷陵、通城、监利建立养殖基地。进一步扩大“双汇”、“飘飘”、“天发”的品牌效应。4、以湖北天荣、武汉正大、宜昌正大、武汉通威等四家饲料加工企业为基础,建设大型饲料加工企业,保证饲料供应。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重点开发猪肉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发展低温肉制品、生物发酵肉制品、干燥肉制品以及传统风味的中式肉制品。2、到2007年,产业带发展优质品牌种猪10万头;生猪出栏1300万头,出栏率由目前的130%提高到150%,其中,优质三元猪占80%;培植年屠宰加工100万头生猪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三家,猪肉加工率达到30%,年加工能力400万头;40%以上的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活猪出口25万头,猪肉出口3万吨,创汇1亿美元。2、到2010年,生猪出栏1500万头,猪肉加工率达到50%,活猪出口20万头,猪肉出口5万吨,创汇2亿美元。

(五)优质水产品。

产业优势:1、我省淡水养殖资源丰富,有经济鱼类130多种,可养水面734万公顷,占全国可养水面的1102、淡水水产品产量和商品量居全国首位。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272万吨,渔业总产值149亿元,占大农业产值的168%。3、科技力量雄厚,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研究院所,是全国渔业科技力量最强的省份。

区域布局:1、平原精养区,包括仙桃、潜江、江陵、荆州、孝南等5个市区,以精养鱼池养殖四大家鱼为主。2、湖面放养区,包括洪湖、监利、石首、汉川、鄂州、嘉鱼、大冶、江夏、新洲等9个县市区,重点发展河蟹、青虾、黄鳝、鳜鱼、泥鳅、乌鳢、长吻(鱼+危)、龟鳖等特种养殖。3、水库网箱养殖区;包括夷陵、长阳、宜都、阳新、荆门等5个县市区,重点发展叉尾姻(鱼+回)、银鱼、鲟鱼养殖。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仙桃建设4万公顷精养鱼池,年产四大家鱼25万吨。2、以武昌鱼集团为龙头,在鄂州建设35万公顷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开展水产品深加工,树立“武昌鱼”品牌。3、以清江高坝州水产公司为龙头,在清江库区发展2000万平方米网箱养鱼,树立“清江鱼”品牌。4、在嘉鱼建设2000公顷河蟹养殖基地,树立“簰解洲湾”品牌。5、在洪湖、监利、石首、汉川、新洲建设优质水产品基地,年产150万公斤以上。6、建设省优质水产品培育中心。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建成10个名特水产品省级苗种繁育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85%。2、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3、到2007年,建成10个稳产高产出口基地,面积达到20万公顷。4、到2010年,将我省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将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网箱养殖基地。

(六)速生丰产林。

产业优势:我省速生丰产林以杨树、国外松、竹林为主栽品种,目前,全省仅杨树面积已发展到28万公顷,居全国第4位。全省还有可供栽种杨树的面积55万公顷,主要在江汉平原和沿江滨湖地区及鄂北岗地。杨树是人造板的主要原料和木浆造纸的理想原料。我省人造板工业每年消耗杨树200万立方米,而本省只能提供140万立方米;我国23的造纸木浆依赖进口。随着人造板需求量和用纸量的扩大,对杨树等速生木材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种植区,包括公安、石首、监利、潜江、荆州、沙市、江陵、洪湖、仙桃、天门、应城、汉川、东宝、沙洋、京山、钟祥等市县区。2、鄂南及武汉周边种植区,包括赤壁、嘉鱼、咸安、蔡甸、新洲、汉南等县市区。3、鄂西及鄂北种植区,包括利川、恩施、建始、老河口、谷城、襄樊市郊、宜城、枣阳、随州等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种植区以湖北吉象为龙头,建设意杨种植及加工基地,重点树立“吉象”品牌。2、鄂南以巨宁森工及赤壁晨鸣纸业为龙头,重点树立“巨宁”品牌。3、武汉周边以福汉木业和武汉晨鸣纸业为龙头,重点树立“福汉”板及“晨鸣”木浆纸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通过生态工程措施,解决树种和林地退化问题,保证可持续发展。2、到2007年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种植面积由28万公顷扩大到60万公顷,新增木材蓄积量3000万立方米;新增人造板加工能力200万立方米,新增木浆纸加工能力100万吨,年加工增值100亿元。3、到2010年,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实现全省人造板及木浆纸原料自给。

