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特色农产品是指具有特殊的资源条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特殊的产品品质,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好的产品。我省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多。据有关资料记载,我省有特色农产品30多种,经过多年的发展及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推进,有些特色农产品已有一定的基础,如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柞蚕、芝麻、花生、大蒜、沿黄优质稻米等已初具规模。2001年全省花生、花卉、中药材面积分别达到1434万亩、43万亩和80.55万亩,比1995年分别增长24.6%1128.6%325.7%;食用菌、茶叶、柞蚕产量分别为140万吨、8260吨和3111吨,比1995年分别增长542.2%82.7%12.03%。而且产区相对集中,如中药材主要分布在豫西南和豫西北地区,茶叶分布在淮南,芝麻主要分布在南阳、驻马店、周口、商丘一带。

上述有一定基础的特色农产品,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尽快形成适度生产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有机结合的最佳选择。因此,要加快我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育和构建我省特色农业经济区,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创造农业新的增长点和农产品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特编制《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一、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我省农业适应加入WTO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我国加入WTO意味着农业必须按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目前,我省部分大宗农产品因质量较差、成本偏高而处于劣势,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冲击。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是否有特色。我省通过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和全面小康对农产品优质化、特色化、安全化的需求,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二)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整优化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开发区域特色产品,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合理调整资源利用方向,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形成特色农业经济区,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可以形成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对提高我省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产品,对我省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三)有利于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选择一些优势农产品,在优势产区进行集中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由于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营销服务跟不上等原因,竞争优势与外省某些产品相比,还不太明显。因此,在有一定基础的特色农产品适宜区,建设质量高、规模适度、成本低、品牌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把特色农产品做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产品形成一定规模后,可以带动加工、储藏、保鲜、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能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内集中发展特色农产品,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五)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产品的重要性就是它的区域性和所必备的特殊生产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从应对入世、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培育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做强特色农产品。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

突出重点。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发挥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因素,优中选优,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实施非均衡发展。

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特色农产品产区相对集中,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做强特色农产品。

产业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延长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打造名牌产品,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经济区。

质量效益。注重提高特色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水平,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达到效益最优化。

尊重农民意愿。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必须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提供信息服务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经过5年努力,优先培育9种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品产区(带),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构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全省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我省实际,近期确定9种优先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即花卉苗木、食用菌、茶叶、柞蚕、中药材、芝麻、花生、大蒜、沿黄优质稻米等,近5年内对这9种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发展区域,重点扶持建设,尽快提高其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1、花卉苗木

河南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条件适宜,是“北花南迁、南花北移”理想的训化场所。2001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43万亩,其中,洛阳牡丹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万亩,收集引进国内外牡丹园艺品种600余个,新育品种70多个。栽培总量3000万株,年销量200余万株,销售范围已达20多个省(市)和十几个国家(地区),并在美国费城和日本建立了“中国牡丹园”,为牡丹的出口开辟了途径。开封菊花现有生产面积3500亩,年产菊花400万盆(株),年产值4000万元。现有引进、选育、栽培品种达1500多个,占全国品种资源一半左右,且大多为名贵品种,品质上乘,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在历届全国菊花大赛评比中名列前茅。南阳月季苗圃面积达4000亩,品种600多个,是目前全国最集中的月季种苗繁育基地。潢川县花卉种植面积2万多亩,品种达千种以上。长期以来,潢川是一个“春栀(花)、夏月(季)、秋桂(花)、冬梅(花)”四季花香的地方。鄢陵县具有悠久的花卉栽培历史,近年来,花卉发展很快,有“江北花卉数鄢陵”之称。鄢陵腊梅等名花卉已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和美国林肯纪念馆,鄢陵桧柏造型等享誉昆明“世博会”。花卉产业是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国际权威机构和专家预测,世界花卉消费额1990年是1000亿美元,到2000年达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目前,世界花卉生产与消费逐步分离,生产正由高成本国家向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每单位花卉生产平均成本是日本的1/5、台湾地区的1/3,也明显低于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且具有多种自然气候类型,市场消费潜力大,是发展花卉业的理想之所。我省有生产花卉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主攻方向:加强花卉种质资源保护,强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加快新品种引进、繁育,建立名优花卉苗木品种示范基地,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花卉保鲜与加工技术,促使花卉苗木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加强市场开拓,搞好产销衔接,提高花卉苗木产业化经营水平。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洛阳牡丹区、开封菊花区、南阳月季区、郑州花卉苗木区、鄢陵花卉苗木区和潢川花卉苗木区。洛阳牡丹区主要布局在洛阳市及市郊、偃师市;开封菊花区主要布局在开封市和开封郊区;南阳月季主要布局在卧龙区、宛城区;郑州花卉苗木区主要布局在荥阳市、郑州市邙山区和金水区;鄢陵花卉苗木区主要布局在鄢陵县,辐射到许昌县和长葛市;潢川花卉苗木区布局在潢川县。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全省区域化种植的花卉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洛阳牡丹5万亩,开封菊花1.5万亩,南阳月季1.2万亩。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名优品牌花卉,达到常规花卉基本自给,切花品种比较齐全,品质较高并周年供应;观叶、观花植物生产持续发展;盆景质量明显改善;观赏垂直绿化苗木、草坪、宿根花卉长足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网络化销售,努力扩大国内市场占有份额并迅速挤占国际市场。

