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中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排序的比较分析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众多,本文按照影响大小的顺序来分析,并与美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顺序进行比较,分析这种差异的后果、原因。


一、按影响大小排列的自主创新影响因素


  影响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制约和促进程度是不同的。从不同的角度,这些因素的排序是不同的,比如说:(1)考虑时间因素,我们能感觉到的近期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因素与远期有利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因素是不同的。新生事物的影响总是逐渐显现的,对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来说,现在许多处于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将来会处于次要地位。(2)如果考虑影响因素的基础性和现象性,排序也是不同的。基础性虽然显而易见,起着决定作用,但却并不被我们直接感知;现象性的影响因素,直接作用于自主创新,但起着非决定性的作用。


  从政策的可操作性考虑,我们排序考虑了基础性因素和近期两个维度。


  1.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电子金融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影响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突破的因素,是制约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水平的消极的、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必须依赖于国外的基础技术,国外完整的产业链条所具有的整合实力是国内难以比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可以向下游产业扩散,带动下游技术水平的提高,随之满足终端客户需求的能力也就上升了;终端用户需求的扩大会进一步刺激上游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水平的提高。美国虽然将许多应用软件和中间件产品开发以外包的形式向国外发包,但是美国是在保持对整体技术的控制力的前提下,来进行外包的。外包增强了美国对产业的领导力和控制力,而不是相反。国外受包方虽然在专项产品开发的技能上会有上升,但受包方难以整体上挑战美国的技术优势。


  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就相当于人的整个循环系统出了问题。技术创新体系要向创新主体输送信息、携带行业资源,并根据状态随时动员整个机制提供相应的资源。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导致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个体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取得一项研究成果;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小,行业技术发展无法达到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


  2.政府、专利性垄断、竞争、创新战略。政府因素是近期促进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最主要的积极因素。政府通过税收、金融监管、服务等方面对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专利性垄断和竞争又是促进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外部积极因素。这三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积极方面。


  由于政府对软件企业的免税,使我国许多金融IT企业免于破产的命运。政府鼓励国有金融企业国内外上市,使金融企业直接面对国内外股票市场的监督。在美国上市的压力以及美国SOX法案等的监管强化了国有金融机构对电子金融方面的投入,提升了我国电子金融方面的水平。


  垄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而专利性垄断更多的是积极作用。我国目前要逐渐打破金融机构的进入壁垒,像基金行业都是国有资本占据绝大份额的产业,要逐渐放开垄断市场,引进竞争。竞争是创新永远的动力,但是过度竞争会不利于创新。我国存在过度竞争与过度垄断并存的局面,这种市场结构是失衡的,不利于创新的。我国的市场经济转轨还没有完成,金融市场主体——金融机构还没有达到金融生态优化的水平。对金融主体、金融IT创新主体的培育,是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长期任务。


  我国金融机构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创新战略,只是处于创新的自发阶段,创新主要基于客户的需求。在混业经营、国际化预期等的带动下,金融机构不断开发新产品。但整体上,我国金融机构产品同质化,金融IT同质化。这些都是金融机构管理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创新战略思维和执行能力所导致的。


  3.规划、法律、标准、技术能力、产品、企业家精神。规划不足、法律缺乏、标准不统一、产品项目化等缺陷一度制约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发展,但近期随着情况的改善。


  规划统筹了行业发展中原则性、方向性、战略性的一些问题,对行业政策制定和行业资源流动起着指导作用。对于我国来说,这是电子金融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制定了国家级别的“十一五”规划,是重要的方向性资料。最近几年来,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制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统筹了一段时间内的电子金融投资和项目安排。


  法律是电子金融发展的基础。我国正在抓紧电子金融相关法律方面的制定,通过一定的程序,相关的法律已经逐渐制定出来了。


  标准方面。最近几年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金融标准,但是我国缺少标准制定的研发力量,主要以引进为主。自主研发的标准数量很少,质量也有待提高。现代标准制定的背后是技术和实力的博弈,要以专利技术等组成的技术束为基础。选择一种标准,意味着对一种技术轨道上技术束的认可,这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标准离不开行业的广泛参与,是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政府主导标准的制定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弄不好会违背市场规律,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具有研发技能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技术研发能力或者来自于研发项目的实践培养,或者来自于高校的正规培养。高级研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应用技能的培养比较重视,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如一种新的操作系统、新的平台、新的编程语言,必然需要相应的应用技能。我国IT技能培养在时间属性上总是处在产业发展的末端,很大原因是国内缺少上游技术的溢出效益。


  我国许多电子金融软件产品是从项目转化来的,这种产品转化机制有着重大的缺陷。项目通常是以尽快上马为目标,同时要减少成本。在这种短、平、快的思想指导下,开发者不注重产品的可迁移性、安全性、可扩展性。软件设计的基础不扎实,导致了一系列后续问题:接口标准混乱、数据结构设计僵化、功能扩展瓶颈、维护成本高昂。国外SOA等开发理念对我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企业家精神通常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如果企业没有统一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容易出现官僚主义、管理混乱的局面。中小金融IT公司通常都有自己的创新文化,而大型金融机构则在这方面欠缺。我国四大银行、两大保险公司、国有基金公司等的管理改善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释放活力。


  4.融资、创新文化。有了融资便利和创新文化,自主创新成效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没有融资和创新文化,则自主创新就会受到拖累。在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很弱的情况下,融资条件、创新文化的改善并不能马上见效,而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融资瓶颈目前在影响我国电子金融创新的因素中还不是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解决融资瓶颈之后,企业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还要其他方面的因素的配合,才能显现出其对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积极成效。


  5.团队创业、创新。对于金融IT公司来说,凡是坚持团队创业的,克服困难如资金不足之后都能成长壮大,如恒生电子、金融界等。而不能坚持团队创业和创新的,则往往难以抓住市场需求,被市场所淘汰。


二、国内外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排序的比较


  在我国电子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团队创业和创新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还没有充分显现。而在硅谷等国外IT基地,团队创业和创新则是首要的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与国外的这种差距有什么后果?为什么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如此之大?


