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组织,拥有各种经济成分的农机营销企业、农机生产企业、农机汽车机电交易市场、农机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团体会员,以及从事农机管理、科研、生产、营销、使用、维修的个人等直接会员合计360个,间接会员2600多个,延伸到全国农村乡镇的个体销售网点20000多个。为协助政府做好行业管理工作,推动农机行业改革,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农机流通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机流通企业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80%以上的农机流通企业存在着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农机流通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008年以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农机流通企业经营发展资金十分短缺,农机流通企业融资难、难融资的问题愈加突出,多数农机流通企业面临着发展速度放缓、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增加的窘迫局面。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利于农机流通企业发展的利好措施和政策,但是贷款的增加与企业的发展明显不同步,甚至银行对农机流通企业的贷款增长率低于贷款的平均增长率。农机流通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处于适度缓解、难以解决的状态。
农机流通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长期以来,融资难成为困扰农机流通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社会上资金供给潜力大。但按现有国家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有关规定,农机流通企业融资被限制得相当严格,普遍存在融资难的局面。
企业自身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当前,部分农机流通企业属于家族企业、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管理不规范,管理水平低,财务报表混乱、数据不真、资料不全、信息失控、虚账假账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之农机流通企业经营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整体上经营状态不佳。为了规避责任和防范风险,金融单位自然不愿将款贷给农机流通企业。
企业信用度普遍不高。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少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素质差,诚信度低。银行放贷后不能按时还款或延期还贷,甚至有些企业在获得贷款后卷款逃跑,金融部门不得不聘请专人为其看守已抵押的厂房。另外,少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作案,提供虚假评估报告,帮助企业骗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这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心里产生了恐惧感,直接影响到金融部门对农机流通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出现惧贷、惜贷的后果。
产业基础弱、科技含量低。农机流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机流通企业多半属于常规产业,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很大一部分要依靠大型企业的辅助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新型产业数量少。就企业本身来说,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农机流通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风险相应的在增加,使得金融部门的连带风险增加。
金融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在现有金融体制下,金融单位有“嫌贫爱富”之嫌。国有大中型企业信誉相对好、融资量大,深得金融机构的喜欢,往往是信用资金追着贷,而常常用不完。相反,农机流通企业缺乏良好的信誉,融资额度有限,容易遭到金融机构的嫌弃,想贷却贷不来。
贷款手续繁琐、期限太长。农机流通企业融资数量少、频率高,需要方便、快捷的服务。然而,金融部门为安全和规避信贷风险,设置门槛过高,难以满足农机流通企业融资方便、快捷的要求。银行需要房产证、土地证、库存商品和资产做抵押,还要再进行资产评估。在此情况下,贷款程序随之增加,而贷款的审批期限也随之延长。繁琐、耗时、耗力的融资手续,使农机流通企业望而却步。
中介金融机构服务简单而成本高。有的中介金融机构担保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加上经营管理人员的行为简单、业务水平不过硬,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再者大部分中介金融机构注册资本金较少,补偿资金有限,业务拓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的中介金融机构需要企业支付固定资产登记、评估等多种费用,且费用较高,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挫伤了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农机流通企业融资难的“瓶颈”
一是融资渠道非常狭窄,主要是通过银行。一方面是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贷款风险大,银行放贷特别谨慎。另一方面是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银行信贷压力较大、积极性不高。
二是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比例很低。此约占全部农机流通企业资金需求量的10%不到。农机流通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市场风险大,缺乏资金实力和担保抵押,农机流通企业融资很难满足银行贷款条件。
三是融资成本高。在目前的低利率水平下,农机流通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年利率平均已经达到8%--9%。通过中介机构担保的部分加上担保费用总体甚至达到10%--12%。
四是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金融产品有限,为农机流通企业量身定做的创新产品少,难以满足农机流通企业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解决农机流通企业融资难路径
农机流通企业融资难是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风险与收益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解决得好可以促进当地农机流通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反之则延迟或阻碍其发展。近年来,各地都积极加强对农机流通企业融资工作的支持力度,但要更大范围地解决农机流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通过持续的制度完善、体制创新和体系建设,由政府、金融单位、农机流通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政府重点做好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一方面由政府出资成立非营利性质的农机流通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作为扶持农机流通企业的一项长期政策,并将其实现制度化。当被担保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由信用担保基金承担约定责任,向银行进行清偿。另一方面要鼓励农机流通企业根据行业或者区域,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信用辅助制度的落实,构建多层次、多种经营方式的健康、有序、可控的农机流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此外,政府应尽快推动设立农机流通企业发展基金,每年由财政为基金注入扶持农机流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力度支持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农机流通企业,与现有的科技型农机流通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农机流通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一起,有侧重、有重点地协同促进农机流通企业发展。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机流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发展多种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多种经营方式的金融体系,放手让民间组建自己的中小银行,服务特定区域的特定人群。
鼓励引导金融单位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对农机流通企业的融资力度。一是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对农机流通企业的融资比例。例如,可针对性地通过财政支持、担保费补贴等方式,提高其对农机流通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二是鼓励引导金融部门针对农机流通企业特点制定较为宽松的政策和相应的措施。其一,提高对农机流通企业的贷款抵押率。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较低。土地房地产70%,机器设备50%,动产为25%--30%,而农机流通企业普遍存在可抵押物少的现实。若不提高抵押率而按照现行规定办理的话,在实际操作中,农机流通企业要通过抵押方式取得贷款将面临诸多困难。其二,针对农机流通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的金融服务。鉴于多数农机流通企业没有房地产可作抵押资产、固定资产数额有限,可将企业存货和应收款作为抵押品,那可大大降低农机流通企业抵押贷款的难度。其三,在目前担保体系不健全、国家政策性担保机构缺失、民营担保机构融资能力小且费用高的情况下,银行可采用农机流通企业多家联保、企业主个人资产担保、无形资产抵押担保等多种方式进行担保。在保证贷款安全的前提下加大信贷灵活性。
政府、金融单位、企业等多方配合,创新农机流通企业融资担保平台。打造以“政府补贴、银行融资、第三方担保”的农机流通企业融资担保平台。融资中心是借款平台,担保机构是担保平台,商业银行是放贷平台。政府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及时向担保机构发放担保补贴及其他规定的补贴,提供贴息支持并向这个平台推荐有贷款需求的企业。银行要承担对农机流通企业的风险识别、控制等责任,要完善、改变行业游戏规则,让农机流通企业与国有大企业一样,视他们为朋友,做他们的伙伴。同时,银行放低信贷市场门槛、减少审批程序。担保机构在担保责任范围内承担风险,对正常还款的企业,提供优惠的担保费率。对不能按时还贷的企业动用风险资金,申请财政补贴,加强对农机流通企业信用体系监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农机流通企业要强化信用意识,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在该平台上申请贷款,可以实现免收企业授信费用、退还全额或部分担保费用、政府贷款贴息,并享受优惠的贷款利率,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企业负担。
责任编辑: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