2、食用菌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全省食用生产快速发展,到2001年,全省食用菌生产量达到14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8%,居第二位,产值达63.3亿元,在农业产值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目前,在全省158个县(市、区)中,有食用菌生产的达147个,其中生产量在5000吨以上的县(市、区)有47个,产值超亿元的县有12个。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已成为河南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其中:泌阳、西峡、鲁山等县分别以香菇和黑木耳、黄背木耳的生产量之大、产品之优良而享誉国内外,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食用菌产业的收入达1/3以上。但由于对食用菌生产的宏观调整乏力,品种多而杂,生产分散,信息滞后,结构失调,大路品种平菇、黄背木耳、蘑菇等占总产量的61.2%,而一些珍稀菇如白灵菇、杏鲍菇、大球盖菇的产量则仅占2‰,致使我省的食用菌产业大而不强。2001年全省食用菌出口总量为0.2228万吨,出口额117.7479万美元,为全国出口额的0.18%。这与一个产量占全国18%,居全国第二的大省地位极不相称。食用菌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副食品之一,国外对食用菌的需求也极其旺盛。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由于食用菌营养丰富,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随着人们对食用菌食、疗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需求将大幅度的提高,食用菌的市场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发展食用菌产业我省有比其它省更多的优势,只要我们抓住机遇,重视发展,食用菌产业必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主攻方向: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野生珍奇食用菌菌种的驯化,大力发展名、特、优、稀品种,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加强秸秆栽培新工艺、新资源开发、以草代木技术、食用菌精深加工工艺研究等。依靠科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食用菌产量和产品质量。组建食用菌行业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发展,做强食用菌产业。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中东部、北部广大平原区,西部、西南部山丘区2个食用菌生产优势区。中东部、北部区优先发展区域主要布局在商丘、开封、周口、安阳、濮阳、焦作、郑州、许昌等8市的33个县,主要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开发珍稀食用菌种;西部、西南部山丘区优先发展区域主要布局在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等6市的13个县。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160万吨,比2001年增14.2%。品种结构优化,大路品种由目前的60%降为40%。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出口量和出口额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组建1-2个食用菌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发展,实现由食用菌生产大省向食用菌生产强省转变。