(七)柑桔。

产业优势:我省种植柑桔有2000多年历史,是全国主要柑桔产区之一,以宜昌为中心的柑桔产区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长江上中游柑桔优势区域。2002年全省柑桔种植面积12万公顷,总产10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三峡脐橙、宜昌蜜桔等品种在全国享有盛名,出口东欧和畅销国内北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区域布局:1、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包括秭归、巴东、兴山等3个县,品种以脐橙为主,兴山、巴东适当发展锦橙和夏橙,秭归适当发展桃叶橙。2、长江沿岸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包括夷陵、点军、当阳、宜都、枝江、东宝、松滋等7个县市区,品种以温州蜜柑早熟品系、高糖品系和槿柑优系为主,适当发展优质杂柑。3、丹江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包括丹江口、郧县2个县市,品种以温州蜜柑早熟品系、高糖品系为主。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以省果树良繁场和秭归柑桔良种场为重点,在宜都、秭归建设“三圃一园”(即2公顷柑桔资源圃、20公顷母本园、30公顷采穗圃、150公顷苗圃),带动12个县市区柑桔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2、以松滋望春花、宜昌汇源和宜昌椰风为龙头,在松滋、秭归、宜都建立柑桔果汁及桔瓣罐头原料基地。3、以金桥果菜批发市场为基础,扩建“三峡柑桔批发市场”。4、在丹江口市建设“武当柑桔批发市场”。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在柑桔销售中注重产品包装及品牌宣传,重点树立“桔颂”、“昭君村”、“晓曦红”、“武当”等柑桔品牌。2、到2007年,三大产区发展到10万公顷,产量150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60%;年柑桔出口10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3、到2010年,把三峡库区建成全国著名的脐橙产区,把长江沿岸和丹江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桔瓣罐头加工基地和全国主要的优质柑桔出口基地。

(八)优质棉花。

产业优势:1、我省是全国六大产棉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已将我省列为高支纱纺棉重点产区。2、我省是原棉消费大省,全省纺织纱锭328万锭,居全国第3位,棉布织机563万台,居全国第四位,纱、布印染能力达12亿米,年需纺棉40万吨左右。3、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纺织品、服装是我省出口创汇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年创汇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0%左右。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棉区,包括天门、潜江、公安、松滋、钟祥、汉川、石首、枝江、仙桃;江陵、荆州区、沙洋等12个县市区;2、鄂东棉区,包括黄梅、麻城、武穴、新洲、黄州、团风等6个县市区;3、鄂北棉区,包括襄阳、枣阳、宜城、曾都等4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省农科院、荆州农科所和沙洋农科所建立棉花育种基地。2、在天门、潜江、沙洋、公安等4个植棉面积在2万公顷以上的县市建设12万公顷稳产高产棉花基地。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推行分区统一供种,纠正混种混收的传统做法,提高原棉的整齐度,树立“银丰”、“八宝”两大原棉品牌。2、制定和落实采收技术标准,着力解决“三丝”(异型纤维)问题。3、分区制定棉田优质高效技术操作规程,努力实现棉花稳产、高产、高效。4、重点扶持国棉一厂、六厂和“宜棉”、“荆棉”、“襄棉”、“金天”、“金安”等一批纺纱能力在10万绽以上的棉纺企业,带动棉花产业发展。5、到2007年,两大棉区面积稳定在26万公顷,形成3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到2010年力争总产量突破35万吨。

(九)优质专用小麦。

产业优势:1、小麦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居粮食作物之首。2、我省优质专用小麦供需矛盾突出,60%的小麦原料从外省调进,其中专用中、弱筋小麦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省内加工企业的需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35万公顷优质中、弱筋专用小麦基地,包括襄阳、枣阳、曾都、广水、宜城、老河口、谷城、南漳、丹江口、钟祥、安陆等11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在枣阳、襄阳、曾都三市区分别建设6万公顷稳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基地。2、以金华麦面、万宝粮油、随州银丰、武汉粮油四大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在枣阳、襄阳、武汉建设三大面粉加工基地,树立“金华”、“万宝”面粉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弱、中筋小麦品种,在稳定小麦产量的前提下,确保品质实现中、弱筋化。2、在稳定现有面粉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加工档次的同时,大力发展饼干等糕点加工,保证弱筋小麦加工增值。3、通过优质化、专用化生产和产销衔接,到2007年,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效益提高20%。4、到2010年,力争省内小麦自给率提高到50%。

