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澳大利亚粮食流通体制、储运体系、质量管理等情况,四川省粮食考察团一行于2005年3月上旬赴澳大利亚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团先后对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储藏物保护研究所、悉尼市新城堡粮食转运库等单位进行了考察座谈,通过直接交流.,大家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增长了见识,它山之石或许对进一步做好我省粮食流通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澳大利亚粮食生产及购销体系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约占全年产量的三分之二,继美国、加拿大、欧洲经济共同体之后,居世界第四位。澳大利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油菜籽、燕麦等,每年粮食产量平均在350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0%。小麦每年出口量为1700万吨r占小麦产量的80%,小麦出口总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占世界小麦’市场17%的份额。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立法规定,澳大利亚小麦局为全国小麦等主要粮食唯一的合法经营单位,统一经营小麦的收购、国内销售和出口。小麦局是个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既是政府法定机构,又是生产者的合作经济组织。小麦局原来在每个州都指定一个收购机构,代表小麦局收购、装卸、储存和运输小麦等粮食。指定的收购机构在各地农村设立收购点,收购农民的粮食。一般情况下,政府不硬性规定农民的小麦生产指标,但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出现“卖粮难”时,政府实行定额交售制度,超过定额部分,小麦局一般不予收购o 80年代以前,农民生产的小麦除自用部分外,其余都必须卖给小麦局。但1989年新的《小麦销售法》对澳大利亚的粮食流通进行了较大地改革,它保留了小麦局对出口小麦的绝对控制,放宽了对国内贸易,的限制,明确小麦生产者可以在国内市场上自由销售。据了解,2004年新南威尔斯、昆斯兰、维多利亚州粮食储运机构已经合并组成为一个经营联合体,由原来的统一收购,集中管理的半官方化逐步过渡为私营企业,此外,澳大利亚还设有大麦局,职能基本上与小麦局类似。
二、澳大利亚粮食价格政策
澳大利亚为保护国内粮食生产者的利益,采取了一系列的价格干预政策。它包括保证价格制度和汇总支付制度。保证价格系指小麦局收购小麦最低价格,它是根据小麦的生产成本、运费、管理费和利息等因素,并适当考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由政府部门和小麦种植者联合会组成的小麦定价委员会协商确定。为保证价格制度的配套实施,他们还设立了小麦稳定基金,70年代以前政府规定,当小麦实际出口价格高于保证价格一定数额时,高出部分被支付给小麦稳定基金,如果平均出口价格低于保证价格,其亏损由小麦基金弥补,如果基金不够支付,由联邦政府支付所欠余款。1989年新的《小麦销售法》对担保内容作了重大修改,由政府对小麦局支付的第一笔收购预付款的借人贷款按一定百分比进行担保,以便政府由单独对农民价格进行担保,逐步过渡到由政府和行业组织共同承担价格风险。汇总支付制度是澳大利亚小麦局对农民粮食收购的一种价格支付方法,1979年以前其做法是:每个农民每季交售给小麦局的小麦汇总在一起,由小麦局统一国内外销售费用,并经小麦稳定基金调整后,即可得到农民应得的汇总收入。该汇总收入的支付分阶段进行,农民向小麦局交售小麦后即可得到第一次支付款(预付款),以后的支付,多在小麦局还清联邦银行的贷款,并有余额后分批进行。1979年,又规定以最低保证价格取代第一次支付。1989年新的《小麦销售法》规定,农民交售小麦局小麦,可不加入汇总支付体系,由小麦局现金购买,从而为农民提供了多种支付形式以供选择。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对粮食的流通采取市场化运作,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对农民和出,口企业均没有直接补贴。,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通过拨款支持澳大利亚有关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技研究来实现。农民对自己种植的粮食品种、数量自主决策,政府不作控制。政府、粮食公司、研究机构等制定政策,作出粮食品种、价格等分析预测,对粮食品质进行分析研究,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发布市场信息,进行政策引导,其目的都是保证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三、澳大利亚粮食储运体系
澳大利亚的粮食仓储体系由农村收购仓库、地区终点仓库和港口终点仓库组成。这些仓库一般由小麦局指定的机构经营,承担这些粮食物流经营任务的机构是澳大利亚各州的粮食储运公司,它们具体负责粮食的收购、检验、装卸、储存和运输业务,但对粮食没有经营权。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粮食储藏研究所主要为全国粮食储运机构提供储粮技术支撑,包括熏蒸技术、通风技术、仓房密封技术等研究,他们现有研究人员40人,而研究经费高达500万澳元,其经费中有1/2来自政府给联邦科工组织的拨款,1/2来自农业税提成。另外,从所参观的悉尼市新城堡粮食中转库看,该库主要负责新南威尔斯州生产的小麦等粮食出口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转运业务,尽管他们年粮食吞吐量在230-240万吨,而管理人员仅有10人,一线职工两班倒才110人,整个粮库从来粮人仓到粮食出库作业全部是机械化、自动化。他们的业务范围既有接受小型收纳库的零星汽车、火车来粮,又有承担出口国外的粮食装船业务,整个粮库纵然业务繁忙,但依然是井然有序。
四、澳大利亚粮食质量控制体系
澳大利亚多年来已形成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澳大利亚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小麦为例,澳大利亚小麦一直以品质好、杂质少而享有良好的声誉,澳大利亚的粮食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地质量控制。从粮食收割到收纳库,从收纳库到中转库或港口库,直至客户,每个环节都按相应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以保证粮食质量优良、稳定以及籽粒大小均匀。粮食收获前,农场主于田间取样,送交研究机构或检验机构进行品质检验,检测种植的粮食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品质要求。收获后,农场主对粮食进行整晒,以达到接收标准,农场主将收获的粮食送交收纳库时•,各收纳库按相,应的粮食标准进行检验。如小麦,按澳大利亚小麦局制订的小麦接收标准检验,需测定水分、杂质、容重、蛋白质、降落数值、籽粒大小等指标,然后按照粮食的不同等级及品质分仓入库,避免不同品质粮食的混杂,为下一步做好粮食保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满足不同用途客户的需求打好基础。
