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2005年度全市商贸流通工作会议

 

拓展市场规模 提升服务水平 发挥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先导作用
——市商业局局长 许继武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是2005年度全市商贸流通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国家、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加快东北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拓展市场规模,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先导作用,全面增强商贸流通业对沈阳经济的牵动力。
 
一、过去一年全市商贸流通工作的回顾
 
2004年,是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启动之年,也是我市商业经济实现全面提升发展的一年。各级商业主管部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抢抓战略机遇、迎接严峻挑战,强力实施业态提升、市场扩张和绿色发展战略,推动全市商业经济呈现了消费增长、投资强劲、供应充裕、市场活跃的良好态势。
 
    (一)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实现了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增。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8亿元,增长12.1%,全市人均消费突破万元,是“十五”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贸易业实现677.8亿元,增长12%,餐饮业实现108.2亿元,增长14.1%,私营、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幅较大。社销额中,市的零售额为767.5亿元,增长12.2%;县的零售额为20.6亿元,增长9.8%;县以下零售额为20.7亿元,增长9.4%。其中,和平、铁西区超过了百亿元,沈河区达96亿元,总额列居前三名;皇姑、大东两个区的增幅最高,他们为实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去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购进总额为1742.1亿元,增长26%;商品销售总额1796.7亿元,增长26%,其中商品零售总额231亿元,增长17%。生产资料市场呈波动态势,煤炭、成品油、水泥价格持续攀高,金属材料价格小幅攀升,汽车价格持续下滑。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生产资料商品销售额达到1415亿元,增长30.9%。全市实现商业增加值290.6亿元,增长11.4%,占第三产业的34.2%,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15.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85.7亿元,增长11%,住宿和餐饮业104.9亿元,增长12.2%。全年商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3万个,就业机会13.8万人次,发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
 
(二)扩大商业对外开放,促进了新兴流通业态的提升。
 
加强规划引导,以多功能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等新兴业态和连锁经营为重点,全市共推出500万元以上商业项目205个,先后赴温州、福州、厦门、泉州、台洲、莆田、北京、青岛和香港等地进行招商推介,利用韩国周、民交会等各种展会的契机,与国内外投资商、运营商进行广泛接触洽谈。全年共引进商业项目522个,投资总额256亿元,资金到位115亿元。其中铁西、沈河两区去年引进落实的500万元以上商业项目超过了100个以上。外资、外埠企业的涌入,给沈阳商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经营方式转变和业态的全面升级。目前,进入我市的世界500强及国际、国内知名零售企业已达32家,有8家国际、国内零售企业在沈设立了区域总部。全市运营和在建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超市已达43个,其中万米以上的有32个。去年全市新增连锁企业15家,店铺311个,连锁企业已达315家,店铺总数达4000余个,有百货、餐饮、图书、药品、电讯、汽车、洗衣、美容、美发、文化教育、房产中介等20多个行业引进了连锁经营方式。去年,家乐福、中兴、沃尔玛、乐购、世纪联华的超市连锁,信盟、每之购的便利连锁,好利来的食品连锁在我市实现了迅速扩张,全市连锁业销售额占社销额比重已达20%以上。新兴业态的发展,改善了居民购物环境,提升了商业现代化水平,彰显了沈城的商贸大都市氛围。
 
(三)实施南北金廊工程,拉动了商业地产投资的增长。
 
在全市各相关部门和金廊工程所在地沈河、和平、皇姑等区的共同努力下,金廊工程顺利向深度开发建设推进。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赴外埠招商,并举办首届东北商铺展、金廊国际论坛等项活动,加大地块推介力度。以推进落地项目建设进度为重点,全力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到去年底,金廊沿线有7个地块完成了土地出让,面积3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4770户,企事业单位165家,面积18.5万平方米;金廊轴线两侧落地项目12个,开工11个,规划建筑面积约330万平方米,投资额约190亿元,其中超过15亿元大项目有6个;金廊规划区域内的在建项目达32个,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投资总额约245亿元。金廊建设带动了商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呈现了项目规模大型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业态功能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去年全市新增3000万元以上商业建设项目60个,规划建筑面积317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51亿元,资金来源于国内十余个省市,沈阳已开始成为商贸流通业的投资洼地。
 