 

三、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

(一)家禽。

产业优势:我省发展优质禽的资源条件优越,家禽品种资源丰富,有江汉鸡、洪山鸡、荆江鸭、湖北红鸡、金水乌鸡等10多个品种。禽肉和禽蛋制品远销江、浙、广、深,深受消费者欢迎。

区域布局:1、襄汉公路沿线家禽产区,包括枣阳、曾都、广水、安陆、云梦、孝南、汉川等7个县市区。2、江汉平原腹地水禽产区,包括赤壁、洪湖、监利、仙桃、潜江、江陵、沙洋、武穴、阳新等9个县市。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扩建湖北省种禽场。2、以随州正发畜牧公司为龙头,扩建“洪山三黄鸡”种鸡场,年生产5万套种鸡,带动当地1200个养鸡大户。3、以湖北神丹公司为龙头,在安陆建立水禽养殖和禽蛋加工基地,形成年加工3亿枚禽蛋的生产能力,树立“神丹”禽蛋品牌。4、以九珠实业为龙头,在仙桃建立水禽养殖和禽蛋加工基地,树立“九珠”品牌。5、以阳新番鸭育种中心为龙头,建设阳新番鸭养殖和加工基地,带动4万农户养殖阳新番鸭。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巩固提高传统再制蛋加工,大力发展蛋品深加工;发展禽肉深加工,开发以禽肉、禽蛋为原料的营养保健产品。2、到2007年,禽类出笼8000万只,其中,优质禽6000万只,禽蛋产量30万吨。到20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禽养殖基地和禽蛋加工基地。

(二)食用菌。

产业优势;食用菌是我省传统出口创汇的优势产品。全省鲜菇产量32万吨,产值128亿元,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在全国名列第6位,其中香菇17万吨,在全国排名第4位,平菇98万吨,双孢蘑菇12万吨,金针菇1万吨,黑木耳32万吨。

区域布局:1、大洪山香菇种植区,包括曾都、京山、钟祥、东宝等4个县市区。2、鄂西北黑木耳种植区,包括远安、南漳、保康、谷城、房县等5个县。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香菇种植以曾都为重点基地,黑木耳以房县为重点基地。2、在曾都建立一个香菇菌种中心,在房县建立一个黑木耳菌种中心。3、扩建随州三里岗食用菌批发市场。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革新栽培方式。减少椴木黑木耳、香菇栽培,发展袋料栽培,促进可持续发展;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发展香菇的反季节栽培,满足常年供应。2、推广优质品种。大力发展双孢蘑菇、鸡腿菇、草菇、巴西蘑菇等草腐菌;发展香菇、黑木耳等木腐菌的同时,大力发展茶杏菇、杏孢菇、白灵菇等木腐菌。3、更新烘干、分级、包装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4、到2007年,两大种植区鲜菌产量达到50万吨,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5、到2010年,力争两大种植区鲜菌产量、产值、创汇额均翻一番。

(三)蜂产品。

产业优势:蜂产品是我省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五大农产品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欧盟和美国市场。我省蜜源丰富,蜂蜜产量居全国第3位,占总产量的10%。全世界90%的蜂蜜、王浆产于中国,蜂产品产业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区域布局:1、大别山转地养蜂区,包括曾都、大悟、枣阳、安陆等4个县市区;2、秦巴山定地养蜂区,包括松滋、宜都、保康、房县、神农架等5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转地养蜂以松滋市为基地,定地养蜂以保康为基地。2、建设省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完善全省蜂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使其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准。3、以扬子江蜂业公司为龙头,建设省蜜蜂良种繁育场,负责全省蜂种的引进和繁育、蜜蜂疫病的防治、养蜂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服务。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重点开发无公害成熟蜂蜜和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浆,提升蜂王浆、绿色蜂蜜和蜂花粉档次。2、提高蜂产品质量监控能力,使蜂蜜、蜂王浆质量达到欧盟标准,尽快打开欧盟市场。3、到2007年,蜂蜜产量9500吨,蜂王浆130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4、到2010年,蜂蜜产量达到21万吨,蜂王浆产量达到480吨,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