3、茶叶

我省的信阳及南阳的桐柏县等地处大别山腹地,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有湿润的季风型气候特点,光照、热量、降水、土壤等条件构成了发展茶叶生产的有利生态环境。现有茶园面积大,且比较集中连片,目前,仅信阳市就已开辟茶园50余万亩,茶叶年总产量达1000多万公斤,种茶区域遍及全市8个县区128个乡镇的1200多个村,种茶农户约18万户,已形成万亩茶乡10个,千亩茶村80多个,有数万种茶大户和经营大户。信阳毛尖有近百年的历史,茶叶内在品质好,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大奖,1990年获国家质量金奖,1999年获昆明世博会茶叶金奖,内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外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很大的市场领域。但由于大部分茶农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生产规模偏小,管理粗放,品种混杂,致使茶园产量低、成本高,平均亩产仅30公斤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0%左右,加上产业化水平低,品牌规模小,检测手段落后等导致优势不强。茶叶是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一,全球约有60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消费茶叶的习惯,在我国更是历代名饮,由于茶叶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多种具有药理作用的物质,有益于身体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茶叶多用途的开发,茶叶需求量将会增加,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无性系良种的繁育与推广,全面推行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提高茶叶质量和单产水平,实行产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扩大品牌规模,把信阳毛尖做大做强。

优势区域:豫南优质茶叶区,包括信阳市的62区(平桥区、浉河区、固始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罗山县、潢川县)、南阳市的桐柏县和驻马店市的泌阳县,把这一区域建成我省优质无公害茶叶区。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茶园总面积发展到6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700万公斤。茶树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10万亩,名优茶比重达到70%以上,实现茶叶生产优质、高产、高效。

4、一化性柞蚕

一化性柞蚕,即一年只羽化一次,一年只能养一季春蚕。由于河南位于中纬度暖温带向亚热带过度地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特别是春季气温回升快,柞树开叶早,叶质好。特殊的气候条件,使河南成为全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生产区。我省有宜蚕面积(历史养蚕面积)1000多万亩,利用面积300万亩左右。建国后,河南一化性柞蚕茧最高年产量为13000吨,近10年来,年放养柞蚕种1.31.5万公斤之间,年产茧量一直稳定在5000吨左右(生产数量)。主要分布在南阳、平顶山、洛阳和驻马店等市的南召、方城、内乡、镇平、鲁山、舞钢、嵩县、汝阳、泌阳、确山等16个县(市),其中南召、鲁山、方城三县占全省柞蚕茧产量的90%左右,已形成集中连片的生产区域,特别是南召县年产柞茧量长期以来一直占全省55%左右,具有“召半省”之称。饲养柞蚕,不占用耕地,投入小,产出率高,从出蚕饲养到结茧出售,一般只需50多天,投入、产出比则达到1:8.5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而且饲养柞蚕又可与食用菌和天麻药材生产紧密结合,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我省一化性柞蚕茧不仅上市早,比东北、山东等二化性地区提早上市4个月,可自然保存9个月以上,而且茧丝质量好,历史传统产品——河南手工柞绸以其挺韧强牢、轻柔薄软、珠光宝泽、幽雅含蓄、吸湿透气、冬暖夏凉、抗紫外线、穿着舒适护肤的特点,荣冠全国,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素有“王牌”货之称,多年来年生产量和出口量一直稳定在100万米左右,年创汇500多万美元,是全国唯一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同时随着食蛹市场的开发,扩大了柞蚕新用途,特别是河南一化性柞蚕蛹含水率低,蛋白含量高,蛹味香,所以从20世纪90年开始,市场一直供不应求。但由于柞蚕品种单一,新品种培育和更新换代慢,当家品种缺乏,柞蚕深加工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程度低,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推广难度大,加上宣传力度不够,使我省柞蚕生产发展缓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人们吃更讲究营养安全,穿更注重舒适护肤,为柞蚕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河南有适于柞蚕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且劳动力资源丰富,柞蚕生产基础好,发展柞蚕业的优势和潜力巨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广柞树修剪新技术和采用点橡补墩、合理加密等措施,建设优质高产生态蚕坡;加快优良蚕品种和优质蚕种的繁育和推广,全面推广应用小蚕人工室内保护育新技术,显著降低小蚕损失率;加强蚕种场的制种设施改造;搞好蚕病防治;大力开展茧丝深加工和蚕蛹蚕蛾的综合利用,努力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南召、鲁山、方城三县优质柞蚕区,做强这一区域的柞蚕业。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建成优质高产生态蚕坡100万亩,饲养蚕种2万公斤,产柞蚕茧7500吨,优良蚕品种和优质蚕种繁育普及率分别达到80%90%。蚕种放养量和蚕茧产量比2002年分别增加50%60%。缫制手工柞丝200吨,加工手工柞绸200万米。柞蚕生产整体效益达到1.68亿元,比2002年增加52%