  (四)全面拓展服务领域,形成了扩大消费新的增长点。
 
适应服务消费需求变化,大力开发餐饮服务市场,引进国内外风味美食,弘扬地方老字号品牌,发展名品、名店,扩大餐饮连锁规模,提高经营档次。以节假日为契机,组织企业开展促销经营,引导培育餐饮服务市场;组织各区、县(市)开设了20余条不夜城示范街街区,繁荣活跃了沈城的夜间生活。去年,在和平区的配合下,市商业局以“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为主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沈阳美食节,有400余家中外餐饮企业、3000余种风味小吃参展,实现销售额8000多万元,购物观光人数达200余万人次,进一步打造了我市美食节品牌。坚持不断完善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年内新建44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培育了173个社区商业示范店。以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为目标,深入实施厨房工程和早餐便民工程,重点培育了8个早餐龙头企业,使早餐网点增加到3500余家,覆盖全市300多个社区。同时,积极鼓励企业进入社区开设美发、美容、洗染、家政等服务门点,全面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城市品位、引领时尚消费、提高了城市的人本化服务水平。
 
(五)发展壮大会展产业,增添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
 
通过组建会展行业协会,强化行业管理,建立行规行约,组织专业培训,努力为展览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年内全市会展企业已发展到50余家。推行“会展兴市”理念,引导全市各行各业联动发展会展经济,大力吸引外埠城市来沈办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外展活动,全年共有 个省市来沈办展,并组织参加了我省在武汉、上海、天津等地举办的商品展洽活动。实行区域联合战略,发起并组建有大连、哈尔滨、吉林等东北各地区中心城市参加的会展联盟,实现了会展业区域互动。加强展会活动的市场化运作,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培育沈阳展览业市场,将“制博会”、“汽博会”、“沈交会”、“房交会”等大型展会交由专业展览公司承办,对“韩国周”、“冰雪节”、“迎春灯会”等政府主办大型展会活动,加大企业参与承办比重,促进了会展业的整合与发展。去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会活动130项,比上年增加71%;实现展会交易额700亿元,比上年增加70%,初步形成了对城市经济的有效拉动。
 
(六)引导物流产业发展,推动了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
 
以建设东北区域物流港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支柱行业和主导产业,全面建设宽领域、多层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市区各有关部门通过加强规划引导,积极发挥主导产业、支柱行业和重点物流企业的优势,大力吸引外资外埠物流企业来沈合作。已相继引进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远、中储、中邮、中海、中铁、中外运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在我市落户。去年,大东区、于洪区在培育发展沈海、张士物流园区,铁西区在建设北一路装备制造业生产资料物流产业带方面,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重点物流企业为龙头,为东北地区工业产成品、家电产品和周边城市农副产品、生产资料,本市工业原材料和图书音像制品,宝马、金杯等汽车零配件提供通关、运输、仓储、分拨、配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推进其转变经营方式、提升服务档次、完善物流功能。目前全市有各类物流服务企业158家,各类运输站场50处,货运零担班线和配载专线294条。去年全市实现物流产业增加值260亿元,社会物流成本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七)全面推进放心工程,提高了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以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为目标,坚持市区联动、扶优治劣的方针,年内对168家放心食品企业进行了复查验收,将其整合规范为101家;引进了7家经国际认证和“绿色有机”认证的名优肉品品牌;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品质优良的地产肉品品牌进行重点扶持,增加了名优、放心品牌鲜肉的销售量,提高了广大消费者的肉品消费安全系数。坚持联合执法,加大市场整治力度,罚没私屠滥宰、病死猪肉和未经品质检验猪肉近30吨。集中开展注水猪肉专项整治,为定点屠宰企业配备肉类水分检测仪30台,端掉生猪注水黑窝点8个,罚没注水猪268头。集中开展豆制品专项整治,重点扶持宣传了16家放心豆制品企业品牌,取缔黑豆腐加工点10个,有效遏制了制售劣质豆腐的不法行为,“放心豆制品”的市场覆盖面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结合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建立起商场、超市蔬菜农药残留自检体系,组织10家商场、超市与锦州、埠新两市80余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销对接,开辟了“放心菜”流通安全快速通道。会同市民委对牛羊屠宰场进行重新认定,确定21家企业为牛羊指定屠宰企业。
 