收纳库的粮食检验,由各收购公司聘请经统一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证的验质员进行,以保证检验的科学性、公正性。收纳库的粮食通过火车、汽车、船舶等运送到中转库或港口库时,样品按一定比例自动扦取后,送到化验室进行检验。对于小麦,中转库或港口库及出口的质量检验,均由澳大利亚小麦局委派的验质员进行检验。各收纳库、中转库及港口库的粮食质量分析结果,通过计算机与各州有关粮食行业公司质检中心相联,及时反馈粮食质量信息。质量好的粮食出口,质量一般的在国内销售。对于不合格的粮食,各粮食收购公司或出口商均有权拒收,损失由农场主承担。
储存在仓库的粮食,由检验人员定期进行质量抽查检测,确保质量的完好。如粮食出口,则由联邦检疫检验局进行相关的病虫害及安全等方面的检测,并出具检验证书。出口粮食的质量及检验标准严格按外贸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要求进行控制。
小麦的等级标准由澳大利亚小麦局组织制订。在小麦收购和贸易中,按标准分级定等,确定价格。评定的主要指标有蛋白质、水分、溶重、杂质等。
五、澳大利亚粮食质量信息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是农业大国,其经济对农业有较大的依存度。与其它西方国家相比,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较低,如欧洲接近60%,美国大于40%,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均小于10%。为此澳大利亚农民对粮食的种植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澳太利亚联邦政府和农场主协会为了保证澳大利亚小麦在国际上的地位,及每年粮食的出口量,避免农民在从事粮食生产中遭受损失,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一是政府及农场主分别投资于科研机构,如对粮食研究发展公司,政府每年出资40%,相关机构及农场主投资60%用于研究开发出宜于澳大利亚不同地区种植的粮食新品种,研究机构对培育出的新品种品质情况予以公布。二是对培育的粮食新品种,由政府或私人公司出资,进行试种,试种期8年,以保证新品种的商品质量稳定。新品种的试种,每50公里选一个点,一个点同时试种多个品种。三是农民在收获粮食后,要主动将粮食样品送至各收购公司检测点或科研机构检测品质和质量。各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通过计算机与州粮食行业公司联网,各粮食公司将收获质量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级价格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反馈给政府和各农场主协会,政府对粮食质量、数量、价格、市场需求进行宏观掌握,农场主协会则将各信息反馈给农场主,并负•责政府、公司、农场主三方间的沟通,代表农场主从政府、贸易公司处争取更大的利益。通过以上粮食质量信息服务措施的实施,虽然澳大利亚农场主种植粮食是完全自主地选择,但由于有粮食质量信息的引导,目前在澳大利亚国内小麦品种不超过20个,每个州只有3—5个小麦品种。粮食种植按品质和质量的优劣,形成了不同种植区域,从而保证了澳大利亚粮食质量的均一、稳定,品种混杂少、加工性能好,使澳大利亚的粮食在国际市场上有良好的声誉,澳大利亚的农民从粮食种植中可获得较大的效益。没有政府直接扶,持和干预,粮食生产靠信息服务、引导,形成了良性循环。农民从信息服务中获得最佳种植品种信息,获得粮食种植的最大效益,然后再通过纳税或投资支持信息服务体系,促使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六、几点启示
(一)探索对农民种粮费用支付新方式
鉴于我国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种粮大户不断涌现,能否借鉴澳大利亚小麦局产前支付农民款项的做法,探索金融机构或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粮食播种前支付一定比例的现金或农资,以解决农民购买农资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粮食质量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澳大利亚通过粮食质量信息服务,对农民粮食种植进行引导,促使粮食生产的持续性发展。我国目前是分散的小农经济,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种植品种自主选择,品种杂,粮食质量不稳定、不均匀。虽然我国粮食优质品种培育工作力度很大,优质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没能做到因地种植、区域化种植,优质的种子得不到优质的商品,降低了优质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挫伤农民种植优质粮食的积极性,导致了优质粮食的可持续性发展很难实现。
为借鉴国外的粮食质量信息服务于农业的有益经验,希望对我国分散的粮食种植者,进行种植引导,以形成粮食种植区域化、生产品牌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建立我国的粮食信息服务体系十分必要,希望政府加大对质量信息服务经费支持力度和加大服务力度,逐步引导农民种植各地适宜的优质、高产粮食品种,形成粮食不同品种的种植区域带,以利于粮食品牌的产生和生产加工利用,提高粮食的商品价值,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
(三)加强粮食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
澳大利亚对粮食质量的监管从生产源头到加工、销售实行同一部门全程管理。对粮食标准的执行非常严格,达不到标准的粮食坚决拒收,损失由种植者或销售者自行承担。如澳大利亚小麦局可以对小麦的种植、生产及销售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和掌握,达不到所制定的小麦标准则不收。其农场主协会也参与协调、解决粮食从种植、收获到生产加工或出口的整个环节因粮食质量而出现的问题。而我国粮食质量的管理是分段式管理,种子的好坏、种植出商品的品质和质量、加工质量、市场销售质量及出口产品质量均由不同的部门监管。种子培育可以不管商品品质,粮食的商品质量与加工需求品质信息不能沟通等。造成我国粮食质量监管易出现空白点和职责不清,粮食质量的控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建议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或对各方质量信息由作为中间桥梁的流通方进行收集及发布,解决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管过程中出现的空白点,以提高我国粮食质量的整体水平和保证质量的稳定。
责任编辑: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