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北京市“十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服务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其它行业相比,服务业潜在需求大,发展空间广阔,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北京市“十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是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制定的,是“十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
 
一、“九五”期间服务业发展情况 
 
九五”期间,北京市服务业在“八五”时期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一)主要特点
 
1.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九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高于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个百分点。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3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3%,比1995年提高8.2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69.2%,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服务业行业结构日趋优化。“九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保险业、运输邮电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迅速,比重大幅度提高;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在继续稳步发展的同时比重有所下降;信息咨询、网络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与1995年相比,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中,金融保险业的比重由20.8%升至26.4%,取代商业餐饮业成为比重最大的行业;运输邮电业由12%升至13.4%;房地产业由1.4%上升到5.6%;商业餐饮业则由25%下降到15.5%。服务业各行业按照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调整优化。
 
3.对完善并增强首都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九五”期间,服务业领域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大大增强了首都服务功能,明显缓解了电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完成了王府井大街改造、西单文化广场和金融街建设等一批城市形象工程,环保、城市绿化成绩显著,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商业餐饮业、旅游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的功能;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加,市民的出行、居住和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4.逐步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九五”期间服务业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继续增加,200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325.5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95年的48.7%提高到53%。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既大量吸纳了城市新增劳动力,又转移了一部分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对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领域拓宽,规模扩大,水平提高。外商投资由餐饮业、旅馆业等行业逐步扩大到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零售、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外商在京投资的重点和热点。
 
(二)存在问题
 
九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服务业增长速度却一度回落,由1996年的12.3%降至1999年的9.1%,尽管2000年有所回升,增幅达到11.1%, 但仍没有明显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服务业一些行业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减缓。服务业增速放慢,有宏观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我市服务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是:
 
1.一些行业增长方式粗放,服务业经济效益亟待提高;
 
2.产业结构中,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服务、体现现代化国际城市功能、具有外向辐射功能的行业,如证券、国际商务、会展旅游、研究开发、现代物流、中介咨询、网络服务等比重低,发展步伐缓慢;
 
3.文化、旅游、信息、智力等首都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传统行业发展空间日趋狭小,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发展水平不高;
 
4.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表现在:行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较低;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较少;
 
5.一些行业中,国有经济比重大,垄断程度高,多方面制约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利用外资数量仍然偏少,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相当多的领域还是空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较低。
 
二、“十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上看,21世纪初期北京市服务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1.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首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加快,为服务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有利于优化我市服务业结构、扩大服务领域、改进服务质量、增加知识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首都经济国际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首都经济发展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加深,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分销、旅游、外贸、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使这些领域的竞争国际化,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2.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21世纪,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将得到改造和升级,焕发新的活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行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应用水平大为提高。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上购物、网上娱乐、虚拟旅游、远程教育等新的服务方式将加快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潮流。
 
3.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首都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十五”期间,首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将加快推进,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的服务型经济将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北京商务中心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城区危旧房改造的步伐加快、四环路以内工业企业搬迁、以王府井和西单为重点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区的逐步建成、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加快建设,这将为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餐饮、房地产开发、邮政电信、社区服务、文化体育业等服务业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比重将会有较大提高,成为消费的新热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别是以全面启动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程序为标志,北京的交通、通讯、环保等方面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并为新闻传播业、旅游观光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5.深化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许多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难点将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微观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将使服务业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将为服务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事业单位改制、后勤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将直接为服务业发展培育更多的增长点。 
 
十五”期间,北京服务业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加快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和增强首都服务功能、吸收和扩大就业及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发展思路、要求和方向
 
1.     总体思路
 
根据北京市服务业面临的环境、机遇和挑战,按照大力发展以完善首都功能为主的服务型经济的要求,“十五”期间,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立足首都战略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效益,扩大就业;加快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实现服务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显著增强行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北京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
 
2.发展要求
 
今后五年,首都服务业的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应当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着力点,努力使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第二,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服务业发展。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企业优化重组;放手发展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三,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新机遇,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服务业的全球化竞争,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
 
第四,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机制。合理划分服务业中公共服务领域和适宜产业化经营的领域,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加快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进程。
 
第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第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促进优势企业壮大规模,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潮流的企业组织结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所和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带动行业发展和升级。
 
3.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要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加快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首都的支柱产业。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行业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服务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装修装饰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提供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外向辐射功能的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议展览、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等行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组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服务内容,改善消费环境。 
 
(三)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我市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以及“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五”期间,北京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05年达到2460亿元(2000年价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6 %左右。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发展,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8%左右。
 