(八)加快商业职能转换,改善了沈阳商业的发展环境。
 
按照“环境年”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积极推进畜禽屠宰、酒类管理等行业立法工作,强化执法监督,开展审批事项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程序、压缩时限、减少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全年共受理行政审批3287件。深化商业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顺利承接了成品油、报废汽车拆解等项管理职能。通过深化调研、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大力推进商业行业协会建设,新组建了展览、拍卖、典当、酒类、煤炭经营、汽车流通等行业协会,完善了连锁、烹饪、饭店等行业协会,积极探索筹建屠宰业等行业协会。全面加强拍卖、典当、酒类商品营销、报废汽车等行业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旧机动车、成品油、煤炭市场专项整治,促进了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的规范有序发展。通过制定实施《沈阳市重要商品和餐饮服务市场监测实施方案》和《沈阳市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商业经济运行的监测调控。推进政务电子化进程,建立并开通了市商业局网站;搭建局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了与社会商业的沟通交流渠道。深化商业领域改革,推进局属国有企业转制,着力解决企业转属后遗留问题;深入开展商业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探索建立商业信誉体系的新途径。认真做好重点上访案件接访工作,着力解决困难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局直属企业安全管理,保持了全市商业系统的安全稳定。
 
、对新一年全市商业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
 
2005年是我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目标,衔接谋划“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纵观新的一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伴随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和加快城市发展各项措施的逐步到位,全市商业发展依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一)影响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由于中央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债投资大幅减少、企业信贷难度增加,将使投资的拉动作用减弱;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后过渡期,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增加,制约出口增长的趋势已成定局。为此,扩大国内消费将成为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力量。从有利条件看,当前国内消费正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我市及周边地区的城镇居民处于由小康到富裕、大部分农民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城市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升温,2004年我市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分别增长126%和51%,远远高日用消费品的增幅。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城镇就业状况的改善,新增就业已明显增多;城市最低工资、低保人员补贴标准提高并扩大了补贴范围,公务员和职工工资、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明显增加;特别是去年粮食丰收,以及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等项政策的出台,使农民收增加、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去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970亿元,增长66.7%,由于投资向消费转化的延缓作用,按40%的转化率计算,延迟今年实现的消费将达到数百亿元,这些都为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据商务部预测,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将达到12%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从不利因素看,目前我市商品市场发展还不很平衡,对周边地区的吸纳辐射能力较弱,主导控制力不强,农村市场比重偏小,与同类城市相比,社消额增幅位次后移。因此,推动消费升温、创造消费热点、促进商品市场均衡发展,仍然是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商业经营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按照入世承诺,去年12月11日,国家取消了对外商设立从事佣金代理、批发、零售和特许经营服务的合营公司在数量、地域、股权和企业设立方式等方面的限制,使跨国零售商在我国进入了全方位扩张时代。家乐福、沃尔玛、乐购等外资零售企业从去年开始就已在我市抢先占优,实施经营扩张战略,今后将有更多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市,并加速独资化进程。同时,外商投资企业也将进入周边二、三线城市,发展区域性连锁经营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张市场规模。目前,一些知名品牌的商业企业已面临与外资合作或被兼并的竞争压力。我市是商业对外开放较早的城市,近两年外资、外埠大型超市相继入驻并迅速扩张,更加剧了竞争,部分中小超市经营下滑,有的甚至被迫停业。去年外资超市销售增幅达5——15%,本土超市除中兴外,销售普遍下降了10—25%。而外资涉足较少的百货业态,由于冲击不大以及适时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本土商业得以快速发展,去年中兴的销售额超过了20.6亿元,增长13.7%,商业城集团达到15.6亿元,增长15.8%。便利店业态本土商业则一支独秀,在全国便利店效益普遍不佳的情况下,信盟、每之购两家便利连锁公司年销售达3亿元以上,毛利20%左右。据有关人士推测,今明两年,外资将加大百货业态的进入力度,成为新一轮冲击波。完成入世过渡期,意味着我市商业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对外开放,市场竞争完全升级为国际化。为此,全市商业要加速与国际商业经济融合,增强与外资的合资合作,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应用现代经营方式和营销技术,加快新兴业态发展,敢于竞争并在竞争中实现沈阳商业的根本转变和快速提升。
 