(四)魔芋。

产业优势:魔芋是我省西部山区特色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已达47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5亿元,年加工鲜芋40万吨,精粉1万吨,加工产值6亿元。面积、产量在全国均居首位。

区域布局:1、鄂西南种植区,包括恩施、建始、咸丰、巴东、利川、鹤峰、五峰、长阳等8个县市。2、鄂西北种植区,包括竹山、竹溪2个县。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鄂西南种植区以咸丰为基地,并建设一个芋种繁育中心,保证本区种苗供应。2、鄂西北种植区以竹溪为基地,并建设一个芋种繁育中心,保证本区种苗供应。3、建立芋粉深度开发研究基金,以招投标的方式支持科研开发魔芋胶、超微粉、仿生食品、生化材料等。4、以武汉清诚集团为龙头,组织十堰协力、荆州美力、恩施宏业、五峰宏力等四家芋粉加工企业成立湖北魔芋股份公司,形成合力,争取股票上市。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引进推广国内外魔芋优良品种,提高品质和加工出粉率。2、组织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重点生产开发魔芋胶、超微粉、仿生食品、魔芋胶囊、魔芋涂料、魔芋可降解环保薄膜等高新产品。3、解决魔芋生产中的病害问题和加工中的环保问题。4、到2007年,两个种植区发展到4万公顷,产量80万吨,产值9亿元,年加工鲜芋90万吨,加工产值10亿元。5、到2010年,魔芋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五)茶叶。

产业优势:我省是茶圣陆羽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生产发展很快,到2002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23万公顷,茶叶产量67万吨,产值13亿元(系列产值超过30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其中,通过本省口岸出口228万美元。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居第4位,产值居第3位。加入WTO后,我省绿茶、有机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出口潜力很大。

区域布局:1、大别山优质绿茶产业区,包括英山、大悟2个县。2、武陵山富硒绿茶和宜红茶产业区,包括鹤峰、恩施、宣恩、咸丰、五峰、宜都、夷陵等7个县市。3、秦巴山名优绿茶产业区,包括竹溪、竹山、保康、谷城等4个县。4、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产业区,包括赤壁、通城等2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在恩施、咸宁、英山、竹溪、五峰各建设一个茶树良种繁育场或繁殖基地。2、建设4万公顷无公害茶叶出口基地。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包括鹤峰、五峰、恩施、宣恩、英山、保康、竹溪、竹山、谷城、通城等10个县市,宜红茶基地包括宜都、咸丰、夷陵等3个县市区。3、以湖北龙王垭茶叶集团公司、鹤峰绿林茶厂、五峰绿珠采花毛尖公司、恩施华龙茶叶有限公司、竹溪前进茶场、英山长冲茶场等6家企业为龙头,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名优茶加工,开展品牌宣传。4、建设英山、恩施、竹溪、宜昌、咸宁等5个产地茶叶质量检测中心,配备必要的检测设施和检测仪器,为茶叶产品质量检测服务。5、在五峰、夷陵、保康、英山、竹山等5个县市建设名优茶冷藏保鲜库,使名优茶保鲜增值。6、建立武汉市京汉大道茶叶批发市场,形成中南地区乃至全国茶叶交易贸易中心,并建立宜昌、恩施、英山、谷城、竹溪五大产地茶叶批发交易市场,搞活茶叶流通。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抓好名优茶生产,巩固绿茶竞争优势,恢复宜红茶生产。2、建设一批高标准、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茶基地,使出口茶达到进口国茶叶标准。3、到2007年,新发展茶园1万公顷,茶园总面积达到9万公顷,产量达到6万吨,系列产值达到30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4、到2010年,力争有一个品牌进入全国十大名茶之列;通过提高加工质量和名优茶的比重,使茶叶生产增效30%以上;通过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化工等深度开发,形成产值50亿元以上的产业。