----逐步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市场在服务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消除市场壁垒,初步形成法规健全、管理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比较完善的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非国有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十五“末期,非国有经济在服务业投资、增加值和吸纳就业等方面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产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化范围进一步拓展,服务业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商业、居民服务、旅游等竞争性行业,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机制在运输、电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行业的作用明显增强。邮政、公共服务、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产业化经营份额加大。多数服务业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适应现代经济与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领域拓宽,服务项目增加,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显著增加,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十五”期间服务业发展重点 
 
(一)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是首都的优势产业,具有产业复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征。“十五”期间要把信息服务业放在首都服务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带动作用。
 
优先发展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紧密跟踪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趋势,建设国际水平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业。促进电信、电视、计算“三网”融合。大力发展宽带接入,促进全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联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需求。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推广网上查询、网上预订等面向大众的信息服务,增加信息供给能力,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建设“数字北京”工程,努力开发政务、商用和公共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商务工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科教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工程、劳动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等六大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首都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发挥首都软件人才、信息和技术密集等综合优势,抓住“入世”给软件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以系统软件为基础,以支撑软件为工具,重点开发面国内市场的各类中文应用软件。加大政府投入,加快中关村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信贷、税收等扶植政策,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版活动,吸引、留住并用好人才,为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实现中介机构脱钩改制,确保其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规范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和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
  
(二)旅游业
 
旅游业是符合北京城市性质、适合首都特点的重要产业,是首都经济的增长点。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统一协调规划,加强综合治理,走传统观。
 
光与现代商务会议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把北京建成具有首都特点的国内旅游中心城市和具有东方特色的一流国际旅游城市。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旅游景点、旅游商品的开发和交通、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举办经济、卫生、舒适、方便的大众旅馆、汽车旅馆、家庭旅馆等。扩大旅游饭店星级评定范围,完善旅游住宿设施结构。加快海淀区西北部的稻香湖旅游度假区、怀柔红螺山旅游度假区、密云白河旅游度假区、昌平桃峪口旅游度假区、丰台花乡旅游度假区和平谷金海湖旅游度假区6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和大型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在继续发展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的同时,积极开发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会展旅游、都市旅游、修学旅游、度假旅游、科技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加强对外促销,大力拓展国际旅游的市场空间,带动非贸易创汇的增长。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为市民的短途旅游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北京特色旅游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市场,提高旅游商品收入在整体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创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旅游环境。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大型旅游集团,加快合资旅行社试点工作。
 
(三)金融业
 
金融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已成为首都服务业中重要支柱行业。“十五”时期,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首都金融业要加快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品质。继续大力发展首都资本市场,努力培育、发展和完善北京风险投资市场,充分发挥金融业对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推动作用,建设高效开放、服务优质、运行协调、与首都经济相互光与现代商务会议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把北京建成具有首都特点的国内旅游中心城市和具有东方特色的一流国际旅游城市。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旅游景点、旅游商品的开发和交通、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举办经济、卫生、舒适、方便的大众旅馆、汽车旅馆、家庭旅馆等。扩大旅游饭店星级评定范围,完善旅游住宿设施结构。加快海淀区西北部的稻香湖旅游度假区、怀柔红螺山旅游度假区、密云白河旅游度假区、昌平桃峪口旅游度假区、丰台花乡旅游度假区和平谷金海湖旅游度假区6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和大型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在继续发展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的同时,积极开发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会展旅游、都市旅游、修学旅游、度假旅游、科技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加强对外促销,大力拓展国际旅游的市场空间,带动非贸易创汇的增长。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为市民的短途旅游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北京特色旅游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市场,提高旅游商品收入在整体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创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旅游环境。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大型旅游集团,加快合资旅行社试点工作。
 
努力培育和利用证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措资金。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到海外融资。积极发展地方债券市场。“十五”末期力争建成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种类齐全、中介机构发达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机构。大力发展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和消费信贷担保机构。继续完善和发展保险经纪、证券中介、投资咨询、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和发展期货公司,建立和发展住宅抵押协会,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中介体系。
 
加快金融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区域内的票据清算系统和配套设施,建立不同银行间的同城电子转账系统,探索建立异地电子联行交易;发展面向消费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积极发展网络银行、网上储蓄、网上保险等网上金融业务,推广网上证券交易等;建立和发展先进的实时金融信息交换系统、跨国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服务系统。
 
(四)科技、教育业
 
十五”时期,首都科技教育业要立足首都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全市人民整体素质为方向,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立足优势,放开搞活,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水平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力争把北京建成全国现代化的科技教育中心和知识经济发展基地。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选择一批本市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基因工程、生物芯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纳米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形成产业规模,使首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整合首都科技资源,加强技术集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快推进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间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发展各层次技术创新机构,全面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建立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扩大首都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业在京设立各类研究开发机构,支持本市科技企业到境外进行研究开发,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技素质。 
 