(三)工业年对发挥商业先导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5年,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年”和筹备“世园会”作为载体,加速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这就给经济的先行官——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生产要有原材料,要有能源作支撑;工业经济运行要有顺畅的流通渠道作保证;工业经济发展更需要及时、准确的市场信号为依凭;更有从事劳作的创业者们需要优质的社会和商业服务等等。这些,对我们商贸流通业来说是责无旁贷。这就需要我们在煤炭供应、物流配送、活跃市场等更宽泛领域和更深层次服务上作好文章、交满意答卷。过去,我们在生活资料方面下的力气多一些,成果也比较明显,而在生产资料方面,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的物资流通方面,摆布的不够科学,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开展“工业年”发展现代大工业中将很难适应。因此,要理顺思路、明确重点,重新架构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的物资流通格局,要研究能源,基础原材料的市场供应保障,搞好服务。特别是随着“世园会”筹备工作的全面展开和东北会展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能否理顺体制、强化管理、规范服务,进而营造浓厚的会展氛围,掀起区域中心城市展会活动高潮,也十分客观而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要通过举办展会活动,搭建工业经济的展示交易平台,推动地区消费规模的迅速扩张,以会展经济牵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商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空间格局调整时期。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改造,开发浑南新区、改造铁西新区、实施金廊工程、建设浑河银带和世园会展区、开辟农业高新区、发展棋盘山旅游度假区等大手笔的城市开发调整,构筑了沈阳未来发展的全新空间格局。这就给沈阳商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商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来说,商业带动城市发展,有发达的商业才有发达的城市,还没有城市发达而商业落后的先例。目前,沈阳的城市开发建设手笔很大,商业怎么办?要看到这既是机遇、动力又是压力,必须重新进行规划布局,要大视野,着眼大沈阳经济区建设,深谋远虑地架构我们沈阳商业的新格局;要下大决心,舍得一些坛坛罐罐;要在软、硬件方面同时下功夫,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诚信服务体系建设等。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运作,否则我们又要落在后面。
 
(五)市场运行依然存在影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年全国商品市场运行总体前景看好,但存在不确定因素。一是农产品市场,如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有望保持基本稳定,但价格涨幅将明显低于去年;植物油加工能力过剩,油脂产量仍将供过于求;受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变化的影响,棉花需求将增加,价格可能会稳中趋升。二是生产资料市场,供需可保持大体平衡,价格水平将高位趋稳,涨幅有望继续回落;煤炭、石油制品等能源产品供给仍将偏紧;钢材、水泥销售将继续较快增长;化肥、农药、化纤等化工产品行情继续看好;随着进口配额管理措施的取消和进口关税的进一步下调,汽车价格将继续下降,销售可望实现快速增长。三是生活资料市场,在近年增长较快基础上,住房消费将带领消费结构继续升级,节能低耗商品受到消费者欢迎。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如农业生产基础还不稳固,一些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涨跌幅比较大。受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一些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一些地区公益性服务涨价压力加大,特别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将制约农村商品市场发展。部分产业生产能力的过快增长,将导致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占用增多。全市商业系统要密切注视商品市场的动态变化,切实加强市场监测调措施,努力保持全市商品市场平稳运行。
 
