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外企狂采“智慧金矿”

外企狂采“智慧金矿”

——调查表明: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中国本土人才达九成以上
 
  进入11月(2003年),高校毕业生们跑招聘会的忙碌季节来临。尽管教育部规定,外企进高校招聘的时间从11月20日开始,但是为了抢到金字塔尖的人才,不少外企早就用尽十八般武艺,瞄准全国的知名学府开展巡回招聘,进入高校猎才。
 
  每年最早进入高校开招聘会的往往是外企,最早签下学生的也是外企。有人指出,对待招聘的积极程度,某种角度也体现了中外企业对于人才的态度。
 
外企:为研发抢人才
 
  一到秋季,奔驰、通用电气、IBM、摩托罗拉、宝洁等国际知名大企业频繁地在高校中施展各自魅力,大学生们已见怪不怪。以全国重点高校为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吸纳人才,已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普遍做法。但高校招聘相对于外企研发的总投入,不过是大海中一滴水。
 
  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最新出炉的2003版各成员科学、技术和产业排行榜的统计数据,中国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支出高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超过德国。不过,相当一部分研发费用来源于外资企业。统计表明,多家大型外资企业在京研发机构的投资已达10亿多元,相当于2002年北京市财政投入科技研发资金的总和。这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了在中国扩张研发版图的迹象,建立中国研究中心除了相对廉价的硬件成本以外,跨国公司同时还拥有了丰富的“智慧金矿”——本土人才。
 
  一位专家透露,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中,来自中国内地的研发人员平均占95%。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我国人才工作十大问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名有国外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微软已在中国聘用了500多名各类人才,在雇员中担任跨国公司高级职位的也越来越多。ABB中国有限公司员工共有5000多人,高级管理人员中占总经理职位的中国人便已接近10名。
 
本土企业:广告支出大于研发投入
 
  正是为了尽快抢到合适的国内人才,外资企业们不惜突破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争先恐后地在各重点高校展开了巡回招聘,以多种方式挖掘人才;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却大多数是保持着“泰山压顶,岿然不动”的气势,迟迟不肯动身。
 
  财务并不是最大的障碍。中国工业企业年度统计数据分析,去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700多亿元人民币,广告费用支出330.7亿元,研究开发费用支出265.9亿元,研发投入不及广告支出的八成。
 
  中国国家统计局分析显示,在超过十七万户工业企业中,有广告费用支出的企业是三万户出头,占企业总数的17.8%,户均广告费用108.2万元;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二万户出头,占企业总数的11.8%,户均研发投入131万元。
 
  在投放广告企业中,医药行业出手最大方。医药制造业去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00多亿元,广告费用支出61.1亿元,每万元销售收入的广告费用为317.7元,恰好是工业平均水平的九倍。从研发经费的投入来看,该行业也是名列前茅。
 
  专家指出,增加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配合适度的广告宣传,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这有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究竟是研发更重要还是广告更重要,是需要企业度量的。
 
  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14号退税方案”,对中国出口产品退税率将做出重大结构性调整。业内人士认为,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应该说是国家想借此推动企业优化产品结构。这意味着加工工厂的粗放式经济模式正在被改进,企业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投入变得不可或缺,人才的需求也将变得日益紧迫。
 
  但国内企业对于人才的态度似乎并不如外企们那么积极,应届毕业生小李这么形容国内企业面临的问题:现在高校的毕业生中间,似乎已经形成这样的惯例:越优秀的学生越早签约,越早签约进外企的几率也越大。像国内企业大多数是明年初才开始,动手迟,好学生早就跟别人签约了。
 
警惕人才流失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徐颂陶明确指出,我国面临的人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我国短缺的重要、关键人才具有全球趋同性,即我们所缺的也是人家所缺的。比如目前我国人才缺口较大的现代通信、生物工程、电脑芯片制造和软件设计等高新技术人才,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很短缺。
 
  据统计,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多达40多万,在这股投资热的背后,有相当一部分国内本土人才涌向外企,高职、高薪、高股权等极富诱惑力的攻势,现行体制下可能是很难抵挡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育人才研究所副所长占德干的话可以作出更深层次上的解释:中石油这几年每年人才流失率大概在5%左右,属正常范围;虽然对企业效益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但关键是一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从关键岗位流失,给一批人带来心理冲击,“身在曹营心在汉”,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集体流失的潜在危险。
 
  实际上,多年前已有专家提出要警惕入世后可能出现的“第三次人才外流”。前两次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发生过的两次以国内人才流失到国外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外流;这一次,流失目的地不光是国外,更包括在我们家门口的跨国公司。
 
  对于这些设立在中国的外企研发中心而言,中国不仅仅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大大降低其运营成本,还提供了大批优秀的本土人才。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正在被网罗而去。
 
  外企研发中心这种针对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人才的全面争夺,使我国本已不多的这部分人才存在被夺走的现实威胁。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华跨国公司大打“人才本土化”战略,越来越多的研发中心落户中国,我们在欣喜于中国日益增长的吸引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人才争夺从以往的“背靠背”变成了更凶狠直接的“面对面”,国内的本土企业们更是要高度警惕,未来的商战是技术人才的较量,早作准备方为上策。
 
责任编辑:方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