(六)中药材。

产业优势:1、我省气候多样,地貌类型复杂,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地之一。有各类中药材402科、3654种,占全国品种资源的75%左右,居全国第2位。2、我省名贵中药材品种多,鸡爪连、板党、紫油厚朴、贝母、茯苓、杜仲、黄柏等是,我省名贵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声誉。3、近几年,我省中药材生产发展很快,到2002年,全省中药材面积已达到8万公顷,尤其是黄姜发展迅速,全省种植黄姜4万公顷。中药材产值达到252亿元,出口创汇182万美元,已成为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区城布局:1、武陵山种植区,包括恩施、巴东、利川、咸丰、鹤峰、建始等7个县市。重点发展13个道地药材品种,即:板党、黄连、湖北贝母、独活、五鹤续断、白术、贯叶连翘、缬草、紫油厚朴、玄参、白三七、黄柏、杜仲。2、秦巴山种植区,包括郧西、郧县、房县、竹山、竹溪、丹江口、谷城、保康、南漳等9个县市。在重点抓好黄姜产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肚倍、麦冬、半夏、桔梗、黄连、杜仲、白柴胡等地方特色产品。3、大别山优势种植区,包括蕲春、英山、罗田、麻城等4个县市。重点发展白术、菊花、茯苓、元胡、桔梗、射干、天麻等道地药材。4、幕阜山种植区,包括通城、崇阳、通山等3个县市区。重点发展金银花、菊花、白术、百合、厚朴、黄柏、辛夷花、金刚藤、杜仲等。5、神农架种植区,重点发展独活、党参、当归、黄连等高山中药材,以冬花、绞股蓝、柴胡;桔梗、丹参等中低山药材及杜仲、黄柏等木本药材。6、三峡种植区,包括五峰、长阳、远安;宜都、夷陵、兴山等6个县市区。重点发展党参、天麻、当归、贝母、杜仲、厚朴、栀果、独活、木瓜、辛夷花等品种,适当发展黄姜。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六大种植区分别以利川、巴东、郧西、郧县、竹山、房县、蕲春、通城、神农架、长阳等10个县市区为基地,各建设一个中药材良种选育快繁中心。2、在10个县市各建设1000GAP示范基地。3、扶持湖北百科皂素有限公司、武汉健民、八峰药化等企业开展产品宣传,扩大名牌效应。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巩固名贵药材和地道药材生产基地,突出抓好黄姜产业。2、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无公害和规范化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3、到2007年,新发展中药材面积6万公顷,总面积达到14万公顷,产值达到50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4、到2010年,通过药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

(七)牛奶。

产业优势:2002年我省奶类总产量达到11万吨,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两市,约占全省90%。目前,我省牛奶人均占有量仍比全国7千克的水平低l千克,市场潜力巨大。

区域布局:以武汉、宜昌、黄石和荆州4个城市为轴线,沿轴线连片开发,形成牛奶生产及加工基地。

产业基地及重点项目:1、以省畜禽育种中心为主体,建设奶牛育种中心,培育高产优质奶牛核心群。2、以武汉市海口奶业总公司为龙头,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咸安向阳湖、蕲春县建设2万头奶牛养殖小区,为武汉市牛奶加工企业提供奶源。3、以均瑶集团、娃哈哈集团为龙头,在夷陵、点军两区建设3万头奶牛养殖及配套加工基地。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扶持年加工鲜奶10万吨、年销售牛奶产品产值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个。2、推行“学生奶计划”,扩大牛奶及其制品消费市场。3、至2007年,奶牛存栏6万头,头平年产奶量4500千克。4、到2010年,使我省人均牛奶消费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八)板栗。

产业优势:我省非常适宜板栗的生长,目前全省共有板栗面积22万公顷,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48亿元,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

区域布局:1、鄂东片,包括罗田、红安、英山、麻城、大悟等5个县市。2、鄂北片,包括随州、钟祥、京山等县市。3、鄂西及鄂西北片,包括建始县、恩施市及十堰市全部。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鄂东片以罗田为基地,建设60公顷中心苗圃,为本片提供优质种苗。2、鄂北片以京山为基地,并建设70公顷中心苗圃,为本片提供优质种苗。3、以罗田板栗冷冻厂为龙头,建设板栗储藏加工基地,树立“罗田板栗”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推广10个地方传统品种及3个外省引进的优良品种作为新造与低改品系,在基地建设中挑选当地表现良好的板栗品系,进行块状混交与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的种植格局,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延长上市时间。2、组织技术攻关,解决板栗的储藏难题。3、到2007年,三大板栗片新造板栗林13万公顷,低产林改造10万公顷,板栗年产量37万吨,产值11亿元。4、到2010年,板栗年产量40万吨,产值13亿元。