三、2005年全市商贸流通业的主要目标任务
 
2005年全市商贸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这条主线,科学谋划“十一五”商业发展蓝图;推进改革开放,树立人本观念,深入实施业态提升、市场扩张和绿色发展三大战略,扩增流通总量、拓展市场规模、提升消费质量;优化结构功能、健全商务体系、完善流通环境,发挥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先导作用,加速沈阳向充满活力的东北商贸物流中心目标迈进。全年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00亿元,增长11%,力争增长12%以上;商业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就业机会13万人次。
 
(一)       推进商业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商业的结构功能
 
一是科学规划商业网点体系。按照国家商务部的要求,依据沈阳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发展纲要,年内完成《沈阳市商业网点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并指导各区、县(市)同步做好本区域内商业网点及重点商业区街的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规划要符合城市格局调整和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等各层次的商业区街网络,并注重把郊区和县域商业网点纳入全市规划蓝图,制定发展详规,实现与城市整体规划相衔接,建立与城市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商业网点体系。
 
二是推进南北金廊建设运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营的要求,全面推进金廊工程建设。加大地块招商推介力度,吸引国内外资本投入,年内争取有10个新项目落地,使金廊工程项目全线铺开。加强协调服务,推进项目施工进度,以加快项目运营为重点,按照各功能区规划要求,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经营企业,年内争取启动运营3个建成项目。以培育建设五里河中心商贸区为重点,制定金廊沿线商贸流通设施及零售业态布局规划,努力使金廊工程初见形象。将于6月份举办第二届东北商业地产及商埔展示交易会,以引导商业资本投向,盘活商业存量资产,全面活跃沈阳商业地产及商埔市场。
 
三是加快重点商业区街建设。大力推进中心商贸区、区域商业区和特色商业街的开发建设,全面加快中街商务区改造、太原街翻新扩建、长江街综合开发、东城商业区改造、北市场运营启动和西塔韩国城建设,积极引导培育铁西商贸区、五里河商贸区等新兴商贸区发展,推动各大商贸区全面升级。加快完善现有区域商业区和特色商业街建设,紧密结合城市扩建改造和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综合服务、商品专卖、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商业区和特色商业街,尽快在重点地区形成商务功能完备、有较强吸纳辐射能力的中心商贸区。
 
四是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贯彻我市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把建设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来抓,认真落实我市对县域市场体系建设引导资金的使用项目,紧紧围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流通三个环节,全面推进各郊区、县(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农产品零售和流通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衔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农资流通领域,扩大农资流通渠道和规模,推动农资连锁销售。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向农村流通领域,鼓励有实力的商业企业采取直营、特许加盟等方式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促进工商联手开拓农村市场。
 
(二)       加快物流体系建设,增强对工业经济的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以建成东北区域物流港城市为目标,加快大型物流园区、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物流配送企业等多层次物流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对工业经济的配套服务能力。年内要重点培育张士、沈海两大物流园区,扶持储运、中储、宝供等十大物流企业,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创出品牌。贯彻国家九部委文件精神,加强基础调研,抓紧制定我市扶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物流产业的规划调整,推进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沈阳,加快运输、仓储、配送和综合信息等城市物流资源的整合重组,全面提高我市物流企业的服务规模和档次。
 
二是培育工业产业集群市场。以增强对周边市场的主导控制力为目标,推进各类批发市场由单纯中转集散功能,向信息、研发、加工、物流、服务等多功能转变升级。围绕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依托五爱市场、中国鞋城、东北陶瓷城、沈阳钢材、机动车配件、张市批发、铁西家俱、于洪灯饰、东北机电产品等专业市场,加快与服装、鞋类、陶瓷、工业原辅料加工、汽车配件、农副产品加工、家具、灯饰、机电五金、食品等工业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产地型批发市场建设,年内全市批发市场对产业集群加工产品的辐射能力要达到500亿元以上。
 