5、中药材

我省是一个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材的品种数量和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南部的桐柏山、大别山和西部的伏牛山等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共有中草药近2000种,名贵中草药30多种,焦作的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山药、怀牛膝)、新乡的金银花、安阳天花粉、嵩县柴胡、卢氏天麻、栾川百合、南召、鲁山辛夷、西峡山茱萸、镇平杜仲、济源冰凌草、方城丹参、邓州麦冬、桐柏桔梗等全国驰名,部分产品还远销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四大怀药”在东南亚等国享有珍贵礼品的荣誉,在美国、日本被称为“华药”。有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禹州“中华药城”。在加工方面,全省以中药加工为主的生产企业达100多家,年工业产值17.5亿多元。仅南阳市医药加工企业就有32家,总产值18亿元,实现利润1.08亿元。以研制传统中药著名的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跻身国家中药企业50强,其“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月月舒冲剂、镇痛口服液等被评为全国名牌,销售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并远销南亚、欧洲、北美等。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中药材已成为西部山区及怀药产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中草药符合当今人类追求健康的需要,中药因其疗效独特,副作用小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传统中草药的认识逐步深刻,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主攻方向:加快新品种引进、改进繁育与推广,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探索有机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道地药材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加强中草药资源保护,实行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最大限度的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豫西南中药材区、豫西北中药材区。豫西南中药材区主要布局在南阳市各县(市、区),三门峡的卢氏县、灵宝市,洛阳的栾川、嵩县、汝阳县,平顶山的鲁山县共4市的19个县(市、区);豫西北中药材区主要布局在焦作市的沁阳、武陟、温县、孟州、博爱,新乡市的辉县市、安阳的林州市及济源市等地,重点发展四大怀药。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优质药材普及率达到80%,加大科技开发力度,提高中药材整体效益,使其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6、芝麻

我省是芝麻生产大省,2001年,全省芝麻种植面积373.7万亩,总产量达到23.4万吨,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一位。我省芝麻产区相对集中,已形成了从南阳、驻马店、周口到商丘的芝麻区域带,面积在50万亩左右的大县有3个,面积在20万亩左右的大县有8个。我省芝麻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均比鄂、皖、赣等省优良,国际市场素有:“世界芝麻口味中国第一,中国芝麻河南最优”之说。芝麻还是我省传统的出口商品,因品质优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我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之一。目前由于加工工艺与技术落后,影响我省芝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芝麻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加,同时芝麻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深受发达国家重视,美国近年公布的20种抗癌防衰食品中就有我国芝麻,市场潜力巨大。入世后,国际市场植物油及油料价格持续上扬,为我国油料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我省是芝麻的集中产区,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随着一系列优质新品种和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及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芝麻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广阔。

主攻方向:加快优质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加速推广优质芝麻新品种,实现品质专用化,研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开展产品精深加工,创名牌产品,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南阳、驻马店、周口等三市白芝麻生产区和商丘市黑芝麻生产区。白芝麻区布局在3市的17个县,主要发展纯白芝麻。黑芝麻区布局在商丘市的2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全省芝麻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年总产量26万吨左右,除建立小面积黑芝麻生产基地外,整个芝麻区域带大面积推广纯白芝麻品种。争取达到品质专用化、质量安全化、布局区域化、产品品牌化的目标。