(九)蚕茧。

产业优势,我省是全国桑蚕生产最适宜区之一,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属全国蚕茧主产区。2002年,全省桑园面积25万公顷,蚕茧产量14500吨,种桑养蚕产值16亿元,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含通过外省市口岸的出口)。全省现有6个蚕种场,年生产能力70万张,缫丝厂13个,年缫丝能力10万绪,丝织机7000多台,年织绸能力8000万米。基本形成了蚕种生产、栽桑、养蚕、收烘、缫丝、丝织、印染和服装等紧密相连的产业链。

区域布局:1、鄂东产区,包括英山、罗田、麻城等3个县市。2、鄂北产区,包括南漳、曾都等2个县区。3、鄂西南产区,远安、点军等2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三大产区分别以英山、罗田、麻城、南漳、远安为基地。2、在武昌南湖建立湖北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中心,负责全省各级蚕种质量的检验检疫监测,确保全省蚕种质量。3、新建湖北省桑蚕原种场,每年提供3万张规模的原种。4、建设英山、罗田、麻城、南漳、远安等5个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每个基地建设10公顷母本园,为各产区老桑园更新改造和发展新桑园提供良种桑苗木。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多丝量、抗逆性强的优良蚕种及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良桑树品种。2、强化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3、到2007年,三大产区桑园面积发展到4万公顷,蚕茧产量2万吨,优质茧达到90%,蚕茧产值4亿元,产业链产值24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4、到2010年,通过提高丝绸加工水平,使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3000万美元。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专业化生产示范基地。

1、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产品生产布局,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在规划布局范围内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基地,加快电力、水利、道路、机械作业等配套建设,形成专业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带动优势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

2、以项目为核心,对生产基地建设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从市场、规模、技术、效益和资金来源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优先启动一批符合布局规划要求,对基地营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对重点基地的重点项目,采取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社会投入、政府扶持的办法,集中力量加快建设进度。

(二)推行标准化及无公害生产。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对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评估并作适当调整,合理界定各级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职能和任务,避免重复交叉,实现资源共享。在优势产区率先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

2、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逐步统一农产品质量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制定和完善良种繁育、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种养业机械作业等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3、重点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巩固和扩大优势产区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

(三)推广优良品种和成套农业技术。

1、把种业作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发展壮大的先导产业,加大投资倾斜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种子、种苗基地,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供种质量。在优势产区实行统一供种,提高优良品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

2、以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场。加速推广优良种子种苗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高效种养模式、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应用、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环保等先进实用技术。

3、调整农业科研布局,整合技术力量,加大对优势产区的技术支持力度。扶持骨干农业科研机构,完善科研设施,改善科研手段,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突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关。支持应用型农业科研机构改制为科研型企业。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在优势产区选择一批重点县(市)优先建设完善以“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1、国有商业银行对重点龙头企业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依据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并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执行,原则上不上浮。对重点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向商业银行推荐,商业银行按信贷原则和相关程序,予以优先安排。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及完成国内外订单所需流动资金,商业银行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信贷支持。

2、对龙头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种养业和农林产品初级加工业所得,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

3、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和技术改造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支持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并为其申请发行股票和上市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业类上市公司在配股方面的倾斜政策,促进已经上市的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带动基地和产业的更快发育和成长。

4、以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为基础,创立名牌产品。大力推动标准入户工程,组织千家万户,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加大优质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巩固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农产品注册商标,整合现有产品品牌,引导已形成产业规模、知名度较高、特色鲜明的原产地产品申办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建立名牌奖励制度,对在开发名牌产品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严格查禁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名牌声誉。

(五)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1、在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现代化产地批发市场,优先在柑桔、蔬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若干个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和检验检测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

2、在有条件的优势产区实行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选择若干重点县市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国家农业信息网络联网运行,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水平。建立优势农产品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

3、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开拓市场。鼓励支持多主体参与流通,按照民建、民营、民管的办法,发展农贸公司和购销联合体等农产品流通经济实体。培植优势农产品经销专业大户。对从事农产品营销的业主,经营品种不受限制;对进入市场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工商部门收取的管理费不得超过12%。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降低优势农产品及生产资料的成本。