三是开拓工业商品流通渠道。加快现有专业生产资料和工业品销售市场的整合重组,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进行生产资料专卖街区建设,专卖街是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规模化经营一种聚合方式,也是现代城市商业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我市准备用三年时间培育发展40个专卖街,形成生产资料专卖街网络格局,年内重点培育建设汽车、不锈钢、闲置设备、工程机械、装饰装修材料、汽车配件、机电五金、泵业等八个专卖街区。发挥汽车等流通协会作用,设立汽车超市,开展全程无忧购车活动,激活汽车市场,推动支柱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商贸流通企业销售网络优势,引进国内外优势经销企业,建立区域总部、开展总经销、总代理经营,促进我市工业品进入跨国零售企业的全球采购系统。
 
四是加强能源市场调控和规划管理。重点加强煤炭市场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大工业的发展,煤炭在国民经济中将与粮食一样占有主要地位,叫做“手中有煤,心里不慌”,要对煤炭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年内建设全国较大、现代化水平最高、功能最全的煤炭现货交易市场,建立储煤基地、探索联合采购,规范招投标行为,推行合同管理,提高保障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全面搞好成品油市场建设,针对沈阳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实际情况,搞好加油站点的规划布局,解决疏密不均带来的加油不便和浪费等问题,确保生产、生活用油。
 
(三)       开拓城乡商品市场,推进城市消费的规模化扩张
 
一是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强化舆论宣传,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全面整合规范展览业市场,构建全市会展业统一指挥决策的协调运行机制。大力引进培育品牌展会,以筹备“世园会”为龙头,开发符合沈阳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的展览项目。继续精心组织办好制博会、韩国周、沈交会、美食节、房交会、商埔展等城市品牌展会。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推进政府主导型展会改革,整合展会资源,并在宣传推介、市场准入、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培育有市场前景、行业带动力强的展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定期定点举办的高水准、高效益、够规模、高知名度的展会,推动会展业向品牌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迈进。今年全市要举办各类展会130个,大型及国际展会占20%以上,会展交易额达800亿元以上。
 
二是开拓餐饮服务市场。把餐饮服务业作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今年要组织举办好第四届中国沈阳美食节。大力推进特色美食街区建设,加快餐饮服务业业态创新、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挖掘、保护和发展商贸餐饮服务业老字号,开展认定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和经营创新弘扬商业文化。积极引进国内外风味美食,开发名品、名店,弘扬辽菜菜系,繁荣活跃餐饮市场;加强餐饮服务行业管理,推进饭店、烹饪、美发美容、照相、洗染、人像摄影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规范典当、拍卖业等特殊行业管理,鼓励发展家政、机关后勤社会化等新兴服务业,支持餐饮业向社区服务延伸,增加项目、拓展领域,构建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2005年,全市餐饮服务业要实现营业收200亿元,增长12%以上。
 
三是发展节日假日经济。做好节日假日经济这篇大文章,以主要节日为重点,组织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型营销活动,烘托假日气氛,引领消费时尚,创造消费热点,全方位开拓假日市场。增进商业与旅游、交通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假日经济的综合效益;推进主要商业街区亮化改造和延时营业服务,丰富市民夜生活,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使沈阳成为充满活力的“北方不夜城”。抓住家庭消费增长的有利契机,适时调整经营结构,大力推进大众餐饮、特色餐饮发展,提升婚庆和假日餐饮消费的接待能力水平,为丰富城市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是开拓农村商品市场。深入推进农商联手,培育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农副产品购销队伍,促进农副产品流通;积极引导大型商场、超市通过订单农业、订货会和联包、联销等形式,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流通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大力开拓县域、乡村商业网络,鼓励城市连锁和超市等现代零售经营方式和业态形式向农村延伸,建立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和生产生活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商业经营管理水平,引进适销商品,扩大消费规模。
 
(四)       扩大商业领域开放,加快提升商业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扩大商业项目引进。按照《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全市商贸流通业招商项目库。以金廊地块和在建项目的经营招商、新兴零售业态、市场型产业群、餐饮商务服务、区域总部和采购中心、现代物流业、食品加工业项目为重点,会同各区、县(市)及有关部门,采取网上招商、走出去招商、中介公司协助招商,参加各类会议招商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商家和优势企业来沈投资开发。年内,全市新引进商业项目投资到位额要达到130亿元,增长13%以上。
 