7、花生

我省是花生主产省之一,2001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1434万亩,总产量296.2万吨,居全国第二位。与世界花生生产先进国家美国相比,我省花生种植面积是美国的1.85倍,总产是美国的2.25倍,单产比美国高20%。因此,我省花生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油料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省花生产区相对集中,形成了豫东北大果区和豫西南小果区两大类型区。全省种植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大县有4个,30万亩左右的大县有15个。我省花生品质优于山东等省;花生还是我省传统的出口商品,出口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的60-70%,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目前由于优质专用新品种应用面积小,规范化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推广速度慢,加工工艺与技术落后,至今没有叫得响的油料加工品牌,影响我省花生产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国内植物油、植物蛋白和植物蛋白饼粕饲料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市场潜力巨大。入世后,国际花生市场植物油及油料价格持续上扬,为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我省是花生的集中产区,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生产基础,随着一系列优质新品种和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及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花生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广阔。

主攻方向:加快优质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加速品质改良,实现品质专用化,应用规范化保优生产技术,实现质量安全化;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开展产品精深加工,创名牌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豫东和豫北大果花生区、豫西南和豫南小果花生区。豫东、豫北大果花生区布局在安阳、濮阳、鹤壁、新乡、开封、周口、商丘、郑州等8个市22个县,主要发展高油型和普通型出口大果花生;豫西南、豫南小果花生区布局在南阳、驻马店2市的12个县(市、区),主要发展高蛋白食用型和珍珠豆型(西班牙型)出口小果花生基地。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全省花生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年总产量达400万吨左右,优质比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35%。争取达到品质专用化、质量安全化、布局区域化、产品品牌化的目标。

8、沿黄优质稻米

我省的原阳等沿黄县,地处黄河下游,其地势低于黄河底部520米,黄河水可以自流入田,因黄河水中有机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加上该区盐碱地改良后的特殊地质和昼夜温差大的特殊气候,共同孕育出了沿黄大米无污染、无公害、颗粒晶莹、软筋香甜的特点,并因此而闻名全国。目前,全省沿黄优质稻米种植面积共有150万亩,且比较集中连片。其中原阳县现已发展到33.8万亩,是我国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国家权威部门对原阳大米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原阳大米的蛋白质、淀粉以及铜、铁、钙、镁、硒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风靡世界的泰国米,特别是被科学家称为“生命元素”和“天然解毒剂”的硒元素,更是泰国米含量的7.66倍。因此,原阳大米获得了国家“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两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1996年,原阳“原黄”精米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成为河南省最早获准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粮食类食品。经过近几年的经营,以优质稻生产基地原阳县为龙头,形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稻米集散地。同时,沿黄稻米优良的米质和品牌,给沿黄几十万户稻农平添了比普通稻米多达25%的收入。但由于加工精细度不够,包装档次跟不上,营销手段落后等原因,尽管沿黄大米特别是原阳大米的内在品质优于泰国米,但其竞争力却弱于泰国米。大米是主要的口粮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大米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沿黄优质粳米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等优势,符合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主攻方向:加强优良种质的引进和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的先进栽培技术。实行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达到精加工、精包装、创品牌。加强宣传力度和营销水平,努力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优势区域:沿黄优质稻米区主要包括原阳县、获嘉县、新乡县、封丘县、长垣县、延津县、濮阳县、范县、武陟县、中牟县、开封县、兰考县、开封市郊区共5市的13个县(区),把这一区域建成我省优质无公害稻米区。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沿黄优质稻米区优质稻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136.2万亩发展到17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优质稻米进行精细加工和包装,科学组织产销,达到完善经营、提高档次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9、大蒜