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积极发展研究生学力、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理顺职业培训的管理体制,改善办学条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与培训。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广泛开展社会化培训。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改革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充分发挥现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的潜力,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方式。鼓励发展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一批在全市和全国有重要影响和显著特色的示范性、标志性学校,以及一批世界知名的高等院校和一流学科。   
 
(五)商贸流通业
 
以创建有北京特色的现代化流通业为目标,积极引导流通业功能结构、网络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初步实现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贸流通体系。 
 
打破地区、部门及内外贸分割的体制,加快国有资产重组,做大做强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型流通企业,显著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流通企业。优化商业布局,形成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商业网络结构。促进形成以城市中心区商业为核心、以社区商业为基础的“两网三区三圈十城十街400社区” 的商业新格局。进一步发展完善以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大栅栏为重点的城市中心商业区。规范发展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鼓励发展家用电器、家具、轿车等旧货市场;培育发展租赁市场特别是生活日用品租赁市场,带动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适应商业发展新的趋势,大力促进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新型商业的发展。以超市、便利商店为重点,向其他零售业态、餐饮业及各类服务业推进商业连锁化。尤其要鼓励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连锁企业向城镇社区和农村居住点延伸。建设一批现代化、社会化的配送中心,为连锁企业服务。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增强辐射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会展商业、旅游休闲商业、科技文化商业和绿色生态商业。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步实现商务电子化,使其成为北京商业新的增长点。餐饮业要向家庭厨房和社区服务延伸,加快开发大众经营品种和餐饮食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继续发展美容美发、照相、洗染等传统社会服务业。积极发展租赁消费、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扩大流通业的对外开放。逐步实现外贸备案制和自动登记制。
 
(六)文化、体育产业
 
文化、体育产业作为首都优势产业,“十五”时期要适度优先发展。充分发挥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以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设国家大剧院、北京电视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不断改善社区、乡镇(村)的文化设施条件,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整合文化资源,扶植优势文化产业集团,引导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电子出版物、网络传播等新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以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广告业、演出业、娱乐业、工艺美术品经营业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使文化产业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
 
级换代。适应商业发展新的趋势,大力促进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新型商业的发展。以超市、便利商店为重点,向其他零售业态、餐饮业及各类服务业推进商业连锁化。尤其要鼓励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连锁企业向城镇社区和农村居住点延伸。建设一批现代化、社会化的配送中心,为连锁企业服务。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增强辐射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会展商业、旅游休闲商业、科技文化商业和绿色生态商业。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步实现商务电子化,使其成为北京商业新的增长点。餐饮业要向家庭厨房和社区服务延伸,加快开发大众经营品种和餐饮食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继续发展美容美发、照相、洗染等传统社会服务业。积极发展租赁消费、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扩大流通业的对外开放。逐步实现外贸备案制和自动登记制。
  
(七)社区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居民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壮大社区服务产业。开展社区福利服务,兴建残托所和残疾人服务站,解决“老幼孤残”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充分利用市、区(县)、街、居的信息网络、热线电话等为居民提供方便、多样、快捷的便民商业服务。发挥社区医院等社区医疗机构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保障网络,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就业服务网络,使城镇失业人员不出社区就能够得到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组织就业等服务;发展壮大社区就业实体,普遍建立社区保洁、社区保安、社区车辆看管为主的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使社区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体育场馆、公园、体育设施等现有文体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科技服务和科普活动,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多种形式地开展社区法律宣传,组织法律工作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并积极为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及特困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加强社区治安全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社区人居环境,创建绿色、安全、和谐的文明社区。 
 
(八)房地产和住宅服务业
 
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努力实现房屋产权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结构合理化,使房地产业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进一步加强一级市场的调控。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有计划、有偿地出让土地使用权。充分体现首都级差地租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规范企业行为,调控市场价格,刺激商品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加大对空置商品房的处置力度。健全建筑质量认证体系,保证经济适用房的质量。进一步搞活住房二级市场,促进已购公房上市流通。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办法,切实解决交易门槛高、程序复杂、中介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制定规范住房租赁价格管理办法,为全面开放住房租赁市场创造条件。扩大住房信贷消费,简化信贷手续,采取多样化的还款方式,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增强住房抵押资产的流动性,开展住房信贷证券化试点。制定公有住房差价交换办法,完善旧城搬迁改造办法,加快消除闲置商品房。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与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促进传统的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物业管理企业。   
 