4、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产品外销和出口。降低重点龙头企业成立进出口公司的条件,并适当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省内外及中外合资农产品流通企业利用其销售网络,推动我省优势农产品进入全国和国外的销售网点和分拨中心。各级政府可逐步设立专项资金,对从事优势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会、开展名牌产品的宣传推介等活动提供支持。

5、扶持组建各类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其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价格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歧视性反倾销、反补贴及其他贸易和技术壁垒,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协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六)努力增加投入。

1、大力启动民间投资。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行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允许农户将土地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户单独或联合承包经营和建设小型农业基础设施。鼓励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党政机关干部以及个体私营经济以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农业产业化开发。对产业布局调整中开发难度较大的“四荒”资源,以优惠条件通过招标方式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经营。

2、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向以企业、中介组织为主,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招商对象内外并重,尤其要注重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和企业;招商方式由集中式招商转向经常性招商和在目标地设立常设招商机构或派驻专人,并推行网上招商等新方式。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多种所有制农业企业参股或直接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

3、加大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各级政府的涉农资金,要根据资金性质和用途,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向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省级原有的支农支出继续安排执行,新增的农业投入主要用于抗灾救灾、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动物防疫检疫、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公益性事业。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对粮食优势产区农户直接补贴的办法。要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和项目的专项支持。

(七)改善发展环境。

1、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强化服务意识。竞争性项目,由县(市、区)自行审批;企业出资的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外商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由市(州)审批。对省保留审批的项目,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审批费用。对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建设用地优先安排,重点倾斜。

2、放宽市场准入。凡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和经营项目,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和经营。降低市场准入注册资本限制条件和企业冠名条件。严格界定并尽量减少先审批后发照的项目,实行后置审批方式改革,积极推行现场审批、现场年检等方式。

3、严格控制涉农收费。对涉农收费进行清理审核,取消没有政策法律依据的收费项目,减少收费环节和事项。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企业所需办理的工商、税务登记和各种过户手续要尽量从简;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交易鉴证等中介费用一律按现行标准下限收取。

 

五、规划组织实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较之过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突破旧的生产格局,摆脱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努力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体制,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真正把握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开拓农业发展的新型途径,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抢抓机遇,加强引导,精心组织,采取过硬的措施,推进布局规划的组织实施。

(二)明确责任,加强配合。

省政府负责全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评审。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提出的总体布局,分别研究制订分产品、分产业的专项布局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和工作进度,分部门负责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有关县(市)对规划的组织实施负有主要责任,要按照省级规划的总体部署和省直部门专项规划的要求,研究提出本县市(区)纳入省级规划范围的产品和产业基地的建设方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在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扎实推进规划方案的实施。农村基层单位、企业法人和农民群众是实施规划的主要力量,要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他们把实施政府规划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行为结合起来,把获取局部短期收益与追求全局长期效益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要建立部门协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农业、计划、财政、交通、国土、水利、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金融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动规划的实施。

(三)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率先实施布局调整,帮助后进地区创造条件加快调整;根据各类产品和产业发展的不同要求,抓住关键环节,找准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实施不同的调整策略。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防止布局调整中的“一刀切”和强迫命令。允许各地的布局调整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着重运用市场机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组织和推动规划的实施。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远近结合。发挥年度计划在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把长期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中来,充分利用实施年度计划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推进长期规划的组织实施。省级规划总体上分为前五年和后三年两个阶段,各地应结合实际对规划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作出明确安排,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规划实施。当实施规划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程序对规划实施方案适时作出调整。同时,各地对没有纳入省级布局规划的区域和产品,可以借鉴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本思路,研究制订本县(市)的区域布局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推动本地优势农产品的更快发展。

(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规划的组织实施,基地建设是重点,项目建设是关键。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区域布局,从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入手,创新发展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发展条件,完善服务体系,以基地的不断发展带动更大区域覆盖范围的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要把基地建设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以项目为核心,夯实基地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关联度和市场竞争力,优先安排对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关键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根据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综合考虑资金;技术、人力、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安排项目建设的时序、规模和地域分布,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生产基地、产品加工、社会服务以及市场网络等各类项目,要通过布局规划的分步实施,建立合理的联接机制,使各类项目切实发挥作用,提高综合效益。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引进外资,启动民间投资,争取信贷资金等方式,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的投资支持力度,促进布局规划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邓如柯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