  几乎所有美国的IT公司都是团队创业,创业者没有什么官方背景,也没有货币资本支撑,创业者靠的是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其实就是人力资本主义。人力资本居于主导地位,组合货币资本、然后是政府扶持、法律支持等基础设施。这是国外IT成功因素的顺序。而在我国,首要的是货币资本和社会资本,其次是基础设施,最后是人力资本。


三、国内外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排序差距的后果与成因分析


  (一)中美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排序差距所预示的后果:


  1.发达的市场是产品原创级别的自主创新的温床。日本和德国经济发展都是政府主导型国家,工艺创新使他们保持了强国地位。但他们的技术实力与产品原创级别的自主创新是无法与美国相比的。原创产品性创新和工艺性创新,这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对制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产品原创性创新需要市场充满活力,充满机遇。此时,人们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典型的国家有美国和英国,美国和英国有着大量的重大发明。蒸汽机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代表了机械时代。而电视、电话、电报、电灯等都是美国发明的,代表了电力时代。发明与专利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较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产品原创能力。而工艺创新典型的是日本、德国、韩国等。这些国家的主导产业是钢铁、化工、机电等产业,产业垄断特征明显,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相匹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主导型经济不太适合产品原创,要想培养电子金融的自主创新,一定要培育市场,培育充满机遇和竞争的市场。


  2.我国知识经济与国外的差距会逐渐拉大。知识经济主要是靠自然人创业与创新,靠人力资本从高校或研究所带着最尖端技术自主创业,或者人才从顶级企业流出自主创业。这种流动加强了高校和研究所与业界的互动,加强了知识的扩散和创造。知识的创新规律表现为:每一次重大创新之后,知识以指数方式爆炸式增长。在我国知识经济创新主体——自然人的积级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启动知识爆炸式增长,经济增长缺少知识规模和活力。知识经济特别强调知识规模,硅谷等中小IT企业的簇集,既形成了宏观的规模,又通过市场解决了激励和创新问题。我国虽然有高科技园区的簇集,但是园区企业之间并没有充分的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的流动,也就是没有支撑这些流动的载体——园区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激励和活力都无法与国外相比。


  (二)中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排序差距的原因


  中外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排序显示了发达市场的基础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融资机制、法律机制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本文不做细节上的原因分析,主要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来分析。


  1.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电子金融市场还不成熟。一是金融机构的电子金融的管理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垄断地位较强、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大型金融机构,不倚重于金融市场,而是倚重于自身对技术队伍的行政管理。二是金融市场的招标、项目价值评估等都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三是电子金融市场歧视软件,软件定价过低,不利于软件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四是电子金融市场的上游下游、协作等不足,基础设施不足,无法形成簇集效应。


  2.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处于向现代工业过渡的阶段,知识经济在我国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是激励、分配、金融、税收、教育、企业管理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能与知识经济匹配的水平。整体上,我国经济还对知识经济有着阻碍作用;在局部领域,由于国外和国内某些因素的驱动,存在着知识经济的萌芽。


  3.我国的金融IT中小企业素质不高。产品仿制、同质,知识含量低;企业主文化素质不高;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没有发展后劲;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少企业以社会资本方式生存,一旦重要营销对象发生人事变动,企业便朝不保夕。只有少数领军企业通过在国外上市或者在国内上市,实现了资金约束上的突破。市场中的企业规模分布,顶层是数量较少的垄断型企业,中层是数量较多的中等规模的企业,下层是更多的小规模企业。这样倒金字塔形状的企业规模分布,如果在现实中不存在,就要通过法律、经济等措施促使其形成。美国《反垄断法》就是要保证市场条件下,中小规模企业的生存空间。这方面尤其值得我国学习。


四、重视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要义之一


  对于我国来说,要把握知识经济的机遇,基本的努力方向就是继续完善市场,并重视人力资本。这需要在多方面进行重大的制度创新。


  1.在全国建立多层次的发明认定、评级机构,对各种发明给予不同层次的足够份量的奖励,扩大奖励覆盖面,以便调动民间和科研人员的发明意识和积极性。


  2.做好专利的申报、推广、认定等工作,使专利体系和知识的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3.做好教育科研系统的科研成果防抄袭认定系统,在全社会培养尊重知识产权的客观环境,利用计算机系统,将论文输入计算机,就可以从海量的文献库中查找本文抄袭超过200字的文章。这样做可以净化学术空气,避免学术造假。


  4.专利等知识产权向自然人倾斜,鼓励自然人利用知识产权致富,或者利用专利垄断谋取利益。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要让知识的生产者致富。知识生产者致富,就是抓住了知识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5.鼓励自然人创业,制定一定的免税标准。如软件企业免税、企业小于一定规模免税,等等。


  6.建立企业经理人市场,完善期权激励、年薪等制度。


  7.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更多的企业向垄断企业展开竞争。由众多规模相近的企业形成的规范市场,具有类似“生态进化”的系统进化功能,形成企业规模与企业数量的倒金字塔结构。(该研究是作者主持的北京市教委项目(SM200710038002)、北京市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06BdJG078)的研究成果,也是北京市人才创新团队、CBD研究基地项目的研究成果。)


(来源:浙江金融  2008年第7期)


责任编辑:文雯

 

 

 

 

 

上一篇:中美电子商务发展比较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