(九)交通运输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作为首都重要的基础产业,对首都经济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十五”时期,要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把北京建成拥有内外协调、便捷高效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和国际化的现代通信网络的国际化枢纽城市。
 
以建设交通便捷之城为目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坚持交通先行,进一步加快客、货运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和地铁五号线、八通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进和加强交通管理,建立以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快速交通为骨干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运行业管理机制。加快物流系统建设,建设一批大型多功能物流配送中心,促进交通运输和邮政企业商品配送、快速货运及邮件、邮购速递等业务的发展。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为外贸运输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输服务。以发展运输代理业为重点,促进具有竞争力的网络化运输代理服务企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包括运输代理、货物仓储、搬运装卸、运输工具及装备维修等行业的发展,提高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水平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改革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客货运输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邮政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改革,逐步实现邮政业的经营产业化和产业现代化。加强新建城市功能区和居民小区及乡镇邮政局(所)建设。完善邮政网络,实施“户箱”工程,基本形成以邮递类、金融服务类、集邮类、其它业务类(包括电子邮政)为主体、多种业务互为补充的邮政综合业务体系。
 
(十)农业及农村服务业
 
服务业就业及增加值占郊区经济比重偏低,城市化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郊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五”期间,要以首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功能拓展为契机,发挥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服务业,使之逐步成为带动郊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加工、批发市场、贸易组织等三类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类协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促使农产品货畅其流。积极发展农产品代理、批发、竞价拍卖、网上销售等现代交易方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改善农资、农机、气象、供销等服务,加强水利、植保、畜牧兽医、林业和水产等专业化服务。
 
抓住卫星城和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机遇,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合理有序地推进郊区服务业发展。在加强卫星城能源、环保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服务业;为农业产销和农民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为城市居民郊游、度假和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服务的服务业;与卫星城和村镇建设相关的商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有利于发挥首都优势的教育、文化、体育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等,不断提高发展的档次和水平,形成郊区服务业的合理梯度布局。
 
四、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城市功能开发,促进优势资源开发转化
 
1.加快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进一步增强商务中心区的集散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和集聚生产要素、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能力,为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知名大企业总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商务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2.加强重点功能区开发。建成金融街沿二环路一侧的金融管理和服务密集的金融功能区、以王府井和西单为重点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区、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重点的传统文化特色商业区、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为特色的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功能区,进一步完善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的服务功能。 
 
3.通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措施促进危旧房改造。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外资和外埠资金投向危改项目的房地产开发,促进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4.加快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重点发展通州、昌平、亦庄、黄村、良乡、顺义六个卫星城,使之成为分担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物流集散等方面的功能,并成为转移市区人口的主要地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集聚农村人口、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郊区非农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  
 
(二)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服务业水平
 
1.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推进商业、贸易、旅游、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卫生、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的储备、包装和推介力度,提高首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励能够发挥首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
 
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力,力求在战略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区域市场开拓、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服务业发展
 
1.继续把服务业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交通、环保、能源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积极引导扩大社会投资,鼓励居民消费。 
 
2.支持服务业中有条件的行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及回报率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大型项目。
 
3.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体系,为非国有经济提供规范的信贷服务和融资渠道。培育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适时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促进发展企业财产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
 
4.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通信、商业、文化事业等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适应国际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
 
(四)完善创新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1.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提高竞争能力。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抓好企业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型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一些重要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
 
2.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实行政企(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发展,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加快各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逐步改制为法人企业。 
 
3.改革投融资体制和收费制度。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竞争性项目,要逐步转向在政府政策引导和调控下,以企业为主体,民间和外商共同参与投资。推进筹融资渠道多样化,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价格体系和收费制度,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4.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树立”论产业、不论成份“的观念,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开放的行业、领域和商品,都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和经营。积极鼓励具有资质和条件的非国有经济在城市基础设施、卫生、教育及技术服务等领域扩大投资。打破部门、行业垄断,消除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对民间投资实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通过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投标制度,加强招投标市场监管,授权特许经营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重要社会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营。对鼓励发展的高科技、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内的非国有经济,给予一视同仁的优惠政策,切实改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资金融通等方面,实行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并在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政府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5.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服务业各行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水平。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金融、财税、贸易、工商管理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
 
6.加快各类人才培养,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要加快培养一大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结合部门和行业特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7.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制定规划,明确重点,落实政策,搞好协调和服务,促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8.扎扎实实地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准备工作。要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经济法规,制定首都服务业各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应对措施。重视并加强服务业立法,完善市场法规,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
 
  9.加强基础工作。重视并加强对市场动态及趋势的研究和预测,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核算及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增强协会的协调、服务功能。
 
    资料来源:首都之窗
 
责任编辑:刘康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