河南是优质大蒜生产大省,近5年来,每年的大蒜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70%大蒜产品出口海外。2002年全省大蒜种植面积达181万亩,是全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蒜产区。特别是中牟、杞县两县具有种植大蒜的悠久历史,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栽培技术先进、种植品种优良,其产品以蒜头大、瓣匀、色白、不散头、耐贮藏、香味纯正、辣味适中、营养丰富和较高的药用价值等特色享誉中外,受到了国内外客商及消费者的青睐。目前,两县大蒜面积已达到68万亩(杞县40万亩,中牟28万亩),总产72万吨。中牟大蒜自1991年以来,内销和外贸出口总量均在10万吨以上,内销全国各省市,远销世界五大州的16个国家和地区,曾获得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和“99昆明世博会”银奖,已注册为“中国星火计划名优产品”。2001年、2002年先后被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杞县大蒜在面积、单产、总产、效益等方面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在北京、广东、深圳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大蒜直销点,并远销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荷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10万吨,创汇2000万美元。2000年向国家工商管理局申请注册了“金杞”牌商标,取得了标识条码认证,2001年被农业部和外经贸部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2002年获得国家原产地认证,今年,又被农业部批准为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并相继建成了5个大蒜交易市场,30余家大蒜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万吨。但目前大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综合效益不高;对出口的依赖程度高,国际市场大蒜价格的起伏波动导致大蒜收益不稳,易发生“卖难”问题。大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钼、锌、锰、铜,特别是硒、锗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防癌、抗癌与保健作用,并以其独特的香辣风味,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同时,大蒜也是国际市场看好的重要农副产品出口品种,随着人们对大蒜的食用、药用和保健作用的深入认识和大蒜新用途、新产品的开发,市场需求旺盛。再加上大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外种植成本相对较高。而我省具有丰富的生产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大蒜产业具有一定的潜力和较好的市场前景。

主攻方向:加快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研究推广优质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建立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加工企业,进行大蒜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中牟、杞县、通许、尉氏四县优质大蒜区,做强这一区域的大蒜产业。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优势区域大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尽快走向生产经营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销售分级包装化、加工转化精品化,实现大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商标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以商标化、品牌化进入国际市场。使我省的大蒜品牌叫响国内外市场。

 

四、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开发和成套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加快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基础。要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种子(种苗)质量水平和供种能力为目标,在特色产品优势产区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使优势产区良种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要调整“种子工程”的资金投向,加大向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倾斜力度。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科研、开发、良种育繁、质量检测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显著提高良种开发、繁育、推广能力,加快优良品种的应用步伐。要加强成套生产技术的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产品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在每个优势产区扶持建设若干个专业性或综合性的骨干农业科研机构,完善科研设施、改善科研手段,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解决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按照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规模,在优势产区的重点县市建设若干个区域性、专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站,提高技术服务能力。面向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成套农业技术。三是在优势产区选择一批重点县市优先建设完善以“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选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产品市场前景广的重点县市,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主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按照产品一致性的要求,实现良种的标准化;按照降本增效的要求,实现成套技术规程的标准化;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实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加强对农民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工作,推动标准入户,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创建产地品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洛阳牡丹、信阳毛尖茶已取得原产地标记,其它特色农产品也要积极争取原产地标记,通过原产地命名、注册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创立产地品牌。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借其名义冲击市场。

(四)加强市场信息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加强市场体系和信息化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一是在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和若干个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二是根据特色农产品的不同特性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发展的需要,在有条件的优势产区试点建设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交易设施,使特色农产品交易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三是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选择若干重点县市配备计算机等相关设施,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与部、省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信息收集、处理、发布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扶持政策,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作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扶持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特色农产品转化增值。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市场引导、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销衔接。

(六)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投入。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提供的政策空间,调整投资结构,向特色农产品产区倾斜,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投资力度,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引进、开发和推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建设等。同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我省特色农产品开发。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资、融资体系。

(七)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有关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社会影响,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使农民认识到发展特色农产品能够增收,使消费者乐意接受具有“绿色”、“品质”、“营养”及“安全”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形成有利于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抓好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在特色农产品开发领域实行“绿色证书”制度和农民资格认证,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附表: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范围表

附图:1、河南省花卉苗木优势区域布局图

2、河南省食用菌优势区域布局图

3、河南省茶叶优势区域布局图

4、河南省柞蚕优势区域布局图

5、河南省中药材优势区域布局图

6、河南省芝麻优势区域布局图

7、河南省花生优势区域布局图

8、河南省沿黄优质稻米优势区域布局图

9、河南省大蒜优势区域布局图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范围表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范围表(续表)

 


 
 
责任编辑:邓如柯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