二是加快发展新兴业态。以改善居民购物环境、提高商业设施现代化水平为目标,认真按照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的要求,坚持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相结合,根据不同商业区域的特点,确定不同业态、类型的商业网点规模和数量。重点控制大型百货商场、商品批发市场的盲目发展,合理布局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综合超市的发展,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连锁超市等新型商业组织形式,积极引进无店铺业态和技术,努力使商业业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变化趋势相一致,形成互相补充、协调有序发展的局面。
 
三是规范连锁经营发展。坚持调整结构布局、拓宽行业领域、推进多业态连锁、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加快商业信息化建设,使连锁业尽快成为我市商贸流通业的中坚力量。遵循国际惯例,制定企业认定标准,在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和服务程序等方面实行标准化管理;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实行会员制管理,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企业信誉档案,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自律和人才培训,营造连锁经营的良好氛围。年内重点扶持24小时便利连锁店发展,支持信盟、可购之、绿色阳光等知名连锁企业扩大经营区域,实现扩张发展。今年全市连锁企业要发展到330家,连锁店铺总数要达到4200个,连锁经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以上。
 
(五)建设商业服务体系,打造城市的最佳商业环境
 
    一是加快发展社区商业。贯彻《沈阳市加快发展社区商业的意见》的要求,全面建设以商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以区、县(市)商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加强规划引导、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各类投资者通过收购、兼并、特许加盟等多种形式,整合社区商业资源,开办社区购物中心,发展便民商业设施和各类现代生活服务业;积极引导有实力连锁公司和企业集团,对社区“夫妻店”、“食杂店”进行连锁化改造,开办居民生活必需的肉菜专业店、专卖店、生鲜超市、连锁便利店、早餐便利店和美容美发等各类服务业连锁店。要对社区商业示范店实行动态管理,年内全市要建成50个功能较强、业态齐全,并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商业中心,使总数达到150个,覆盖全市80%的行政社区,服务人口300万人以上。
 
    二是深化食品放心工程。构筑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检查通报、企业评定、市场准入、行业自律等项工作制度,以肉、菜、熟食、豆制品、酒类、粮油、面食、调味品和乳制品等九大类商品为重点,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完善检测检验手段,推行市场准入,狠抓源头治理;坚持联合执法,依法规范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全市农副产品和放心食品市场。实行扶优治劣方针,引导培育示范企业,向社会推荐名优放心食品,做大企业规模,形成放心品牌,提高名优放心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年内将对流通加工业进行普查,掌握行业基础情况,为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和宏观调控奠定基础。
 
三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商品市场体系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方针,以维护知识产权等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法规规章,健全领导体系,明确职责范围,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年内,要全面加强对煤炭、旧机动车交易、报废汽车拆解、成品油等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督管理,严格市场准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争创“无假货示范店”和创建“商业服务品牌”等项活动,引导企业强化诚信意识,倡导诚信服务,完善诚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措施,规范供应商与经销商的行为,规范商业经营中的让利打折行为,为“工业年”和全市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推进商业管理由微观向宏观、直属企业向社会商业转变。以营造安全稳定商品市场环境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监测网络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的监测力度,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形成平抑市场异常波动的有效机制。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行业基本情况和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推进行业管理的规范与创新;要按照入世和《行政许可法》要求,推进行业立法,加快业行业规范、企业标准和规则体系建设。要把行业协会作为政府管理社会商业的中介和手段,年内会同市民政局进行商业行业协会建设的试点,全市要按照《沈阳市商业行业协会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各类行业协会建设,尽快将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让渡给协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自治、自律和规范的作用,形成商业的社会化管理机制。
 
    同志们,新一年的商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商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综合服务意识,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作风、理清思路、创新工作,更好地发挥商业繁荣繁华城市、服务城市经济的先导作用,努力为沈阳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沈阳市商业局 2005-4-6)
 
责任编辑:方方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